第130章 該來的總是會來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瑄補位補得很及時。”
徐氏把信拿過去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遍,隻淡淡的說了一句。
“嗯,升職升的正是時候。”
張欣點頭。
上輩子也是這位臨場反水。
不過那會陳瑄是在建文四年才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主統領水師,並鎮守京師江防。
現在想來,當年為了讓公爹順利渡江,四大家在背後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這時間點把陳瑄及時的調到位置上,兩輩子都卡得那個叫絲滑。
“藍大將軍死的不清不楚,陳瑄這股子氣也憋了很多年了。”
徐氏覺得也就是她的親爹徐達死得早,不然徐家說不好就跟藍家一個下場。
陳瑄早年隨他的父親任職成都,因為是武臣二代,就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原來的大將軍藍玉。
稍大一些就襲了陳父的職位做了成都右衛指揮同知。
這少年郎聰明伶俐,還務實不虛,通文墨,以善射著稱,多次隨藍玉征討南番、越巂,頗受藍玉器重。
藍玉一案,他雖然沒有被牽連,可後麵也是坐了很多年的冷板凳。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 陳瑄從征叛番賈哈剌,又會合雲南軍征討百夷,連戰連捷,才因功升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還獲封伯爵。
這份履曆被現在這班文臣拉出來,在朝廷缺人的時候,去守江邊也是理所當然。
隻是文臣們低估了陳瑄對藍大將軍的死的怨念。
事過必留痕!!!
武將們是沒心眼,可不代表都傻。
舊事一翻出來,誰心裏都如明鏡一般。
先皇已經死了,陳瑄股子氣隻能衝著朱允炆跟現在朱允炆身邊圍繞的這群人去。
於是在最後的關頭,在文臣們對他委以重任的關鍵時候,突然反水。
陳瑄這份報複。
徐氏覺得——
很爽!
超爽!
簡直就像一坨屎結結實實的糊在了朱允炆的臉上,也踏踏實實的扔在了那些文臣的腦袋頂上。
很是讓人神清氣爽。
別說當年這些武將了,連她這個一直在內宅中的婦人,這些年都覺得如鯁在喉。
她在洪武九年十四歲嫁給朱棣,洪武十三年十八歲跟朱棣一起就藩。
她的婆婆馬皇後是洪武十五年沒的。
在婆婆死之前,她對公爹的印象一直挺好的。
她時常進宮,見公爹的次數比見朱棣的還多。
那會公爹就是一個雖然當了皇帝但居家還是很老百姓的男人。
整天在婆婆身邊妹子長妹子短的。
對兒子女兒們,疼也是疼的,疼得有點粗糙,也有分門別類,可是也算發自肺腑。
就藩的那頭兩年,北平艱苦,但朝廷的歲祿按時到,隻有多,沒有少。
公爹還時不時的貼補點什麽送過來,吃的喝的用的,什麽都有。
開始起變化,就是婆婆死了以後。
她爹來信時隱晦的說過幾句,公爹越來越多疑。
就是窮人乍富之後,那種覺得身邊的人都不懷好意的多疑。
無論文官,武官,公爹都開始信不過。
她爹覺得公爹的這種多疑,太容易被人利用了。
但他也是多疑的對象之一,實在沒法勸誡什麽。
公爹前前後後試探了她爹很多次,但凡她爹沒應對妥當,徐家早就灰飛煙滅了。
要不是她嫁給了朱棣,二妹妹嫁給了代王,兩個女兒都在老朱家的兒子手裏,她爹那會都想辭官歸故裏了。
她爹在洪武十八年病逝以後。
這京師的朝廷裏的種種發展,讓徐氏隱隱覺得不對勁,且危機四伏。
從那會起,她就基本上不回京師了,也讓兩個弟弟貓著做人。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她預料的那般波瀾起伏。
公爹幾乎殺光了所有人,才把朱允炆按在那個位置上。
也不知道公爹臨終的時候發沒發現,他為了一個大錯特錯的人做了那許多大錯特錯的事。
沒發現,很悲哀。
發現了,可能更悲哀。
這麽些年,朱棣對他爹的孺慕之情她不攔著,但就她自己而言,隻想離得越遠越好。
現在自己的夫君反攻成功,開啟了新的朝堂新的鬥爭。
不是她信不過朱棣,信不過自己的夫君。
而是人性,經不起磋磨。
徐家,又要開始韜光養晦了。。。
而燕王府裏的人,會迎接各種動蕩。
她就三個兒子,兩個孫子,不像公爹那樣死了七八個兒子還有十七八個兒子跟數不清的孫子。
三個兒子都是正當年,二兒子跟三兒子更是血氣方剛。
跟上一輩的人一樣,不是想不想爭的事,而是位子隻有一個,總會有人在中間挑撥離間。
再好的感情也遭不住。
外麵的人也不知道朱棣不會再有子嗣了,源源不斷的女人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宮。
三個兒子的後院也不會消停。
從此以後,在北平這種悠閑的好日子,到頭了。
唉,該來的總是會來。
這趟渾水,準備了這麽久不想淌,可終究還是要淌進去。
想到這裏,徐氏不由得心情低落,揮揮手讓張欣退下自己進了書房。
張欣識相的把一直在邊上練筆順的朱瞻基也一起帶走。
“娘。我還沒寫完一百橫。”
朱瞻基很認真的抗議。
“去延德宮寫。”
“奶奶不高興?”
“嗯,有點。”
“好吧,爺爺也不在啊,誰惹奶奶了。”
“也許是你?”
“娘,我不傻。”
“嘻嘻嘻嘻——”
回到延德宮,把朱瞻基安頓在他專用的小書桌上完成他的功課,張欣也需要整理思緒。
事情的發展比上輩子快,也比上輩子順利。
徐家,婆婆的弟弟徐增壽並沒有被朱允炆砍了,這就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
曾經婆婆因為這位弟弟的死,悲痛欲絕,在床上躺了好些天。
朱允炆是在朱棣進京師的當天,在殿前一劍刺死了徐增壽。
現在這信傳回來沒提起,那就是沒發生。
起碼婆婆不會因為這個鬱結於心,連紫禁城都沒住上就去了。
徐氏把信拿過去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遍,隻淡淡的說了一句。
“嗯,升職升的正是時候。”
張欣點頭。
上輩子也是這位臨場反水。
不過那會陳瑄是在建文四年才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主統領水師,並鎮守京師江防。
現在想來,當年為了讓公爹順利渡江,四大家在背後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
這時間點把陳瑄及時的調到位置上,兩輩子都卡得那個叫絲滑。
“藍大將軍死的不清不楚,陳瑄這股子氣也憋了很多年了。”
徐氏覺得也就是她的親爹徐達死得早,不然徐家說不好就跟藍家一個下場。
陳瑄早年隨他的父親任職成都,因為是武臣二代,就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原來的大將軍藍玉。
稍大一些就襲了陳父的職位做了成都右衛指揮同知。
這少年郎聰明伶俐,還務實不虛,通文墨,以善射著稱,多次隨藍玉征討南番、越巂,頗受藍玉器重。
藍玉一案,他雖然沒有被牽連,可後麵也是坐了很多年的冷板凳。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 陳瑄從征叛番賈哈剌,又會合雲南軍征討百夷,連戰連捷,才因功升任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還獲封伯爵。
這份履曆被現在這班文臣拉出來,在朝廷缺人的時候,去守江邊也是理所當然。
隻是文臣們低估了陳瑄對藍大將軍的死的怨念。
事過必留痕!!!
武將們是沒心眼,可不代表都傻。
舊事一翻出來,誰心裏都如明鏡一般。
先皇已經死了,陳瑄股子氣隻能衝著朱允炆跟現在朱允炆身邊圍繞的這群人去。
於是在最後的關頭,在文臣們對他委以重任的關鍵時候,突然反水。
陳瑄這份報複。
徐氏覺得——
很爽!
超爽!
簡直就像一坨屎結結實實的糊在了朱允炆的臉上,也踏踏實實的扔在了那些文臣的腦袋頂上。
很是讓人神清氣爽。
別說當年這些武將了,連她這個一直在內宅中的婦人,這些年都覺得如鯁在喉。
她在洪武九年十四歲嫁給朱棣,洪武十三年十八歲跟朱棣一起就藩。
她的婆婆馬皇後是洪武十五年沒的。
在婆婆死之前,她對公爹的印象一直挺好的。
她時常進宮,見公爹的次數比見朱棣的還多。
那會公爹就是一個雖然當了皇帝但居家還是很老百姓的男人。
整天在婆婆身邊妹子長妹子短的。
對兒子女兒們,疼也是疼的,疼得有點粗糙,也有分門別類,可是也算發自肺腑。
就藩的那頭兩年,北平艱苦,但朝廷的歲祿按時到,隻有多,沒有少。
公爹還時不時的貼補點什麽送過來,吃的喝的用的,什麽都有。
開始起變化,就是婆婆死了以後。
她爹來信時隱晦的說過幾句,公爹越來越多疑。
就是窮人乍富之後,那種覺得身邊的人都不懷好意的多疑。
無論文官,武官,公爹都開始信不過。
她爹覺得公爹的這種多疑,太容易被人利用了。
但他也是多疑的對象之一,實在沒法勸誡什麽。
公爹前前後後試探了她爹很多次,但凡她爹沒應對妥當,徐家早就灰飛煙滅了。
要不是她嫁給了朱棣,二妹妹嫁給了代王,兩個女兒都在老朱家的兒子手裏,她爹那會都想辭官歸故裏了。
她爹在洪武十八年病逝以後。
這京師的朝廷裏的種種發展,讓徐氏隱隱覺得不對勁,且危機四伏。
從那會起,她就基本上不回京師了,也讓兩個弟弟貓著做人。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她預料的那般波瀾起伏。
公爹幾乎殺光了所有人,才把朱允炆按在那個位置上。
也不知道公爹臨終的時候發沒發現,他為了一個大錯特錯的人做了那許多大錯特錯的事。
沒發現,很悲哀。
發現了,可能更悲哀。
這麽些年,朱棣對他爹的孺慕之情她不攔著,但就她自己而言,隻想離得越遠越好。
現在自己的夫君反攻成功,開啟了新的朝堂新的鬥爭。
不是她信不過朱棣,信不過自己的夫君。
而是人性,經不起磋磨。
徐家,又要開始韜光養晦了。。。
而燕王府裏的人,會迎接各種動蕩。
她就三個兒子,兩個孫子,不像公爹那樣死了七八個兒子還有十七八個兒子跟數不清的孫子。
三個兒子都是正當年,二兒子跟三兒子更是血氣方剛。
跟上一輩的人一樣,不是想不想爭的事,而是位子隻有一個,總會有人在中間挑撥離間。
再好的感情也遭不住。
外麵的人也不知道朱棣不會再有子嗣了,源源不斷的女人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宮。
三個兒子的後院也不會消停。
從此以後,在北平這種悠閑的好日子,到頭了。
唉,該來的總是會來。
這趟渾水,準備了這麽久不想淌,可終究還是要淌進去。
想到這裏,徐氏不由得心情低落,揮揮手讓張欣退下自己進了書房。
張欣識相的把一直在邊上練筆順的朱瞻基也一起帶走。
“娘。我還沒寫完一百橫。”
朱瞻基很認真的抗議。
“去延德宮寫。”
“奶奶不高興?”
“嗯,有點。”
“好吧,爺爺也不在啊,誰惹奶奶了。”
“也許是你?”
“娘,我不傻。”
“嘻嘻嘻嘻——”
回到延德宮,把朱瞻基安頓在他專用的小書桌上完成他的功課,張欣也需要整理思緒。
事情的發展比上輩子快,也比上輩子順利。
徐家,婆婆的弟弟徐增壽並沒有被朱允炆砍了,這就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
曾經婆婆因為這位弟弟的死,悲痛欲絕,在床上躺了好些天。
朱允炆是在朱棣進京師的當天,在殿前一劍刺死了徐增壽。
現在這信傳回來沒提起,那就是沒發生。
起碼婆婆不會因為這個鬱結於心,連紫禁城都沒住上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