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明太祖立法周詳,製度井然;若非朱家子孫無能,明朝享國何止二百七十六年!”


    ----幹隆:多次評價朱元璋“立法周詳”( 《大明律》乃歷代法典中最嚴謹的,明朝統治體係也是歷代以來最佳的,朱元璋也當然是古往今來第一明君。)


    ----清人趙翼:封藩製度是明朝最大的弊政之一,不但造成地方上的連續反叛,而且導致藩王們嚴重壓榨封地附近的百姓,加重社會矛盾。


    ----毛澤東:“《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二)建文皇帝


    朱允炆(1377-1402年) ,明太祖朱元璋孫,嫡長子朱標第二子。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1402 年在位,年號建文。洪武二十五年卒(一說失蹤),時年25歲。


    朱允炆生父朱標(1355-1392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由李善長等人勸進即吳王位後,立朱標為世子。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朱標長大後,政見常與父皇相左,經常勸諫其父對大臣與吏員的責罰不要過於嚴厲,一度導致父子關係比較緊張。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15歲,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身上長了一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盡心伺候,日夜守在其父身邊。不久朱標因病去世,時年38歲,未即皇位,諡稱懿文太子。明惠帝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明興宗,葬於東陵(南京明孝陵東)。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居住,並在各方麵給予照顧,盡量不讓他們感到孤獨。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參照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條,天下皆頌其德。1398年5月朱元璋死,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禍患,朱允炆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這為他繼位奠定了“仁明孝友”的良好基礎。


    建文元年(1399年),22歲的朱允炆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其祖父朱元璋開創的大明王朝,在南京明故宮午朝門裏號令天下,改年號為建文。即位後,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典章製度,銳意復古,詔行寬政,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採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民情。採納齊泰、黃子澄建議,實行削藩,並下令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將吏,更定內外大小官製,以加強中央集權。先後削廢周、齊、湘、代、岷五個藩王,又陳兵河北,意在圖燕。


    但是有人評價建文帝基本屬於低能兒一類,至少智商值得商榷,否則堂堂的一個中央政府,怎麽就鬥不過燕王的地方政權;裝備整齊的正規軍,怎麽就打不過他四叔的縣大隊。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誅齊(兵部尚書齊泰)、黃(翰林學士黃子澄)為名,舉兵反叛。建文四年(1402年),也就是4年後,燕軍渡江,攻陷京師(今南京),建文帝見警報迭傳,宮內大亂,於是他下令縱火焚毀皇宮,後、妃等宗室皆被殺或令自殺。朱棣率軍殺入宮中,搜尋了3天,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的蹤跡。追問內侍,都說不知,隻知文帝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未知死活。馬皇後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還怕朱棣不信,又指著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隻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墓葬始終無考)。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據《明太宗實錄》記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這段記載中,明顯有為朱棣篡權開拓的嫌疑,說朱棣見宮中起火,急忙派人救助,已經來不及了,建文帝已經被燒死。請大家評評理,你朱棣不來南京搶奪皇位,建文帝會自焚而死嗎?你朱棣來輔佐侄子皇上,用得著帶來那麽多兵馬嗎?你朱棣說是禮葬建文君,那麽葬在何處、墓在何方?甚至連廟號、諡號都沒有,絕無人會輕易相信。


    建文帝原無廟號,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廟號惠宗。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幹隆元年,諡號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史稱明惠帝。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重武輕文,武將比較得寵。洪武時,南京貢院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隻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麵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處於下風。建文帝一心想改變這種狀況,著力強化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基之時,他確定了“建文”的年號,與其祖父“洪武”形成鮮明的對照,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開始改變。他又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秀文學之士,授予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年)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年)會試第一 ,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儒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正是因為建文帝所啟用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肖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肖堯並收藏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