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又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製統治,廢除丞相製,抑製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製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幼年沒有機會讀書,加入義軍後勤奮好學,常常請儒生講述經史。經過十多年的學習,不但能書寫手劄、軍令,還能寫詩作賦,能欣賞、評論文學作品,也懂得儒學的經義,平時熟讀史書。他寫的詩粗曠豪放,很有氣魄,如《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聯想到前不久國內放映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否受到朱元璋《菊花詩》的啟發也不得而知。據《明史.藝文誌》記載,朱元璋有《禦製詩》五卷,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三十多首。比較著名的有:“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詠雞鳴》“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二聲撅二撅。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一說,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以及“殺盡天下百萬兵,腰間寶刀血猶腥”也自負、也大氣甚至有些滑稽。


    關於朱元璋的長相,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南京民間傳說朱元璋長相十分醜陋,也許與他稱帝後實行的暴政有關。一次他找來幾個畫家為他畫像。第一個畫家手藝高明,畫得十分逼真,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就連臉上的麻子也畫得一顆不多,一顆不少。朱元璋一看龍顏大怒,令人推出去斬了。第二個畫家接受了第一個畫家的教訓,將朱元璋的“豬嘴馬臉”畫得更加逼真,臉上麻子的大小都畫得十分精準,不差一絲一毫。朱元璋一看氣得臉上的麻子都拉長了,不由分說又令人推出去斬了。輪到第三個畫家時,他有些猶豫,心想這該怎麽畫呢。這時有個陌生人走過來告訴他,前麵兩個畫家不是畫得不好而是太好了、太像了,將皇上臉上的缺陷暴露無遺,所以都被斬了。皇上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你不如照著他們的模樣畫,保你不死。這位畫家想,反正死多活少不妨試一試。於是鋪開畫板精心繪畫,不一會兒就畫好了,畫上的人既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不像朱元璋。誰知朱元璋看了這幅像,大喜,連聲說:“好!好!好!給我重賞!”據說,這幅畫現存南京明孝陵陳列館。


    第二種,官方記載朱元璋的長相是“龍形鳳姿”。據《明史?太祖本紀》中描述的朱元璋:“姿貌雄傑,奇骨貫頂。誌意廓然,人莫能測”。其實僅憑這16個字,很難勾畫出朱皇帝的模樣。前八個字說的是外貌,後八個字說的是氣質。若按字麵意思理解,朱元璋應該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頭頂上有一塊奇骨,與常人不同,他氣宇軒昂,高深莫測。盡管這種描述很簡單,卻給後人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如果你是朱元璋的“粉絲”,你當然希望他有一幅夠帝王、夠英雄、夠俊傑的長相;如果不是,你一定希望他醜陋、奸詐、猥瑣;或者不屑一顧,管他長什麽樣都無所謂。但是又有人說,《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紀傳體正史,康熙時期開始修纂,經過雍正王朝續修,到幹隆時刊行,前後耗時近百年。清朝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籠絡漢人,所以在描述朱元璋形象時,多少有些溢美之嫌。


    其實一個帝王的長相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治國的方略和造福於民的作為。東晉時司馬家族的皇兒們個個長得風流倜儻,尤其是那個司馬紹,絕對的美男子,金髮黃鬍子(絕對像老外,比孫權的碧眼紫髯還要俊美),可司馬紹隻會遊弋女色之間,基本不懂治國,所以一代不如一代。


    關於朱元璋的暴政,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已經64歲了,他先後找藉口殺了首任宰相、已“離休”在家多年、七十七歲的李善長及其一家七十餘口;第二任宰相胡惟庸連及坐誅者共三萬餘人。其中:六個公爵,十六個侯爵;然後害死了劉基、宋濂等功臣;藍玉案又殺了一萬五千多人,其中:一公,十三侯,二伯。至此,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差不多都被殺光了。弄得許多官員每天上朝前都要同家人訣別,平安回家後都要擺酒慶賀。盡管如此,朱元璋還覺得不夠,想來個一網打盡。但是朱元璋為什麽要火燒功臣樓,至今仍是個謎。


    據說朱元璋自從當了皇帝之後,整天提心弔膽,生怕有人密謀害他的性命、奪他的天下。特別不放心那些功臣勛將,雖然他已經殺了很多,但殺的越多,疑心越大。加上那兩年天象多變,非旱即澇;夜間又常常看到有許多流星隕落,他認為這些都是不祥之兆。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自以為高明的主意:火燒功臣樓。於是令人建造一座富麗堂皇的功臣樓。樓建好後, 朱元璋親自寫了“功臣樓”三個大字,掛在樓門上。隨後,他便選擇吉日,舉行慶功典禮,並親自擬定了參加慶功典禮功臣的名單。還給每位功臣又另加了一些名號,以示皇恩。


    但是,凡事瞞不過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謀劃,被素有“再生諸葛”之稱的劉伯溫看破。劉伯溫感到事情不妙,他還發現錦衣衛在慶功樓後麵堆放了許多幹柴,心中就完全明白了。於是 劉伯溫立即寫了一道奏摺,呈朱元璋,藉口自己年已老邁,昏聵無用,要求告老還鄉。朱元璋見了劉伯溫的奏摺,本想不準,但又念他自從應徵以來,為自己的王功帝業做出過很大貢獻,再說也一把年紀的人了,放了也無妨。於是用禦筆批了一個“準”字。劉伯溫獲準還鄉,臨走時,悄悄對徐達說:“慶功典禮那天,你隻管緊緊跟著皇上,切勿離開一步,千萬要記住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肖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肖堯並收藏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