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曹操所要達到的目的。
曹操和韓遂根本沒談什麽實質問題,隻不過聊些京都往事。但馬超卻被曹操的表現所蒙蔽,產生了錯覺。韓遂回來,馬超便問:"曹操都說了些什麽?"韓遂說:"沒說什麽重要的事。"可馬超卻不信。他覺得韓遂有什麽事瞞著他,對他產生了猜疑。
……
第五節巨星隕落五丈原
建興九年(231)春,沉寂了整整三年的漢中至祁山的小路又熱鬧起來。
呼呼拉拉的戰旗聲,嘀嘀噠噠的馬蹄聲,叮叮的兵甲碰擊聲,吱吱呀呀的木牛移動聲,吵醒了夢中的大山、沉睡的河流,似乎在告訴它們:我們又來了!
這是諸葛亮組織的第四次北伐。
路,還是第一次北伐所走之路。
目標,還是第一次北伐所指向的目標。
然而,這次北伐與第一次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經過三年的戰爭實踐,諸葛亮已經總結了不少對敵鬥爭的經驗,這次北伐,他就改變了往日圍城攻堅的戰術。
這次北伐,諸葛亮還動用了木牛,這是他新研製發明的運糧工具。使用木牛,可以節省運糧的人力,意味著可以在與魏軍戰鬥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敵人方麵也有了變化。與諸葛亮對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馬曹真,體力不支,重病在臥。曹真是一位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指揮將領,曹魏智囊人物桓範曾稱讚說:"曹子丹(曹真字)佳人。"可見他並非無能將領。曹真的重病不起,對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曹魏政權派來接替曹真的是個平庸之輩,對諸葛亮的取勝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厲害的司馬懿。司馬懿軍事上運籌帷幄,機謀應變的才幹,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一件事是前麵所說的攻殺新城太守孟達之事。孟達按照常規預料,司馬懿發覺其造反後,要一個月內才可趕到。但司馬懿卻不循常規,僅用八天便趕到新城,殺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還有一件事是他征伐遼東割據者公孫淵。公孫淵祖孫三代割據遼東,到公孫淵這一輩,又和孫吳勾結,嚴重威脅著曹魏北部的安全。所以,魏明帝於景初二年(238)春正月,詔令司馬懿率眾討遼東。臨行前,魏明帝問司馬懿:
第73節:第九章殫精竭智(8)
"你認為公孫淵對於大軍征討將採取何種對策?"
司馬懿說:"不外乎上、中、下三策。"
魏明帝問:"哪三策呢?"
司馬懿答:"上策是棄城北走,中策是據遼水禦我大軍,下策是守襄平(今遼寧遼陽)坐以待擒。"
"那你再估計一下,公孫淵於此三策會取哪種呢?"
司馬懿分析說:"隻有明智之人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預先有所捨棄,公孫淵不是這種人。他一定認為我軍遠征遼東,不能持久,必先據遼水,固守襄平。"
魏明帝聽了司馬懿的分析,覺得他知己知彼,分析精到,一定會得勝而歸,便說:"願卿早日凱旋,朕當設宴為你洗塵。"
司馬懿十分有把握地說:"我往遼東需要百日,攻克遼東需要百日,返回需要百日,中間休養士卒需用六十日,請陛下一年之後準備好宴席,我將準時赴宴。"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當曹魏大軍到遼東之後,公孫淵遣其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數萬屯於遼河畔,在軍營外圍挖出二十多裏長的塹壕。見曹兵到,卑衍立即迎戰。司馬懿派將軍胡遵將卑衍擊退,然後採用釜底抽薪的戰術,突破敵人的塹壕,先揮軍向東南挺進。繞過敵人的防線後,突然轉彎指向東北,直撲公孫淵老巢襄平。卑衍等將領擔心襄平失守,連夜縮回襄平,與公孫淵合勢固守。經過近兩個月的圍城攻堅,司馬懿便攻破襄平,殺死公孫淵,平定了遼東。
這兩件事表明:司馬懿料敵如神,用兵如神。
諸葛亮這次北伐,遇到了更強硬的對手。
司馬懿到達祁山之前,諸葛亮已經率大軍將祁山守軍圍困起來,同時,派將領王平另守南圍。司馬懿一到長安,即令大將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護上邽,其餘人馬全部隨他西救祁山。大將張郃建議不要全部出動,最好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雍縣(今陝西鳳翔南)、郿縣,以掩護大軍側後方。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甚不以為然。他認為諸葛亮善於用兵,不可輕視,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大錯。他給張郃講了漢初淮南王黥布攻破楚三軍的故事:那是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的事,韓信、彭越相繼被劉邦誅殺後,黥布據地造反。他發兵進攻漢朝的荊楚之地,楚軍為禦黥布,將兵力一分為三,打算互相配合、救援。有人勸楚將說:"黥布善於用兵,民素畏之。如今我們將兵力分散為三處,黥布如果打敗我一處,那兩處就會散走,怎能相救?"楚將不聽。後黥布擊破楚一軍,其餘兩軍果然散走。講完這個故事,司馬懿對張郃說:"我們想一想分兵之後,前軍能否對付得了蜀軍?如果能,則將軍之計可行;如果不能而將軍隊分為前後,這就會走楚之三軍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張郃對司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
曹操和韓遂根本沒談什麽實質問題,隻不過聊些京都往事。但馬超卻被曹操的表現所蒙蔽,產生了錯覺。韓遂回來,馬超便問:"曹操都說了些什麽?"韓遂說:"沒說什麽重要的事。"可馬超卻不信。他覺得韓遂有什麽事瞞著他,對他產生了猜疑。
……
第五節巨星隕落五丈原
建興九年(231)春,沉寂了整整三年的漢中至祁山的小路又熱鬧起來。
呼呼拉拉的戰旗聲,嘀嘀噠噠的馬蹄聲,叮叮的兵甲碰擊聲,吱吱呀呀的木牛移動聲,吵醒了夢中的大山、沉睡的河流,似乎在告訴它們:我們又來了!
這是諸葛亮組織的第四次北伐。
路,還是第一次北伐所走之路。
目標,還是第一次北伐所指向的目標。
然而,這次北伐與第一次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經過三年的戰爭實踐,諸葛亮已經總結了不少對敵鬥爭的經驗,這次北伐,他就改變了往日圍城攻堅的戰術。
這次北伐,諸葛亮還動用了木牛,這是他新研製發明的運糧工具。使用木牛,可以節省運糧的人力,意味著可以在與魏軍戰鬥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敵人方麵也有了變化。與諸葛亮對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馬曹真,體力不支,重病在臥。曹真是一位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指揮將領,曹魏智囊人物桓範曾稱讚說:"曹子丹(曹真字)佳人。"可見他並非無能將領。曹真的重病不起,對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壞事,如果曹魏政權派來接替曹真的是個平庸之輩,對諸葛亮的取勝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厲害的司馬懿。司馬懿軍事上運籌帷幄,機謀應變的才幹,有兩件事可以說明。
一件事是前麵所說的攻殺新城太守孟達之事。孟達按照常規預料,司馬懿發覺其造反後,要一個月內才可趕到。但司馬懿卻不循常規,僅用八天便趕到新城,殺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還有一件事是他征伐遼東割據者公孫淵。公孫淵祖孫三代割據遼東,到公孫淵這一輩,又和孫吳勾結,嚴重威脅著曹魏北部的安全。所以,魏明帝於景初二年(238)春正月,詔令司馬懿率眾討遼東。臨行前,魏明帝問司馬懿:
第73節:第九章殫精竭智(8)
"你認為公孫淵對於大軍征討將採取何種對策?"
司馬懿說:"不外乎上、中、下三策。"
魏明帝問:"哪三策呢?"
司馬懿答:"上策是棄城北走,中策是據遼水禦我大軍,下策是守襄平(今遼寧遼陽)坐以待擒。"
"那你再估計一下,公孫淵於此三策會取哪種呢?"
司馬懿分析說:"隻有明智之人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預先有所捨棄,公孫淵不是這種人。他一定認為我軍遠征遼東,不能持久,必先據遼水,固守襄平。"
魏明帝聽了司馬懿的分析,覺得他知己知彼,分析精到,一定會得勝而歸,便說:"願卿早日凱旋,朕當設宴為你洗塵。"
司馬懿十分有把握地說:"我往遼東需要百日,攻克遼東需要百日,返回需要百日,中間休養士卒需用六十日,請陛下一年之後準備好宴席,我將準時赴宴。"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當曹魏大軍到遼東之後,公孫淵遣其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數萬屯於遼河畔,在軍營外圍挖出二十多裏長的塹壕。見曹兵到,卑衍立即迎戰。司馬懿派將軍胡遵將卑衍擊退,然後採用釜底抽薪的戰術,突破敵人的塹壕,先揮軍向東南挺進。繞過敵人的防線後,突然轉彎指向東北,直撲公孫淵老巢襄平。卑衍等將領擔心襄平失守,連夜縮回襄平,與公孫淵合勢固守。經過近兩個月的圍城攻堅,司馬懿便攻破襄平,殺死公孫淵,平定了遼東。
這兩件事表明:司馬懿料敵如神,用兵如神。
諸葛亮這次北伐,遇到了更強硬的對手。
司馬懿到達祁山之前,諸葛亮已經率大軍將祁山守軍圍困起來,同時,派將領王平另守南圍。司馬懿一到長安,即令大將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護上邽,其餘人馬全部隨他西救祁山。大將張郃建議不要全部出動,最好分出一部分兵力駐守雍縣(今陝西鳳翔南)、郿縣,以掩護大軍側後方。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甚不以為然。他認為諸葛亮善於用兵,不可輕視,稍有不慎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大錯。他給張郃講了漢初淮南王黥布攻破楚三軍的故事:那是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的事,韓信、彭越相繼被劉邦誅殺後,黥布據地造反。他發兵進攻漢朝的荊楚之地,楚軍為禦黥布,將兵力一分為三,打算互相配合、救援。有人勸楚將說:"黥布善於用兵,民素畏之。如今我們將兵力分散為三處,黥布如果打敗我一處,那兩處就會散走,怎能相救?"楚將不聽。後黥布擊破楚一軍,其餘兩軍果然散走。講完這個故事,司馬懿對張郃說:"我們想一想分兵之後,前軍能否對付得了蜀軍?如果能,則將軍之計可行;如果不能而將軍隊分為前後,這就會走楚之三軍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張郃對司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