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風暴的致命打擊下,隆裕太後和王公大臣們為了保住大清皇帝稱號和各自的身家性命,於窮途末路之中接受了袁世凱的《優待條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頒發了清帝溥儀的退位詔書。次日,袁世凱公開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提出辭職。15日,袁世凱接替孫中山,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清王朝滅亡了,但宣統皇帝的稱號保存下來了。此後,不但民國歷任總統如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等,無論在私函亦或公文中,都赫然稱溥儀為“大清皇帝陛下”,紫禁城外的遺老遺少,各地一些大小軍閥政客以至像胡適那樣著名的“新潮人物”,更是畢恭畢敬地尊稱溥儀為“皇上”。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前,溥儀仍像退位前一樣稱孤道寡,役使著紫禁城中的數千人馬,過著與退位前相差無幾的帝王生活。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樣,溥儀6歲即他退位那年,由欽天監選好良辰吉日,開始上學讀書了。書房設在光緒小時候念書用的毓慶宮。皇帝上學自然與常人不同。每次上課,都是溥儀先乘坐金頂黃轎至毓慶宮,坐到背北麵南的正位獨座上,然後由太監奉上當日應學的課本,這時教課的師傅再進來,向他所教的徒弟見禮後開始教讀,作為徒弟的溥儀始終端坐不動,更無須向師傅行禮,因為“雖師,臣也,雖徒,君也”。
在師傅們的著意培育下,受紫禁城中事事物物的薰染,溥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從心裏開始要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了。自幼時起,他先從太監,繼而是從師傅們那裏,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隻是因為可恨的袁世凱和可怕的孫文,他才變成紫禁城裏的“皇帝”,而把整個天下“讓”給了民國。盡管從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這些大清舊臣民國總統到吳佩孚、張作霖、陸榮廷等“亂世英雄”,表麵上恭敬“大清皇帝”,盡管散居各地的遺老遺少不時地上折請安,登門覲見,聲淚俱下地表示要輔佐他“恢復祖業”,一旦討了“封賞”之後便杳無音信;盡管辮帥張勳1917年率數千辮子軍扶他“重登大寶”,也僅僅當了12天“真正的皇帝”,便再次摔下了“寶座”,宣告復辟破產,可在溥儀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師傅們也總是要他臥薪嚐膽,“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等待著天再降“大任”於他。於是,溥儀從10多歲時,就開始在紫禁城中施展“天子”的威風,誠心誠意地學做一名“好皇帝”,準備著一旦風雲聚會,天降大任,即出山做一名君臨天下的“真正皇帝”。
要做一個“好皇帝”,首先要有馭下的權威和辨忠奸的能力。溥儀還在八九歲時,就在服服貼貼的太監們身上試驗過他的權威。當他不順心時,就打罵太監出氣,太監們毫無怨言;當他高興時,則變著法測試太監們的忠心,太監們任憑擺布。有次他為了證實自己的權威和太監們的忠心,竟隨意挑出一名太監,要其把地上的一堆髒東西吃下去,令他滿意的是那個太監二話沒說,趴到地上就把髒東西吃了下去。10多歲以後,溥儀便開始在“大是大非”上展示他分辨“忠奸”的能力。在他12歲那年,奕劻去世,其家人上折請求諡法,溥儀想起了陳寶琛常說的奕劻曾如何斷送了大清江山,於是便提筆寫下了“謬”、“醜”、“幽”等幾個字作為“惡諡”,令內務府挑一個賜於奕劻。其生父載灃聞訊後,多方請求改賜,無奈溥儀又哭又鬧,寸步不讓。後來,載灃叫南書房翰林們擬了一個“密”字,溥儀以為“密”字也不是好字,勉強同意了,等他弄清“密”在諡法上為“追補前過”的意思時,覺得太便宜了奕劻,但想改已來不及了。此事頗得陳寶琛等幾位師傅的歡心,在遺老們中間也傳頌一時,梁鼎芬還為此在日記中贊溥儀為“真英主也”!
溥儀要勵精圖治,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的種種努力,盡管結果大都不盡人意,有些甚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王公和中國師傅們都認為像個“真正的皇帝”所為,而他受報紙和外國師傅的影響所做的一切,卻又令他們大失所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溥儀對紫禁城以外的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大。在英國師傅莊士敦的有意誘導和影響下,他開始逐步“洋化”,要做一個英國式的開明君主。於是,他“禦膳”不“進”,專願吃西餐;傳統服裝不穿,硬要穿西服;轎子不坐,卻愛騎自行車;好好的辮子不要,硬是剪成了短髮;一大群專供“傳旨”的活人不使,偏偏裝上電話;聖賢書不讀,專愛訂閱各種報紙。更有甚者,為了騎自行車方便,他下令把皇宮中所有的門檻統統鋸掉;為了尋開心,他不時打電話要名飯店送上幾桌上等飯菜到一個隨便胡謅出來的地方去;為了滿足好奇心,他竟把“新潮人物”胡適叫到皇宮裏來看看是什麽模樣,甚至自己也常寫了些小說、文章、新詩什麽的,化名往外投寄一氣……
這些都還能使中國的師傅們容忍,但有一件事是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這就是溥儀要離開紫禁城出洋留學!原來,由於受英國師傅莊士敦的影響,溥儀認為要做一個開明君主,就必須學些新東西,見點大世麵,而更重要的是想得到能夠左右當時中國政局的西方列強的支持和幫助。這一切,在紫禁城裏是永遠無法辦到的。於是,他長時期以賞賜的名義,讓二弟溥傑帶走了大批清宮珍寶,預做出國經費。但他哪裏知道,除莊士敦和溥傑之外,紫禁城中所有人都拚死反對他的出國之行。就在他與莊士敦秘密約定準備溜出紫禁城之時,不知怎麽走漏消息,紫禁城裏全部人馬一齊出動,城外的“皇父”載灃也聞訊趕來,齊刷刷一齊跪到宮門外,阻止其外出,而且聲明如溥儀不放棄,就決不起來,成功地破壞了他們的出走計劃。這次任憑小皇帝如何暴跳,以“皇父”載灃為首的王公大臣和中國師傅及太妃們,死活也不肯讓步,因為皇帝一走,全部優待條件等於自動放棄,他們以及靠紫禁城吃飯發財的“皇親國戚”便會喪失現有的一切。
清王朝滅亡了,但宣統皇帝的稱號保存下來了。此後,不但民國歷任總統如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等,無論在私函亦或公文中,都赫然稱溥儀為“大清皇帝陛下”,紫禁城外的遺老遺少,各地一些大小軍閥政客以至像胡適那樣著名的“新潮人物”,更是畢恭畢敬地尊稱溥儀為“皇上”。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前,溥儀仍像退位前一樣稱孤道寡,役使著紫禁城中的數千人馬,過著與退位前相差無幾的帝王生活。同清朝以往的皇帝一樣,溥儀6歲即他退位那年,由欽天監選好良辰吉日,開始上學讀書了。書房設在光緒小時候念書用的毓慶宮。皇帝上學自然與常人不同。每次上課,都是溥儀先乘坐金頂黃轎至毓慶宮,坐到背北麵南的正位獨座上,然後由太監奉上當日應學的課本,這時教課的師傅再進來,向他所教的徒弟見禮後開始教讀,作為徒弟的溥儀始終端坐不動,更無須向師傅行禮,因為“雖師,臣也,雖徒,君也”。
在師傅們的著意培育下,受紫禁城中事事物物的薰染,溥儀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從心裏開始要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了。自幼時起,他先從太監,繼而是從師傅們那裏,知道了天下原本都是他的,隻是因為可恨的袁世凱和可怕的孫文,他才變成紫禁城裏的“皇帝”,而把整個天下“讓”給了民國。盡管從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這些大清舊臣民國總統到吳佩孚、張作霖、陸榮廷等“亂世英雄”,表麵上恭敬“大清皇帝”,盡管散居各地的遺老遺少不時地上折請安,登門覲見,聲淚俱下地表示要輔佐他“恢復祖業”,一旦討了“封賞”之後便杳無音信;盡管辮帥張勳1917年率數千辮子軍扶他“重登大寶”,也僅僅當了12天“真正的皇帝”,便再次摔下了“寶座”,宣告復辟破產,可在溥儀心目中,天下依然是他的,師傅們也總是要他臥薪嚐膽,“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等待著天再降“大任”於他。於是,溥儀從10多歲時,就開始在紫禁城中施展“天子”的威風,誠心誠意地學做一名“好皇帝”,準備著一旦風雲聚會,天降大任,即出山做一名君臨天下的“真正皇帝”。
要做一個“好皇帝”,首先要有馭下的權威和辨忠奸的能力。溥儀還在八九歲時,就在服服貼貼的太監們身上試驗過他的權威。當他不順心時,就打罵太監出氣,太監們毫無怨言;當他高興時,則變著法測試太監們的忠心,太監們任憑擺布。有次他為了證實自己的權威和太監們的忠心,竟隨意挑出一名太監,要其把地上的一堆髒東西吃下去,令他滿意的是那個太監二話沒說,趴到地上就把髒東西吃了下去。10多歲以後,溥儀便開始在“大是大非”上展示他分辨“忠奸”的能力。在他12歲那年,奕劻去世,其家人上折請求諡法,溥儀想起了陳寶琛常說的奕劻曾如何斷送了大清江山,於是便提筆寫下了“謬”、“醜”、“幽”等幾個字作為“惡諡”,令內務府挑一個賜於奕劻。其生父載灃聞訊後,多方請求改賜,無奈溥儀又哭又鬧,寸步不讓。後來,載灃叫南書房翰林們擬了一個“密”字,溥儀以為“密”字也不是好字,勉強同意了,等他弄清“密”在諡法上為“追補前過”的意思時,覺得太便宜了奕劻,但想改已來不及了。此事頗得陳寶琛等幾位師傅的歡心,在遺老們中間也傳頌一時,梁鼎芬還為此在日記中贊溥儀為“真英主也”!
溥儀要勵精圖治,做一名“好皇帝”和“真正的皇帝”的種種努力,盡管結果大都不盡人意,有些甚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王公和中國師傅們都認為像個“真正的皇帝”所為,而他受報紙和外國師傅的影響所做的一切,卻又令他們大失所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溥儀對紫禁城以外的世界的好奇心越來越大。在英國師傅莊士敦的有意誘導和影響下,他開始逐步“洋化”,要做一個英國式的開明君主。於是,他“禦膳”不“進”,專願吃西餐;傳統服裝不穿,硬要穿西服;轎子不坐,卻愛騎自行車;好好的辮子不要,硬是剪成了短髮;一大群專供“傳旨”的活人不使,偏偏裝上電話;聖賢書不讀,專愛訂閱各種報紙。更有甚者,為了騎自行車方便,他下令把皇宮中所有的門檻統統鋸掉;為了尋開心,他不時打電話要名飯店送上幾桌上等飯菜到一個隨便胡謅出來的地方去;為了滿足好奇心,他竟把“新潮人物”胡適叫到皇宮裏來看看是什麽模樣,甚至自己也常寫了些小說、文章、新詩什麽的,化名往外投寄一氣……
這些都還能使中國的師傅們容忍,但有一件事是他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這就是溥儀要離開紫禁城出洋留學!原來,由於受英國師傅莊士敦的影響,溥儀認為要做一個開明君主,就必須學些新東西,見點大世麵,而更重要的是想得到能夠左右當時中國政局的西方列強的支持和幫助。這一切,在紫禁城裏是永遠無法辦到的。於是,他長時期以賞賜的名義,讓二弟溥傑帶走了大批清宮珍寶,預做出國經費。但他哪裏知道,除莊士敦和溥傑之外,紫禁城中所有人都拚死反對他的出國之行。就在他與莊士敦秘密約定準備溜出紫禁城之時,不知怎麽走漏消息,紫禁城裏全部人馬一齊出動,城外的“皇父”載灃也聞訊趕來,齊刷刷一齊跪到宮門外,阻止其外出,而且聲明如溥儀不放棄,就決不起來,成功地破壞了他們的出走計劃。這次任憑小皇帝如何暴跳,以“皇父”載灃為首的王公大臣和中國師傅及太妃們,死活也不肯讓步,因為皇帝一走,全部優待條件等於自動放棄,他們以及靠紫禁城吃飯發財的“皇親國戚”便會喪失現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