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張秋河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 作者:滾動的苦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孝德宮的夜談速度很快。
趕在三更前,張欣跟朱高熾就回到了延德宮。
兩口子回來的路上也一路在說著這個事情,最後朱高熾還總結了一句張欣曾經說過的:
“山高皇帝遠的,咱們幹脆就自立為王得了。”
“舅舅家可全在京師。”
“唉。。。”
“咱家要自立為王,其他的叔伯們有樣學樣,朝廷剩個空殼子,人家能幹?”
“唉。。。”
“別關是唉啊,動動腦筋,世子不是天下第一帥呆麽?”
“那叫暢想——你還叫傻瓜呢,難道就真傻?”
“我認我是真傻。這自立為王最早不就是我說的麽。。。”
“你狠!”
“洗洗睡吧,明兒還有一大堆的事。”
“好吧,睡醒了又是新的一天。”
~~~~
朱棣帶出去的人回來得很快,在朱棣昏睡一整天還沒醒的時候,整個隊伍就進了北平城。
跟著他們過來的還有京師傳旨的人。
朱高熾早有心理準備,接旨接得很誠懇。
朱高煦跟朱高燧則是拉著一張臭臉。
他們倆本就跟皇祖父不太對付,跟朱允炆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去就是要對登基了的皇帝朱允炆三跪九叩。
他們那股子不樂意,隻要是個人都能看出來。
來傳旨的人頗有些歲數了,隻當看不見這倆的一身逆骨,宣完旨意隻又多交待一句,世子與郡王接旨後必須立刻啟程。
這種明顯的刁難,讓朱高煦跟朱高燧差點就出去揍人家一頓。
場麵混亂了一陣之後朱高熾把兩個弟弟帶走進行再教育。
張欣則是帶著韋氏狠狠地忙乎了一通才把三兄弟出門的東西備好。
剛剛把他們送走,累過頭的韋氏就在回去的路上暈倒了。
幺娘火速趕到,一把脈,韋氏有了。
雖然這會有了大家不能喜氣洋洋的,但總歸對王府來說是一件喜事。
韋氏醒了以後在屋裏邊笑邊哭,眼淚鼻涕稀裏嘩啦的,還要抱著張欣說張欣嘴靈。
讓張欣跟她說說這肚子裏的到底是男是女。
張欣被磨得不行,最終還是透露了一下。
韋氏如奉聖旨一般的,捧著肚子,滿意至極。
安撫完這邊的韋氏,張欣還得趕去孝德宮看看遲遲不醒的公爹。
興許因為有喜事的緣故,張欣到的時候,朱棣已經醒了。
徐氏正在喂朱棣喝粥。
老兩口挨得緊緊的。
看得張欣老臉通紅,問過一切都好,趕緊著就回了自己的孝德宮,一坐下,渾身酸軟,很想躺倒休息的時候,還是逼著自己坐到了書桌前麵。
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如果也提早,那才是真正的影響並貫穿一整個永樂朝的大事。
~~~
北平跟京師中間,隔著明朝的一個大省,山東行省。
山東有六府,濟南府,袞州府,東昌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
最初的事情就發生在袞州府東平州管轄的張秋河。
民間有句俗話,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是臨清,張就是張秋。
一直以來,張秋都有小姑蘇跟小蘇州之稱。
張秋河因是運河跟大清河兩條主要河流的交匯處,買賣交易頻繁,經濟繁榮遠超縣城,是山東行省有名的商埠。
但朝廷也不知道的出於什麽考量,在張秋河並沒有建鎮。
張秋河周邊的一鎮之地分屬三縣管理。
換句話說,就是有三個縣的官吏派了人在張秋河征稅斂財。
上輩子,就在皇祖父駕崩跟朱允炆登基的這個月裏,張秋河決口,洪水大規模泛濫。
開春種下去的地,本該要收割的時候,一夕之間全部泡到了水裏。
一個地方,三個縣分管,就是妥妥的三個和尚沒水吃。
於是造成流民二十萬人。
水患尚未平息,時疫也爆發,登基了的朱允炆舉國求良醫赴山東施藥診治。
同年九月,在人死光前,總算是控製住沒有往山東省外蔓延。
但禍不止是雙行,繼水患跟時疫之後,次年年初至七月,山東行省全省滴雨未落。
新種莊稼盡數旱死,各地官倉儲糧盡空。
那會朱高熾氣得在燕王府直跳腳,大罵朱允炆他有時間削藩,沒時間救災,枉為萬民之主。
就是那個七月,這個削藩的大刀砍到了燕地。
朱棣舉旗,讓朝廷賑濟山東饑荒的計劃中斷。
這場仗打了三年。
一個夾在北平跟京師中間的大省,成了兩邊交戰的主戰場,也成了兩邊征兵的來源。
山東省的老百姓經曆了水災,旱災,接著就是連續三年的兵禍。
這還沒完。
永樂四年,山東爆發蝗災。
同永樂四年,公爹下旨在北平營造皇城,民夫自然從離北平距離比較近的地方抽調,山東行省再次遭殃。
永樂八年,公爹開始籌謀北征蒙古。北征除了錢,就是人。
山東行省經過八年休養生息,剛剛有點起色,公爹就在山東征發民夫十萬人,輸送輜重。
公爹接連擊敗韃靼,瓦剌的赫赫武功,按朱高熾的說法,就是山東的民夫們離鄉背井,遠赴北疆,跟著公爹的大軍出生入死,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主持重開運河,主要也就是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僅山東一地又征發了十萬民工。
工程浩大且不提,為了縮短河道,讓河流不需要拐彎,扒掉兩岸的良田無數。
說是朝廷會給補助,但本身朝廷就沒錢,好不容易擠出來點,劃撥到下麵,左扣右劃拉的,到老百姓手裏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會通河曆經數年終於完工了,代價卻是無數山東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誰讓這個省倒黴呢,正好在北平跟京師隔壁。
後來朝中的來自山東的大臣還苦笑著說過一句,山東老百姓真難殺。
除此之外,永樂年間,還夾雜著陳誠五次出訪西域,馬三保七次下西洋。
這前期籌備出發,投進去的錢銀,人力,哪一項沒有全國老百姓的血汗。
賣力氣,出錢也就罷了,這些個壯舉,引來了萬國來朝。
為了泱泱大國的臉麵,全國各州縣修道路,營建宮室樓閣,越發勞民無數,也傷財無數。
要知道使節們在國內逛來逛去的花費,都會轉嫁到當地老百姓身上攤派。
趕在三更前,張欣跟朱高熾就回到了延德宮。
兩口子回來的路上也一路在說著這個事情,最後朱高熾還總結了一句張欣曾經說過的:
“山高皇帝遠的,咱們幹脆就自立為王得了。”
“舅舅家可全在京師。”
“唉。。。”
“咱家要自立為王,其他的叔伯們有樣學樣,朝廷剩個空殼子,人家能幹?”
“唉。。。”
“別關是唉啊,動動腦筋,世子不是天下第一帥呆麽?”
“那叫暢想——你還叫傻瓜呢,難道就真傻?”
“我認我是真傻。這自立為王最早不就是我說的麽。。。”
“你狠!”
“洗洗睡吧,明兒還有一大堆的事。”
“好吧,睡醒了又是新的一天。”
~~~~
朱棣帶出去的人回來得很快,在朱棣昏睡一整天還沒醒的時候,整個隊伍就進了北平城。
跟著他們過來的還有京師傳旨的人。
朱高熾早有心理準備,接旨接得很誠懇。
朱高煦跟朱高燧則是拉著一張臭臉。
他們倆本就跟皇祖父不太對付,跟朱允炆就更不用說了。
這一去就是要對登基了的皇帝朱允炆三跪九叩。
他們那股子不樂意,隻要是個人都能看出來。
來傳旨的人頗有些歲數了,隻當看不見這倆的一身逆骨,宣完旨意隻又多交待一句,世子與郡王接旨後必須立刻啟程。
這種明顯的刁難,讓朱高煦跟朱高燧差點就出去揍人家一頓。
場麵混亂了一陣之後朱高熾把兩個弟弟帶走進行再教育。
張欣則是帶著韋氏狠狠地忙乎了一通才把三兄弟出門的東西備好。
剛剛把他們送走,累過頭的韋氏就在回去的路上暈倒了。
幺娘火速趕到,一把脈,韋氏有了。
雖然這會有了大家不能喜氣洋洋的,但總歸對王府來說是一件喜事。
韋氏醒了以後在屋裏邊笑邊哭,眼淚鼻涕稀裏嘩啦的,還要抱著張欣說張欣嘴靈。
讓張欣跟她說說這肚子裏的到底是男是女。
張欣被磨得不行,最終還是透露了一下。
韋氏如奉聖旨一般的,捧著肚子,滿意至極。
安撫完這邊的韋氏,張欣還得趕去孝德宮看看遲遲不醒的公爹。
興許因為有喜事的緣故,張欣到的時候,朱棣已經醒了。
徐氏正在喂朱棣喝粥。
老兩口挨得緊緊的。
看得張欣老臉通紅,問過一切都好,趕緊著就回了自己的孝德宮,一坐下,渾身酸軟,很想躺倒休息的時候,還是逼著自己坐到了書桌前麵。
接下來要發生的事,如果也提早,那才是真正的影響並貫穿一整個永樂朝的大事。
~~~
北平跟京師中間,隔著明朝的一個大省,山東行省。
山東有六府,濟南府,袞州府,東昌府,青州府,萊州府,登州府。
最初的事情就發生在袞州府東平州管轄的張秋河。
民間有句俗話,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是臨清,張就是張秋。
一直以來,張秋都有小姑蘇跟小蘇州之稱。
張秋河因是運河跟大清河兩條主要河流的交匯處,買賣交易頻繁,經濟繁榮遠超縣城,是山東行省有名的商埠。
但朝廷也不知道的出於什麽考量,在張秋河並沒有建鎮。
張秋河周邊的一鎮之地分屬三縣管理。
換句話說,就是有三個縣的官吏派了人在張秋河征稅斂財。
上輩子,就在皇祖父駕崩跟朱允炆登基的這個月裏,張秋河決口,洪水大規模泛濫。
開春種下去的地,本該要收割的時候,一夕之間全部泡到了水裏。
一個地方,三個縣分管,就是妥妥的三個和尚沒水吃。
於是造成流民二十萬人。
水患尚未平息,時疫也爆發,登基了的朱允炆舉國求良醫赴山東施藥診治。
同年九月,在人死光前,總算是控製住沒有往山東省外蔓延。
但禍不止是雙行,繼水患跟時疫之後,次年年初至七月,山東行省全省滴雨未落。
新種莊稼盡數旱死,各地官倉儲糧盡空。
那會朱高熾氣得在燕王府直跳腳,大罵朱允炆他有時間削藩,沒時間救災,枉為萬民之主。
就是那個七月,這個削藩的大刀砍到了燕地。
朱棣舉旗,讓朝廷賑濟山東饑荒的計劃中斷。
這場仗打了三年。
一個夾在北平跟京師中間的大省,成了兩邊交戰的主戰場,也成了兩邊征兵的來源。
山東省的老百姓經曆了水災,旱災,接著就是連續三年的兵禍。
這還沒完。
永樂四年,山東爆發蝗災。
同永樂四年,公爹下旨在北平營造皇城,民夫自然從離北平距離比較近的地方抽調,山東行省再次遭殃。
永樂八年,公爹開始籌謀北征蒙古。北征除了錢,就是人。
山東行省經過八年休養生息,剛剛有點起色,公爹就在山東征發民夫十萬人,輸送輜重。
公爹接連擊敗韃靼,瓦剌的赫赫武功,按朱高熾的說法,就是山東的民夫們離鄉背井,遠赴北疆,跟著公爹的大軍出生入死,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永樂九年工部尚書宋禮主持重開運河,主要也就是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僅山東一地又征發了十萬民工。
工程浩大且不提,為了縮短河道,讓河流不需要拐彎,扒掉兩岸的良田無數。
說是朝廷會給補助,但本身朝廷就沒錢,好不容易擠出來點,劃撥到下麵,左扣右劃拉的,到老百姓手裏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會通河曆經數年終於完工了,代價卻是無數山東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誰讓這個省倒黴呢,正好在北平跟京師隔壁。
後來朝中的來自山東的大臣還苦笑著說過一句,山東老百姓真難殺。
除此之外,永樂年間,還夾雜著陳誠五次出訪西域,馬三保七次下西洋。
這前期籌備出發,投進去的錢銀,人力,哪一項沒有全國老百姓的血汗。
賣力氣,出錢也就罷了,這些個壯舉,引來了萬國來朝。
為了泱泱大國的臉麵,全國各州縣修道路,營建宮室樓閣,越發勞民無數,也傷財無數。
要知道使節們在國內逛來逛去的花費,都會轉嫁到當地老百姓身上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