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別說,這個挺好。下個月就殿試了。我跟我爹說一聲,看能不能給皇祖父寫信說說。先走了,事不等人。”


    朱高熾一點就通,越想越覺得是個好主意,火急火燎的就想跑。


    “還有呢!”


    張欣扯住朱高熾的袖子,好險沒被朱高熾拉倒,把屋裏一群人嚇個半死,吳尚宮差點沒趴地上去接張欣。


    人仰馬翻的又折騰了一頓。


    罪魁禍首的朱高熾老老實實的坐她對麵不敢動。


    “算了,一時半會的也說不完,世子先去吧,晚上再說?”


    張欣被這一嚇,心跳也快了幾分,決定不能給自己找事。


    ““哦,不急就晚上,急就現在吧,你不說我就老是會記掛著。”


    朱高熾再確認一句。


    “不急,就寧王送了花茶過來的事,問你談得怎麽樣了?”


    這是張欣需要知道的另一件事,外麵的事,她全部需要趙氏接洽。


    吳尚宮也不讓她多見,怕勞累。


    但茶葉這事,趙氏還做不了主,張欣隻能讓朱高熾幫忙。


    上次朱高熾回來還跟他說寧王偷摸的跑過來了,他隻能招待人家住客棧裏,這也不知道回去了沒。


    “挺好的,還別說,寧王叔特別有意思。特別特別有意思,晚上回來跟你講,當咱兒子的睡前故事了。”


    提起這個朱高熾神采飛揚。


    “咳咳——”


    吳尚宮適時的來了一聲咳嗽。


    “不一起睡!天天的,想啥呢!”


    朱高熾瞪了一眼礙事的吳尚宮,這會起身慢多了,踱出了屋門口才加速往外走。


    “世子爺可真是!”


    吳尚宮老了老了,總算見識了一把幼稚的世子,笑著跟張欣抱怨。


    “可愛吧,哈哈哈。”


    張欣大笑。


    “是嚇人。世子妃可悠著點吧,可不能再拉世子爺了。 這男人,粗心大意的,一帶一個準。”


    “好好好,我們今天幹嘛?”


    “要布置月子房了,世子妃在院子裏走走就成,等好了,再去看看?”


    “行。”


    張欣聽話的扶著挽袖去院子裏散步去了,這一大早,又解決了一件心頭的未來大事,她其實心裏很激動。


    不枉她當年為了這事花了那麽些精力琢磨科舉一事。


    居然在這會就把這事給提前了數十年,按朱高熾一貫的辦事效率,保不齊在公爹登基時就能把這事給辦成了。


    天下的文人因為這事也能對公爹高看幾眼,到時候那方孝孺會不會因此從了公爹都不好說。


    退一萬步講,哪怕方孝孺不從。


    隻要這解決方法是燕王府提議的,姓方的這塊強骨頭為了文人的安寧,應該不至於當麵頂撞公爹,讓公爹一怒之下造了那麽大的殺孽,讓永樂朝的文人罵皇家罵了那麽些年。


    明明就不是公爹也不是大明朝的鍋。


    南北文人之爭這事,在大明朝一直是一項隱患,從洪武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宣德朝。


    洪武三年,剛剛建國,哪哪都要人,皇祖父直接將七十二名舉人錄取為進士。


    後麵,這批進士不太頂用,科舉這事就停擺了,變成了舉薦製。


    就這麽樣,折騰了十幾年,皇祖父又發現舉薦製後,朝廷裏全是臣子的人,一個他自己的人都沒有,說啥下麵的人都能找借口搪塞。


    於是洪武十五年,恢複科舉,三年一試,為定例。


    整個考試是層層遞進的,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考試的過程也嚴格到不行,進考場要驗明正身,攜帶的物品也有規製。


    考完還有考卷糊名製、考卷謄抄製,完全杜絕了舞弊的可能。


    童試過了,稱“秀才”;鄉試過了稱“舉人”;


    舉人們全部要到京城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也過了,才有皇祖父親自主持殿試選人,殿試不黜落考生,隻做排名,選中者稱為“進士”。


    殿試的頭三名才有特別的名號,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本來吧,從古至今,從開始有科舉那天起,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亂前,這一二三全都是北人,能中進士的,也十有八九是北人。


    但安史之亂後,一直到唐滅,北邊戰亂頻發,南邊相對安逸。


    這南邊的讀書人崛起,考中狀元的南人開始超過了三成。


    然後這個比重就一路開始傾斜,一直到這屆南榜,全部都是南人,無論是前三甲還是普通進士,堪稱一網打盡。


    北人早就不滿了,這股子不滿從唐末一直累積到前元。


    前元為了安撫漢人,在科考裏強行讓出了份額,每一屆必須有二十五個北邊的漢人,跟二十五個南邊的漢人。


    這一招才讓暴戾的且不太懂如何管理國家的元朝人站穩了腳跟,即便到大明朝,北邊還是有大量的漢人傾向元朝。


    元朝異族治下,他們這些漢人都能當上官,到了漢人王朝他們反而啥都不是了,這口氣自然不順。


    這次皇祖父想籠絡北方讀書人的心,一頓亂殺,平了一些北人的怨氣,可治標不治本。


    大明朝的南北文人嚴重失衡的根本一點也沒解決。


    北人目前就是沒有南人讀書厲害。


    皇祖父薨逝以後。


    朱允炆那一屆,取了差不多一百進士,八成是南人。


    公爹這一屆,在位二十二年,取了差不多兩千個進士,南人依然是占了八成有多。


    整個朝廷儼然就是南人的天下。


    張欣最初也並沒有覺得如何,對於朝廷來說,誰當官不是當啊。


    人家也是辛辛苦苦讀書考上來的。


    你北人考不過南人,那就努力讀書啊。


    直到兒子執政以後跟她絮叨才知道這事影響很大。


    北邊一直不太平。


    前元在這片土地上盤踞了百年,為了穩定給了北人很多優待的政策,到了大明朝,北人確實被邊緣化了。


    所有的朝廷政策因為大量的南人在朝,北人沒有話語權,這個勢力傾斜得很嚴重。


    南邊越穩,北邊越亂。


    南邊越富,北邊越窮。


    後麵自然不用說,北邊人心不歸,北元蠢蠢欲動。


    所以這不是簡單的誰讀書好久誰當官的問題,這是一個有關定國安邦、對抗北元、鎮撫人心、安定北方的長遠政治性問題。


    公爹的永樂朝為什麽還要一直打仗就是這個原因,不把北元徹底打趴下了,人家就永遠覺得能卷土重來。


    打仗本就打得國庫空虛,還有為了找到朱允炆,勞師動眾的下西洋。


    朱高熾在永樂朝當太子這二十二年,天天愁的都是錢。


    公爹在前線燒錢,他在大後方找錢。


    張欣萬分慶幸,她早回來了幾年,一切的一切,還在沒有惡化前,有扭轉的餘地。


    南北分卷這事,是朱高熾登基那一年楊士奇提出來的。


    朱高熾非常認可,不過還沒來得及實施,他就倒下了。


    重新提起是自己兒子瞻基那會,宣德二年,南北分卷製付諸實施,按著“南六北四”的比例錄取進士,當年的南邊的學子縱有不滿,但都被控製在很小的範圍內。


    也就是那會,北方才開始有了歸心的趨勢。


    所謂的仁宣之治,也是文人給的最高讚譽了。


    【小科普——南北一說的具象: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中,除了韓愈(今河南洛陽人)、柳宗元(今山西運城人)兩位唐朝名家是北方人外。全是南方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滾動的苦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滾動的苦瓜並收藏重生大明之六世榮耀,老娘不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