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成都人杜瓊,是任安的學生,比周舒晚一輩。他在劉璋時任益州從事,劉備據益州後,又任議曹從事,他與劉備是同時代人。他精通觀象讖緯,但從不談天象。後輩學生譙周曾問他為什麽這樣,杜瓊說:"用觀天象來預言吉凶,這很不容易。必須親自觀察,分辨天象的形狀顏色,日夜辛苦勞累。這還不說,還日夜提心弔膽,擔心不慎將天機泄露出去招災惹禍,還不如什麽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去觀天象了。"


    ……


    第二節勢在必爭


    中國封建皇帝登位,大多都要行燔瘞之禮。


    把祭品放到木柴堆上燃燒,使煙氣升上天空,就是燔禮;把祭品埋入土中,就是瘞禮。燔瘞之禮,是人祭告天地神祇的一種儀式,但實質上是要昭告天下,讓世間的人知道。當劉備行完燔瘞之禮後,蜀漢建國的消息就被天下人知道了。


    劉備稱帝以後,第一件大事該做什麽?這是當時許多人都關心、猜測的問題。


    魏文帝曹丕把眾臣召集起來,讓他們討論一個問題:劉備稱帝以後,還會出兵攻打孫吳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蜀不過是個彈丸小國,名將隻有關羽。荊州之失,關羽身死軍滅,蜀國一片憂懼,絕無再次對吳用兵之理。侍中劉曄卻與眾不同,他認為蜀國一定要出兵攻打吳國,理由是:"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無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事實的發展證實了曹魏大部分臣子的猜測是錯誤的。


    但是,假如我們不知道以後的事實,我們在思考劉備是否應該伐吳這個問題上,可能也會同意曹魏群臣的意見。因為劉備伐吳,存在著許多有利於吳而不利於蜀的條件。


    孫吳新得荊州,據有荊、揚、交三州,地廣兵眾。


    孫吳全殲荊州關羽軍隊,得勝之兵,士氣正盛,鬥誌正旺。


    孫吳向曹魏稱臣,解除了後顧之憂,然後遷都武昌(治今湖北鄂州),孫權親自坐鎮荊州,顯然作出盡全力保衛荊州的架式。


    孫吳人才濟濟,文武滿朝。都尉趙谘出使曹魏,魏文帝問他:"像你這樣的人吳國有多少?"趙谘答:"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車載鬥量,不可勝數。"這雖是外交辭令,但卻反映了吳國不乏人才的事實。


    蜀漢方麵則不然。


    荊州關羽軍的失敗,不僅使劉備失去了一名匹敵萬人的勇將和數萬軍隊,而且也失去了跨有荊、益的大好局麵,隻剩下益州一地了。


    荊州的丟失,又引起了孟達叛變、漢水復塞等連鎖反應。關羽攻不下襄樊,又得知江陵失守,急忙丟下襄樊,回軍援救,他不但自己回軍,還招呼劉封、孟達等人同往。劉封、孟達對收復荊州已經失去信心,又擔心離開房陵、上庸、西城,會使三地得而復失,因此沒有出兵援助關羽。劉封、孟達的行為,並不是違背劉備調度的大罪,所以劉備對他們隻是心中不滿,並未對他們採取懲治措施。但孟達深知關羽與劉備的關係,當他知道關羽兵敗身死後,總擔心劉備會怪罪自己。恰在這時,身為副軍將軍的劉封又與孟達起了矛盾,二人忿爭不和,劉封甚至將孟達的儀仗鼓吹奪走。孟達既怨劉備委屈了自己,又恨劉封欺淩自己,一氣之下,便投降了曹操。臨走之前,孟達還給劉備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


    第48節:第六章夢斷夷陵(4)


    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深睹歸趨。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於君乎!今王朝已興,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自愧也。臣聞範蠡識微,浮於五湖;咎犯謝罪,逡巡於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亡身,何則?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勛,自繫於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於親,子胥至忠見誅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嚐不慷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以傷絕。何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聖恩感悟,湣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於君子,願君王勉之也。


    ……


    第三節優勢的天平傾向誰


    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人們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不同的理論。


    "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諸侯服其威而四方懷其德,修政廟堂之上而折衝千裏之外,拱揖指而天下響應,此用兵之上也。"這是從政治角度論說戰爭勝負的理論。


    "地廣民眾,主賢將忠,國富兵強,約束信,號令明,兩軍相當,鼓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敵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這是從軍事力量角度論說戰爭勝負的理論。


    "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這是從經濟角度論說戰爭勝負的理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醜下》。這是從戰爭正義與非正義的角度論說戰爭勝負的理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大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大渭並收藏諸葛亮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