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中國北方軍閥混戰,烽火連天,安定富庶的荊州對於欲避戰亂之人具有磁石吸鐵般的力量。僅關中地區,遭遇荒亂的百姓流入荊州者便有十萬餘家,其他地區的流民進入荊州者當也不在少數。在大批流民當中,有很多是當世的知名士人和學者。史載"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劉表"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對依附的士人"安慰賑贍,皆得資全"


    劉表任荊州刺史期間,前來荊州客居的知名士人和學者不計其數,這裏略舉數例,以窺其大概。


    第10節:第二章十年砥礪(4)


    安定(治今甘肅鎮原東南)人梁鵠。梁鵠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師承於靈帝時的師宜官。師宜官的書法堪稱當世之冠,梁鵠在書法上卓有成就,"魏宮殿題署,皆鵠書也"。


    河內溫縣(治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司馬芝。司馬芝是曹魏名臣,以忠亮剛正著稱。他在任職於曹魏政權以前,在荊州居十多年,"躬耕守節"《三國誌》卷12《魏書·司馬芝傳》。。


    京兆(治今陝西西安西北)人隗禧。隗禧自幼好學,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中的著名學者,與同時人董遇、賈洪、邯鄲淳、薛夏、蘇林、樂詳等人並稱儒宗。


    潁川(治今河南禹縣)人徐庶、石廣元。二人到荊州後,與諸葛亮關係一直很密切。徐庶先為劉備謀士,後入魏為禦史中丞。石廣元後仕魏歷任郡太守、典農校尉。


    京兆人杜畿。杜畿是漢朝禦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他在未客居荊州前,曾任過縣令、府丞,政績頗佳。後來,在曹魏任河東(治今山西夏縣西北)太守,治績"常為天下最"。


    山陽高平(治今山東微山西北)人王粲。王粲是三國曹魏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不僅著名於當時,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潁川(治今河南禹縣)人邯鄲淳。邯鄲淳在當時也以文學著稱,史稱他"博學有才章,又善《蒼》、《雅》、蟲、篆、《許氏》、《字指》",是一位學問廣博之人。


    潁川人司馬徽。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他是漢末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在荊州客居時,與當地學林領袖龐德公關係甚密,並開設學堂,傳經講學。後來在蜀國任丞相府長史的向朗、任勸學從事的尹默及蜀中著名學者李仁,都是他的學生。


    汝南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人和洽。和洽在漢末,不受徵辟,避亂入荊州。後來,和洽仕曹魏,先後任丞相掾屬、侍中、光祿勛,歷曹操、曹丕、曹叡三世,為曹魏重臣。


    潁川人杜襲。杜襲出身潁川名族,他的曾祖杜安,自幼出名,十三歲入太學,號為神童。杜襲的祖父即大名鼎鼎的黨人領袖杜根。杜襲後來仕曹魏,曾與和洽、王粲共任侍中,深受曹操重視。


    潁川人繁欽、趙儼。二人與杜襲同郡,在荊州時與杜襲"通財同計,合為一家"。後來,趙儼仕曹魏,與同郡人辛毗、陳群、杜襲並知名朝廷,號曰"辛、陳、杜、趙"。


    河東聞喜(治今山西聞喜)人裴潛。裴潛家"世為著姓",其父裴茂,靈帝時歷任縣令、郡守、尚書。裴潛在荊州時就被善於知人的傅巽所稱道,後果為曹魏中書令,名德俱顯。


    平原般縣(治今山東樂陵西南)人禰衡。禰衡少有辯才,精通音樂,長於詞賦,但為人"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他興平年間(194-195)到荊州避難,往來於劉表與曹操之間。


    如果把荊州比作一個車輪的軸心,今四川、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就都有人在向這個軸心輻輳。人們湧向荊州,無非有三個目的:第一是避亂求生,第二是暫棲此地以求將來的發展,第三是求得文化方麵的學習與進取。荊州地區的富庶與安寧毫無疑問能滿足人們前兩項需要,而荊州地區良好的教育和學術氣氛,又為第三種需要提供了優良的環境。


    荊州地區有當時最繁榮興盛的教育,這首先要得益於荊州刺史劉表的提倡。《劉鎮南碑》這樣記載劉表的興辦教育:


    武功既亢,廣開雍泮,設俎豆,陳罍彝,親行鄉射,躋彼公堂,篤誌好學。吏子弟受祿之徒,蓋以千計。洪生巨儒,朝夕講誨,誾誾如也,雖洙泗之間,學者所集,方之蔑如也。深湣末學,遠本離質,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刪鏟浮詞,芟除煩重,贊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機者多。又求遺書,寫還新者,留其故本,於是古典墳集,充滿州閭。


    作為一州的最高首領,劉表在荊州基本安定之後,能廣開學校,親自主持儀式,獎勵學者,整理古籍,這無疑會大大地促進教育和文化的發展。


    除大力提倡教育外,劉表還任用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主持文化教育工作。南陽人宋忠,是當時有名的古文經學家,其名氣與鄭玄不相上下,劉表任命他為五業從事。零陵人劉先,"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典故",被劉表任用為別駕。義陽人韓嵩,荊楚有名望之人,被劉表任為從事中郎。大音樂家杜夔到荊州後,劉表讓他與孟曜一起整理漢朝的雅樂。才華橫溢的禰衡,受到劉表的禮待,"文章言議,非衡不定"。


    第11節:第二章十年砥礪(5)


    劉表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以及重視文士儒者的做法,使得荊州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遠遠超出其他地區的發展。《三國誌·魏書·劉表傳》注引《英雄記》載:"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除官立學校之外,荊州的私學也很興盛,司馬徽、龐德公、楊慮、穎容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私學開辦者。王粲對劉表在政治上的作為並不是很滿意的,然而他在談到荊州的文化教育時卻充滿了讚美之情,說劉表重視文化教育,"命五業從事宋衷,新作文學,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贊之,降嘉禮以勸之,五載之間,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毋闓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於是幼童猛進,武人革麵,總角佩觽,委介免胄,比肩繼踵,川逝泉湧,如也,競競如也。遂訓六經,講禮物,諧八音,協律呂,修紀曆,理刑法,六略鹹秩,百氏備矣"。這充分反映了荊州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興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大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大渭並收藏諸葛亮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