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傻,是天生的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世子也約了曹國公進城來休整一二吧,這城外紮營,怎麽也沒城裏舒服。要是他樂意,我下廚招待一二?”
張欣見朱高熾應了去十七叔那邊,又提議。
“那幹脆晚上開個家宴好了。”
朱高熾懶得兩頭跑,一個是親嬸子,一個是親表哥。
幹脆就一鍋燴,都來王府吃飯算了。
大家反正都是八竿子能打得到的親戚。
“可以,我讓人吩咐下去就是了。”
張欣點頭應下。
等朱高熾離開以後,整個屋子安靜下來。
張欣把自己的傻瓜印章找出來,又給自己狠狠的蓋了幾個。
傻,是天生的。
即便是歲月流逝,也不能給人把一個傻瓜變成聰明人。
幸好,燕王府的人都是聰明人。
~~~~
這場仗打到了這會,張欣已經可以確定。
上輩子,公爹跟京師這幾個軍方的人,沒有提前接上頭。
所以,雖然他們實際上各種送馬送人頭的,但仗還是打得很驚險。
在互相試探的過程中,好幾次公爹都是死裏逃生。
這輩子,從開局耿老爺子開始,這走向,很清奇。。。
耿老爺子打仗的地方選在了距離北平周邊稍微遠一些的地方,送完人頭,拍拍屁股不帶走一片衣袖。
李景隆接手帶著大量的衣袖直奔北平來換班。
公爹跟上輩子一樣,跑去寧王處了。
上輩子那會北平是真的沒多少兵馬在手,公爹留在北平固守就是死路一條,隻有把寧王拿下,帶著寧王的十萬兵馬才能破了朝廷這幾十萬大軍的局。留了朱高熾跟婆婆還有她在北平完全是不得已,也是險中求勝。
這輩子公爹就是純粹去救寧王,跟會和寧王的兵馬。
北平周邊,因著燕王府的威望,燕軍在二十天內幾乎將所有的地方兵不刃血的拿下了。
為了不虛耗兵力,李景隆的大軍到的時候,北平周邊的這些已經被公爹拿下的城池全部固守不出,任由李景隆率領大軍長驅而入。
等南軍在北平城外紮營安頓下來以後,通往京師的所有道路就全封上了。
抵達北平不等於要開始攻城,攻城前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
就光是在城外重新組裝攻城器材就起碼要一個月。
探查敵情,排除埋伏之類的,全部都需要時間。
上輩子李景隆花了一個多月才真正開始攻城。
這輩子在整個武將領導層都知道自己來幹嘛的情況下,攻城的準備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的。
反正整個燕地發生了什麽,就是軍中的文書提前下筆一寫的事。
比如說——景隆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攜二子攻張掖門,城垂破。燕賊拚死守城,未遂。
再比如說——驟寒,兵士不敵,病者半。
還有——十一月,燕賊水澆城牆,我軍難以攀爬,攻城甚艱。
還有各種南軍中某某某與某某某英勇作戰,以身殉國。
北平城老幼婦孺齊上城牆之類的悲壯。
因為軍中文官派係的人,除了“戰死”就是“病死”,肚子裏墨水不多臨時頂替的文書們,戰報寫得有點潦草,朱高熾還拿回延德宮進行了各種潤色。
最後朝廷會收到的消息裏,有捷報,也有噩耗。
總之就是打得很艱難,傷亡很慘烈。
而事實上,北平城內城外一片熱火朝天,傷亡確實很慘烈。
“你們今天吃啥?”
“羊肉——”
“我操,你們的夥食比我們還好!”
“不服來戰啊!”
兩邊的人,一個在城下,一個在城牆上,大家天天比的都是當天的夥食,私下城樓在城門口打架鬥毆的事件層出不窮。
這會正是北平最好的季節,不熱不冷,打完了架,兩隊人馬順便就組個局吃個燒烤。
和諧得不能再和諧了。
徐氏這次也不用上城牆,整個燕王府就朱高熾閑來沒事牽著朱瞻基去晃一晃,順便打著朱瞻基要吃的名義蹭個羊肉串吃一吃。
臨走再交代一聲天高氣躁,記得熄滅炭火,慎防火災。
不過,張欣不知道這次李景隆是不是也跟上輩子一樣,要拖足兩個月,等公爹從寧王那邊回來才大敗奔走濟南。
李景隆在永樂朝雖然被公爹封了靖難功臣,最後也壽終正寢了,但風評確實也被他自己汙得一塌糊塗。
按張欣這兩輩子對比著來看,李景隆是個妙人。
妙不可言那種。
誰要真以為李景隆不會打仗,是個棒槌,那這麽認為的人,才是真正的棒槌。
相反的,李景隆在自己沒有確定自己立場的情況下,把整場大戰的輸贏的節點,跟朱允炆的心態拿捏得恰到好處。
按張欣推測,當年李景隆並沒有很忠於朱允炆,也同樣沒有偏向公爹,隻是站在了整個李家能不能全身而退的立場。
明朝的開國功臣善終的沒幾個,李家已經算是幸運的熬到了新帝登基。
現在新帝跟親叔叔打架,他一個外人打生打死的,無論傷了哪一位,回頭清算起來,帽子夠他戴一萬年。
所以李景隆一路打一路都在劃水,更多的是兩邊不得罪的觀望。
張欣後來看過一些史官的記載。
第一件就是那位李景隆麾下將領——瞿能差點攻破了張掖門,可李景隆下令撤回。
史官的解讀是李景隆怕功勞被別人搶了。以及擔心公爹沒有離開,這城門破的容易恐有詐。
但李景隆作為三軍主帥,哪裏存在什麽功勞被搶一說,下麵的人的功勞本來就全是他這個主帥的。
公爹離開北平一事,斥候能不知道?
第二件就是公爹回轉以後,張玉連破南軍七營,朱高熾在城內也擂鼓呼應,南軍軍心大亂。
然後李景隆居然自個跑了,不顧南軍正在攻城,帶著親衛跑了!!!
史官的評價是膽怯。這給人給馬的不留餘地的絲滑行為,能解讀成膽怯,也是非常有才華的。
最妙的是,他都大敗了,回了京師,朱允炆卻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還覺得李景隆之所以會兵敗,是因為權柄不夠,各方人馬不能嚴格執行軍令。
因此,朱允炆賜李景隆“黃鉞弓矢”,給了他“專征伐”之權。
在次年四月,李景隆和老將郭英、安陸侯吳傑等人會師真定,合兵約六十萬,進駐白溝河。
從十一月的大敗到次年四月,整整五六個月的時間,
李景隆是怎麽讓朱允炆堅決信任他的能力,並繼續委以重任的?
除了李景隆實在能言善辯,實在了解朱允炆。
除了朱允炆跟朱允炆身邊的人腦殘之外。
不可能有別的理由了。
張欣見朱高熾應了去十七叔那邊,又提議。
“那幹脆晚上開個家宴好了。”
朱高熾懶得兩頭跑,一個是親嬸子,一個是親表哥。
幹脆就一鍋燴,都來王府吃飯算了。
大家反正都是八竿子能打得到的親戚。
“可以,我讓人吩咐下去就是了。”
張欣點頭應下。
等朱高熾離開以後,整個屋子安靜下來。
張欣把自己的傻瓜印章找出來,又給自己狠狠的蓋了幾個。
傻,是天生的。
即便是歲月流逝,也不能給人把一個傻瓜變成聰明人。
幸好,燕王府的人都是聰明人。
~~~~
這場仗打到了這會,張欣已經可以確定。
上輩子,公爹跟京師這幾個軍方的人,沒有提前接上頭。
所以,雖然他們實際上各種送馬送人頭的,但仗還是打得很驚險。
在互相試探的過程中,好幾次公爹都是死裏逃生。
這輩子,從開局耿老爺子開始,這走向,很清奇。。。
耿老爺子打仗的地方選在了距離北平周邊稍微遠一些的地方,送完人頭,拍拍屁股不帶走一片衣袖。
李景隆接手帶著大量的衣袖直奔北平來換班。
公爹跟上輩子一樣,跑去寧王處了。
上輩子那會北平是真的沒多少兵馬在手,公爹留在北平固守就是死路一條,隻有把寧王拿下,帶著寧王的十萬兵馬才能破了朝廷這幾十萬大軍的局。留了朱高熾跟婆婆還有她在北平完全是不得已,也是險中求勝。
這輩子公爹就是純粹去救寧王,跟會和寧王的兵馬。
北平周邊,因著燕王府的威望,燕軍在二十天內幾乎將所有的地方兵不刃血的拿下了。
為了不虛耗兵力,李景隆的大軍到的時候,北平周邊的這些已經被公爹拿下的城池全部固守不出,任由李景隆率領大軍長驅而入。
等南軍在北平城外紮營安頓下來以後,通往京師的所有道路就全封上了。
抵達北平不等於要開始攻城,攻城前要做的事情多如牛毛。
就光是在城外重新組裝攻城器材就起碼要一個月。
探查敵情,排除埋伏之類的,全部都需要時間。
上輩子李景隆花了一個多月才真正開始攻城。
這輩子在整個武將領導層都知道自己來幹嘛的情況下,攻城的準備幾乎可以說是沒有的。
反正整個燕地發生了什麽,就是軍中的文書提前下筆一寫的事。
比如說——景隆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攜二子攻張掖門,城垂破。燕賊拚死守城,未遂。
再比如說——驟寒,兵士不敵,病者半。
還有——十一月,燕賊水澆城牆,我軍難以攀爬,攻城甚艱。
還有各種南軍中某某某與某某某英勇作戰,以身殉國。
北平城老幼婦孺齊上城牆之類的悲壯。
因為軍中文官派係的人,除了“戰死”就是“病死”,肚子裏墨水不多臨時頂替的文書們,戰報寫得有點潦草,朱高熾還拿回延德宮進行了各種潤色。
最後朝廷會收到的消息裏,有捷報,也有噩耗。
總之就是打得很艱難,傷亡很慘烈。
而事實上,北平城內城外一片熱火朝天,傷亡確實很慘烈。
“你們今天吃啥?”
“羊肉——”
“我操,你們的夥食比我們還好!”
“不服來戰啊!”
兩邊的人,一個在城下,一個在城牆上,大家天天比的都是當天的夥食,私下城樓在城門口打架鬥毆的事件層出不窮。
這會正是北平最好的季節,不熱不冷,打完了架,兩隊人馬順便就組個局吃個燒烤。
和諧得不能再和諧了。
徐氏這次也不用上城牆,整個燕王府就朱高熾閑來沒事牽著朱瞻基去晃一晃,順便打著朱瞻基要吃的名義蹭個羊肉串吃一吃。
臨走再交代一聲天高氣躁,記得熄滅炭火,慎防火災。
不過,張欣不知道這次李景隆是不是也跟上輩子一樣,要拖足兩個月,等公爹從寧王那邊回來才大敗奔走濟南。
李景隆在永樂朝雖然被公爹封了靖難功臣,最後也壽終正寢了,但風評確實也被他自己汙得一塌糊塗。
按張欣這兩輩子對比著來看,李景隆是個妙人。
妙不可言那種。
誰要真以為李景隆不會打仗,是個棒槌,那這麽認為的人,才是真正的棒槌。
相反的,李景隆在自己沒有確定自己立場的情況下,把整場大戰的輸贏的節點,跟朱允炆的心態拿捏得恰到好處。
按張欣推測,當年李景隆並沒有很忠於朱允炆,也同樣沒有偏向公爹,隻是站在了整個李家能不能全身而退的立場。
明朝的開國功臣善終的沒幾個,李家已經算是幸運的熬到了新帝登基。
現在新帝跟親叔叔打架,他一個外人打生打死的,無論傷了哪一位,回頭清算起來,帽子夠他戴一萬年。
所以李景隆一路打一路都在劃水,更多的是兩邊不得罪的觀望。
張欣後來看過一些史官的記載。
第一件就是那位李景隆麾下將領——瞿能差點攻破了張掖門,可李景隆下令撤回。
史官的解讀是李景隆怕功勞被別人搶了。以及擔心公爹沒有離開,這城門破的容易恐有詐。
但李景隆作為三軍主帥,哪裏存在什麽功勞被搶一說,下麵的人的功勞本來就全是他這個主帥的。
公爹離開北平一事,斥候能不知道?
第二件就是公爹回轉以後,張玉連破南軍七營,朱高熾在城內也擂鼓呼應,南軍軍心大亂。
然後李景隆居然自個跑了,不顧南軍正在攻城,帶著親衛跑了!!!
史官的評價是膽怯。這給人給馬的不留餘地的絲滑行為,能解讀成膽怯,也是非常有才華的。
最妙的是,他都大敗了,回了京師,朱允炆卻沒有責怪他的意思,還覺得李景隆之所以會兵敗,是因為權柄不夠,各方人馬不能嚴格執行軍令。
因此,朱允炆賜李景隆“黃鉞弓矢”,給了他“專征伐”之權。
在次年四月,李景隆和老將郭英、安陸侯吳傑等人會師真定,合兵約六十萬,進駐白溝河。
從十一月的大敗到次年四月,整整五六個月的時間,
李景隆是怎麽讓朱允炆堅決信任他的能力,並繼續委以重任的?
除了李景隆實在能言善辯,實在了解朱允炆。
除了朱允炆跟朱允炆身邊的人腦殘之外。
不可能有別的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