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6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玄武門;宮城6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北安門。


    近現代新開13座:草場門,豐潤門(今玄武門),海陵門(今挹江門),武定門,漢中門,中央門,中華東門,中華西門,新民門,雨花門,小北門,解放門,集慶門共56門。


    【生死之謎】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朱棣殺入皇城時,宮內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其實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並不重要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一歷史永遠無法重現,隻要說得有理,符合邏輯,更多人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建文帝本人是自焚而死,還是由地道出逃,至今其下落仍是尚未破解的歷史之謎。建文帝的生死之說,版本頗多:


    一、自焚說。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麵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後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隻是前來幫助皇帝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對於這一說法,導遊不贊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實錄》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記,他們隻會標榜主子,而不會貶低主子,同時又要在真相麵前說得過去,所以讓建文帝死最能讓朱棣開脫篡奪皇位之罪。第二,禮葬建文帝。既然是禮葬,得給死者些稱號、名譽。在古代一是要追封諡號,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規格和程序。當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掩飾他殺兄害弟的罪名,遂決定禮葬李建成、李元吉,並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曰‘隱’,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剌。’”據說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而死,曾作有祭文,並說按照皇帝規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麽地方,卻沒有人知道。導遊認為,當時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8


    二、出逃說。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有人說,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遊四方。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此詩說的似乎就是建文帝。《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說:建文四年夏六月乙醜,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禦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i)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導遊認為,這一段記述比較細緻,如沒有事實依據,恐怕很難記得如此全麵。


    【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這是明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共收錄古代重要典籍7、8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2萬2千8百77卷,目錄60卷,共1萬1千95冊,3億7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裏。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宬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製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麵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肖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肖堯並收藏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