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叫皆大歡喜。
六 天堂的幻滅(1)
大新帝國建立了。
王莽率領著萬千臣民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他夢想中的天堂。
曾經飽讀經書的王莽,自從書生時代起心中就有一幅美麗的願景。
一方麵,他要遵經復古;另一方麵,他要締造前所未有的理想政製。為了這個一半復古一半前衛的烏托邦,王莽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一、王莽緣飾經義,依據周官禮改革官製。
首先,廢王號,復五等爵。王莽認為自古“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漢朝有那麽多諸侯稱王是不合古製的,所以廢除王號,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其次,改革官名與地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花樣繁多的新官名和新地名陸續出籠,令人目不暇接。
二、改革土地與奴隸製度。
由於漢朝是土地私有製,因此到了西漢末年,土地兼併、貧富不均的現象非常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於是,王莽便依據他所憧憬的古代井田製進行改革。將土地收歸國有,不許私人買賣,然後依照井田製將土地重新分配。
另外,奴隸雖仍私屬,但禁止像貨物一樣自由買賣。
三、改革經濟與貨幣製度。
在經濟領域,王莽興辦了六種國營事業,稱為“六筦”。亦即將鹽、鐵、酒、礦藏開採、貨幣鑄造等五種產業的經營管理權收歸國有,第六種叫“五均賒貸”。所謂“五均賒貸”,即:平抑物價、政府放貸、徵收所得稅、徵收荒地稅、懲罰無業遊民。而無論是“六筦”還是“五均”,王莽的依據都是古代經典《周禮》和《論語》。
另外就是幣製改革。漢朝所通用的貨幣叫“五銖錢”。王莽攝政之初,即附會經義,說《周書》上講“錢有子母”,於是加造重十二銖的大錢與五銖錢並行。稱帝之後,又將大小錢一律廢止,發行了金、銀、貝、泉、布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貨幣。至元鳳元年,又改做貨布貨泉。前後不到十年,貨幣製度改變三次,名目多達數十種。
王莽忘情地締造著他的烏托邦。
可他斷然沒有想到,自己的銳意進取與勵精圖治,最終換來的卻是經濟崩潰和民不聊生。
王莽到底錯在哪呢?
首先我們來看官製改革。王莽的所謂官製改革根本不是從內在製度上改進,而純粹是在表麵形式上花樣翻新。並且朝令夕改、更易無常。因此,改製的結果隻是徒然增加行政上的麻煩而已。某個郡的名稱在一年之間變更達五次之多,最後又變回原來的名字。不但老百姓被搞得一愣一愣的,連政府自己都稀裏糊塗。朝廷每次下詔書,都不得不在新名稱之後,附註一串舊名稱。其結果是錯誤百出,行政效率大為降低,官民牢騷滿腹。
其次是土地與奴隸製度的改革。從初衷來看,它們本是無可厚非的。把土地私有改為公有,目的是抑製兼併,消除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而禁止奴隸買賣,也是保障與尊重人權的表現。問題出在王莽太過於理想化了。自秦以後,土地與奴隸的自由買賣已經實行了一百多年,要在短時間內令行禁止談何容易?無奈王莽又急於求成,法令嚴苛,致使民間因田宅奴婢買賣而獲罪者不計其數。此項改革勉強推行了四年,最後終因阻力太大而一朝廢止。
再來看經濟領域“六筦”、“五均”的改革。這本是一項好政策,執行得好足以富國利民。隻可惜王莽所用非人。主持其事的是一批貪官和姦商,他們相互勾結,上下其手,利用百姓對新法的無知徇私舞弊、巧取豪奪,致使民怨沸騰,經濟秩序一片混亂。
最後,在所有的改革中,幣製改革當屬最荒唐的一項。試想,幾十種名目的貨幣捏在手上,先別說使用不便,是否認得清楚都成問題。改來改去的結果隻是令百姓頭昏眼花、無所適從,因而幾乎每一次改製都有無數人破產和失業。
幣製改革的最終結果是:朝廷發放的貨幣層出不窮、漫天飛舞,而民間卻哀鴻遍野、餓殍載道……
六 天堂的幻滅(2)
王莽並非昏君。
從某個角度來看,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
譬如,當整個帝國都在黑夜中沉沉入睡的時候,唯有未央宮中一燈如豆,從黃昏燃到天明。
譬如,當近侍的宦官和宮女們都站在旁邊打盹垂涎的時候,雙眼紅腫的皇帝卻仍然不知疲倦地撲在案上批閱層層疊疊的奏章……
為了那近在咫尺又仿佛遙不可及的美麗烏托邦,王莽駕馭著他的帝國日夜不停地朝前奔馳。
然而,疲憊不堪的帝國馬車早已悄然脫離他的韁繩,正向不遠處的深淵滑落。
王莽看不到。
或許看到了,他也不願相信。
天鳳四年(17),荊州人王匡、王鳳等人率眾嘯聚湖北綠林山,點燃了滅莽的第一把烽火。人稱“綠林軍”。
天鳳五年(18),琅琊人樊崇、逄安等人聚眾起事。凡與官兵做戰時皆塗紅眉毛。人稱“赤眉軍”。
地皇二年(21),青州、徐州、荊州等地發生大規模蝗災。蝗蟲過境,遮天蔽日。當地百姓顆粒無收,數十萬災民源源不斷地湧入關中,沿途倒斃者不計其數,致使饑民人人相食。
六 天堂的幻滅(1)
大新帝國建立了。
王莽率領著萬千臣民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他夢想中的天堂。
曾經飽讀經書的王莽,自從書生時代起心中就有一幅美麗的願景。
一方麵,他要遵經復古;另一方麵,他要締造前所未有的理想政製。為了這個一半復古一半前衛的烏托邦,王莽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一、王莽緣飾經義,依據周官禮改革官製。
首先,廢王號,復五等爵。王莽認為自古“天無二日,土無二王”,漢朝有那麽多諸侯稱王是不合古製的,所以廢除王號,恢復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其次,改革官名與地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花樣繁多的新官名和新地名陸續出籠,令人目不暇接。
二、改革土地與奴隸製度。
由於漢朝是土地私有製,因此到了西漢末年,土地兼併、貧富不均的現象非常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於是,王莽便依據他所憧憬的古代井田製進行改革。將土地收歸國有,不許私人買賣,然後依照井田製將土地重新分配。
另外,奴隸雖仍私屬,但禁止像貨物一樣自由買賣。
三、改革經濟與貨幣製度。
在經濟領域,王莽興辦了六種國營事業,稱為“六筦”。亦即將鹽、鐵、酒、礦藏開採、貨幣鑄造等五種產業的經營管理權收歸國有,第六種叫“五均賒貸”。所謂“五均賒貸”,即:平抑物價、政府放貸、徵收所得稅、徵收荒地稅、懲罰無業遊民。而無論是“六筦”還是“五均”,王莽的依據都是古代經典《周禮》和《論語》。
另外就是幣製改革。漢朝所通用的貨幣叫“五銖錢”。王莽攝政之初,即附會經義,說《周書》上講“錢有子母”,於是加造重十二銖的大錢與五銖錢並行。稱帝之後,又將大小錢一律廢止,發行了金、銀、貝、泉、布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貨幣。至元鳳元年,又改做貨布貨泉。前後不到十年,貨幣製度改變三次,名目多達數十種。
王莽忘情地締造著他的烏托邦。
可他斷然沒有想到,自己的銳意進取與勵精圖治,最終換來的卻是經濟崩潰和民不聊生。
王莽到底錯在哪呢?
首先我們來看官製改革。王莽的所謂官製改革根本不是從內在製度上改進,而純粹是在表麵形式上花樣翻新。並且朝令夕改、更易無常。因此,改製的結果隻是徒然增加行政上的麻煩而已。某個郡的名稱在一年之間變更達五次之多,最後又變回原來的名字。不但老百姓被搞得一愣一愣的,連政府自己都稀裏糊塗。朝廷每次下詔書,都不得不在新名稱之後,附註一串舊名稱。其結果是錯誤百出,行政效率大為降低,官民牢騷滿腹。
其次是土地與奴隸製度的改革。從初衷來看,它們本是無可厚非的。把土地私有改為公有,目的是抑製兼併,消除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而禁止奴隸買賣,也是保障與尊重人權的表現。問題出在王莽太過於理想化了。自秦以後,土地與奴隸的自由買賣已經實行了一百多年,要在短時間內令行禁止談何容易?無奈王莽又急於求成,法令嚴苛,致使民間因田宅奴婢買賣而獲罪者不計其數。此項改革勉強推行了四年,最後終因阻力太大而一朝廢止。
再來看經濟領域“六筦”、“五均”的改革。這本是一項好政策,執行得好足以富國利民。隻可惜王莽所用非人。主持其事的是一批貪官和姦商,他們相互勾結,上下其手,利用百姓對新法的無知徇私舞弊、巧取豪奪,致使民怨沸騰,經濟秩序一片混亂。
最後,在所有的改革中,幣製改革當屬最荒唐的一項。試想,幾十種名目的貨幣捏在手上,先別說使用不便,是否認得清楚都成問題。改來改去的結果隻是令百姓頭昏眼花、無所適從,因而幾乎每一次改製都有無數人破產和失業。
幣製改革的最終結果是:朝廷發放的貨幣層出不窮、漫天飛舞,而民間卻哀鴻遍野、餓殍載道……
六 天堂的幻滅(2)
王莽並非昏君。
從某個角度來看,他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
譬如,當整個帝國都在黑夜中沉沉入睡的時候,唯有未央宮中一燈如豆,從黃昏燃到天明。
譬如,當近侍的宦官和宮女們都站在旁邊打盹垂涎的時候,雙眼紅腫的皇帝卻仍然不知疲倦地撲在案上批閱層層疊疊的奏章……
為了那近在咫尺又仿佛遙不可及的美麗烏托邦,王莽駕馭著他的帝國日夜不停地朝前奔馳。
然而,疲憊不堪的帝國馬車早已悄然脫離他的韁繩,正向不遠處的深淵滑落。
王莽看不到。
或許看到了,他也不願相信。
天鳳四年(17),荊州人王匡、王鳳等人率眾嘯聚湖北綠林山,點燃了滅莽的第一把烽火。人稱“綠林軍”。
天鳳五年(18),琅琊人樊崇、逄安等人聚眾起事。凡與官兵做戰時皆塗紅眉毛。人稱“赤眉軍”。
地皇二年(21),青州、徐州、荊州等地發生大規模蝗災。蝗蟲過境,遮天蔽日。當地百姓顆粒無收,數十萬災民源源不斷地湧入關中,沿途倒斃者不計其數,致使饑民人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