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日暮東陵:清東陵地宮珍寶被盜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簽名的禦醫中,沒有宮中的權威禦醫李德立,這頭號名醫李德立是未聞還是另有苦衷而不能前來?初九日的處方則不知棄於何處。病症不清,其癲痛痙攣的現象說明了什麽?從整個處方來看,到了初十日午間病情已出現危機.為何密而不宣?慈安既崩,又為何密不報喪?在這樣長的時間間隔中.東宮裏有哪些人在場?到底發生了什麽?從慈安崩前留下的不算太長的遺書中還可看到其中的難言之隱。《 遺浩》 的全文是: ‘予以薄德,抵承文宗皇帝(鹹豐)冊命,備位宮鬧。追穆宗毅皇帝(同治)寅詔工基,孝思肺篤,承歡奉養,必敬必成。今皇帝(光緒)入攢大統,視善問安,秉性誠孝。因自禦極以來,典學維勤,克愚敬德,予心彌深欣慰。雖當時事多一~曰、~, , . ‘叫匕.. ,鬥月甲州月口口口七j .白.j 口口曰,,崎h 華.甲‘ l .月一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27
艱,聽宵勤政,然幸體氣素稱強健,或冀克享遐齡,得資頤養。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傳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
從<遺浩》 可看出,從“體氣素稱強健”,到不意病勢陡重,其間的急轉直下,原委何在?慈安是真的不知,還是心中知曉但出幹某種顧忌而又不好言明?… … 恭親王奕訴聽了眾臣的種種猜疑,心中越發悲痛不安,回想自鹹豐帝駕崩到現在的24 年間,大清已遭4 次大喪,而哪一次也沒有這次令人悲傷衰痛,不禁硬咽著黯然長嘆道:“看來今後的事情更難辦了。”
兩個非凡女人的生死較量‘
慈安暴崩以及暴崩前後留下的種種疑點,成為當朝群巨和民間百姓猜測、議論的一個神秘話題,即使在一百年後,慈安的死因仍作為清宮歷史上的一大懸案,讓研究者為此爭論不休。那麽,東太後慈安到底是不是屬幹正常死亡?如果不屬正常死亡,又是誰謀殺了她?她的死與當時群臣公認的嫌疑者慈禧,是否有著不可言傳的關聯?
據清宮留給後世的史料看,早在鹹豐帝生前,已漸漸看出了慈禧的野心和恃寵驕狂的性情,意將其廢黝。聰明狡猾的慈禧聞知後,急忙拜託其妹也就是醇親王福晉帶著皇子載淳晉見皇上,意在牽動皇上父子之情,以子憐其母,打消廢黝之念。盡管她一時達到了目的,但鹹豐對她的寵愛卻日益淡薄,甚至不再召幸她。當鹹豐逃到熱河行宮並行將歸天之際,軍機大臣肅頤又冒死進諫,說璐貴妃(即後來的慈禧)恃子而驕,居心巨測,而當今皇後忠厚老實、麗妃更非其對手,要鹹豐早為皇後和麗妃打算才好。為了說服鹹豐,
128 /日暮東陵
肅順還列舉了歷史上的呂後、武則天等陰險刻毒的後妃相諫,暗示這個比呂後、武肇毫不遜色的葉赫那拉氏,極有可能會在鹹豐駕崩之後,幹預朝政,將大清基業斷送。如果真的如此,無論是當今皇帝還是臣僚,都將愧對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 鹹豐帝聽罷不禁為之悴然心動,欲採取斷然措施。但一向優柔寡斷的鹹韋在下定決心的最後一刻還是猶豫起來,他想起這位越貴妃為自己生育皇子的社援之功,又念及往昔帝妃的恩愛,不忍粹然下手。鹹豐當時還天真地想,清廷祖製甚嚴,即使她真有什麽非分之想,也不會輕易得手。正是值於這樣的考慮,鹹豐最終未能採取肅順的計策,而是設計了在他看來既能保住慈禧名分,又不至讓她控製朝政的兩全之計。鹹豐帝臨終前,召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於榻前,命焦枯陳代筆草擬遺詔,立6 歲的皇子載淳為皇太子,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軍機大臣肅順等八大臣,輔弼幼主,並暫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以後下達詔諭以“禦賞”、“同道堂r ’兩顆印章為信符。其中規定“禦賞”章為印起, ‘同道堂”章為印訖。這兩章原為鹹豐帝隨身攜帶的私章,一般不用於政治活動,但在特定場合亦可使用這兩方小印。此時鹹豐帝把它作為皇權的最高象徵,分別賜給了皇後慈安和皇太子載淳,意在防範大權旁落於群臣和慈禧之手。當這些都一一安排妥當之後,鹹豐在彌留人間的最後一刻,又想起肅順的勸諫。為防萬一,他又將皇後慈安單獨召於禦榻前,摒棄左右,麵授機宜,同時親手交給她一道密諭,上覆朱紅印文“同道堂”三字。密諭寫道:
“鹹豐十一年三月初五日諭皇後:膚憂勞國事,致櫻瘤疾,自知大限將至,不得不棄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柞不絕;雖沖齡繼位,自有忠墓顧命大臣,盡心輔助,聯可無憂。所以不能釋然者,鵡貴妃既生皇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太後;惟聯實不能深信此人。此後如能安分守法而己,否則,著爾出示此詔,命廷臣除之,。.. , . ? - . jj 月戶甲川心.門目.,毛.口,.口.叨j . .二門卜~?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2 ,
凡我臣子,奉此詔如奉聯前,凜尊無違,欽此。”
慈安接到密諭後,自是對鹹豐感激涕零,因為有了這道密諭,便什麽事情亦不用擔心了。與此同時,鹹豐帝又特別囑咐慈安道:“若日後非如此行事不可,即召肅順辦理。”慈安自是含淚答應。從以上密諭和囑咐之言可以看出,鹹豐對皇後和顧命入大臣是同等的信任,而慈禧卻麵臨性命之憂。如果處於政治危機之中的慈禧不識時務,硬要幹預朝政,結局自然是明了的。倘慈禧被除,朝廷中勢必形成諸臣上尊慈安,下輔幼帝之向,其計可謂萬全,亦可看出鹹豐帝的良苦用心和對皇後、八大臣所寄於的厚望。但是,晚清的歷史卻沒有這樣寫下去,後來人們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種結局,那就是顧命八大巨在“辛酉政變”中一敗徐地,慈安不明不白地暴崩宮中。極令人追懷的是,在辛酉政變中,肅順等八大臣曾計劃軟禁慈禧而獨尊慈安,意與鹹豐相同。這一點從肅順在獄中見到載垣時所講的那些追悔之言中可以完全揣度得出來。然而,令後人扼腕嘆息的是,無論是慈安還是肅順等人,最終都沒能將計劃付諸現實。他們在辜負了先帝重託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製造了一個悲劇。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慈安不但在慈禧的誘騙、勸說、鼓動下,同慈禧和恭親王奕訴共同密謀發動了晚清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除掉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剪掉了自己的羽翼。而後來竟連關乎自己性命的最後一張護身符也未能保住,既使自己含恨歸天,亦令當朝群臣和後世人們頓足捶胸。那麽,就慈安本人麵言,她一步步走向悲劇的途中,除了辛酉政變的起點外,又是如何向前推延遞進的?她與慈禧的決裂到底始於何時?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27
艱,聽宵勤政,然幸體氣素稱強健,或冀克享遐齡,得資頤養。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傳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
從<遺浩》 可看出,從“體氣素稱強健”,到不意病勢陡重,其間的急轉直下,原委何在?慈安是真的不知,還是心中知曉但出幹某種顧忌而又不好言明?… … 恭親王奕訴聽了眾臣的種種猜疑,心中越發悲痛不安,回想自鹹豐帝駕崩到現在的24 年間,大清已遭4 次大喪,而哪一次也沒有這次令人悲傷衰痛,不禁硬咽著黯然長嘆道:“看來今後的事情更難辦了。”
兩個非凡女人的生死較量‘
慈安暴崩以及暴崩前後留下的種種疑點,成為當朝群巨和民間百姓猜測、議論的一個神秘話題,即使在一百年後,慈安的死因仍作為清宮歷史上的一大懸案,讓研究者為此爭論不休。那麽,東太後慈安到底是不是屬幹正常死亡?如果不屬正常死亡,又是誰謀殺了她?她的死與當時群臣公認的嫌疑者慈禧,是否有著不可言傳的關聯?
據清宮留給後世的史料看,早在鹹豐帝生前,已漸漸看出了慈禧的野心和恃寵驕狂的性情,意將其廢黝。聰明狡猾的慈禧聞知後,急忙拜託其妹也就是醇親王福晉帶著皇子載淳晉見皇上,意在牽動皇上父子之情,以子憐其母,打消廢黝之念。盡管她一時達到了目的,但鹹豐對她的寵愛卻日益淡薄,甚至不再召幸她。當鹹豐逃到熱河行宮並行將歸天之際,軍機大臣肅頤又冒死進諫,說璐貴妃(即後來的慈禧)恃子而驕,居心巨測,而當今皇後忠厚老實、麗妃更非其對手,要鹹豐早為皇後和麗妃打算才好。為了說服鹹豐,
128 /日暮東陵
肅順還列舉了歷史上的呂後、武則天等陰險刻毒的後妃相諫,暗示這個比呂後、武肇毫不遜色的葉赫那拉氏,極有可能會在鹹豐駕崩之後,幹預朝政,將大清基業斷送。如果真的如此,無論是當今皇帝還是臣僚,都將愧對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 鹹豐帝聽罷不禁為之悴然心動,欲採取斷然措施。但一向優柔寡斷的鹹韋在下定決心的最後一刻還是猶豫起來,他想起這位越貴妃為自己生育皇子的社援之功,又念及往昔帝妃的恩愛,不忍粹然下手。鹹豐當時還天真地想,清廷祖製甚嚴,即使她真有什麽非分之想,也不會輕易得手。正是值於這樣的考慮,鹹豐最終未能採取肅順的計策,而是設計了在他看來既能保住慈禧名分,又不至讓她控製朝政的兩全之計。鹹豐帝臨終前,召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於榻前,命焦枯陳代筆草擬遺詔,立6 歲的皇子載淳為皇太子,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軍機大臣肅順等八大臣,輔弼幼主,並暫襄一切政務。同時規定以後下達詔諭以“禦賞”、“同道堂r ’兩顆印章為信符。其中規定“禦賞”章為印起, ‘同道堂”章為印訖。這兩章原為鹹豐帝隨身攜帶的私章,一般不用於政治活動,但在特定場合亦可使用這兩方小印。此時鹹豐帝把它作為皇權的最高象徵,分別賜給了皇後慈安和皇太子載淳,意在防範大權旁落於群臣和慈禧之手。當這些都一一安排妥當之後,鹹豐在彌留人間的最後一刻,又想起肅順的勸諫。為防萬一,他又將皇後慈安單獨召於禦榻前,摒棄左右,麵授機宜,同時親手交給她一道密諭,上覆朱紅印文“同道堂”三字。密諭寫道:
“鹹豐十一年三月初五日諭皇後:膚憂勞國事,致櫻瘤疾,自知大限將至,不得不棄天下臣民,幸而有子,皇柞不絕;雖沖齡繼位,自有忠墓顧命大臣,盡心輔助,聯可無憂。所以不能釋然者,鵡貴妃既生皇子,異日母以子貴.自不能不尊為太後;惟聯實不能深信此人。此後如能安分守法而己,否則,著爾出示此詔,命廷臣除之,。.. , . ? - . jj 月戶甲川心.門目.,毛.口,.口.叨j . .二門卜~?
第三章從正午到黃昏/12 ,
凡我臣子,奉此詔如奉聯前,凜尊無違,欽此。”
慈安接到密諭後,自是對鹹豐感激涕零,因為有了這道密諭,便什麽事情亦不用擔心了。與此同時,鹹豐帝又特別囑咐慈安道:“若日後非如此行事不可,即召肅順辦理。”慈安自是含淚答應。從以上密諭和囑咐之言可以看出,鹹豐對皇後和顧命入大臣是同等的信任,而慈禧卻麵臨性命之憂。如果處於政治危機之中的慈禧不識時務,硬要幹預朝政,結局自然是明了的。倘慈禧被除,朝廷中勢必形成諸臣上尊慈安,下輔幼帝之向,其計可謂萬全,亦可看出鹹豐帝的良苦用心和對皇後、八大臣所寄於的厚望。但是,晚清的歷史卻沒有這樣寫下去,後來人們看到的是完全相反的一種結局,那就是顧命八大巨在“辛酉政變”中一敗徐地,慈安不明不白地暴崩宮中。極令人追懷的是,在辛酉政變中,肅順等八大臣曾計劃軟禁慈禧而獨尊慈安,意與鹹豐相同。這一點從肅順在獄中見到載垣時所講的那些追悔之言中可以完全揣度得出來。然而,令後人扼腕嘆息的是,無論是慈安還是肅順等人,最終都沒能將計劃付諸現實。他們在辜負了先帝重託的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製造了一個悲劇。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慈安不但在慈禧的誘騙、勸說、鼓動下,同慈禧和恭親王奕訴共同密謀發動了晚清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除掉了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剪掉了自己的羽翼。而後來竟連關乎自己性命的最後一張護身符也未能保住,既使自己含恨歸天,亦令當朝群臣和後世人們頓足捶胸。那麽,就慈安本人麵言,她一步步走向悲劇的途中,除了辛酉政變的起點外,又是如何向前推延遞進的?她與慈禧的決裂到底始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