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愛卿,有何不解之處,但講無妨。”思宗的語氣愈加和緩。
“謝陛下。”
說完,聞體仁轉過身來,俯視著仍舊跪在地上的張素元。此時此刻,可以說是他多少年來最為暢快的一刻。
入閣,成為首輔,這是帝國所有為官者的終極夢想,它代表的已不單單是權力,它更代表著莫大的榮耀。聞體仁當然也不會例外,有朝一日成為內閣首輔同樣是他的終極目標。
聞體仁相信,他成為內閣首輔的那一天也絕不會比現在更痛快。張素元跪著,他站著,這樣的談話真是人生之至樂!何況他已可以斷定,思宗這個蠢材必不會放過張素元,隻要思宗一時火起,將張素元當堂拿下,那他就有辦法置張素元於死地,替老友徐文龍報仇雪恨,至於將張素元拿下後,城外的八旗兵怎麽辦,那就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天塌下來有個大的撐著,何況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是投降皇天極而已,在哪兒還不是當官吃飯!
剛才見思宗被張素元問得啞口無言,聞體仁知道該他說話的時候到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思宗既可能惱羞成怒將張素元當堂拿下治罪,也可能覺得張素元說得有理而暫時壓下殺機。聞體仁清楚,思宗心中對張素元的殺機早已種下,但對思宗這種糊塗蟲而言,將殺機化為行動的時機卻是極其偶然的,任何事,甚至一句話都可能影響思宗最後的決定。
聞體仁知道,他出麵也不可能駁倒張素元,但這並不重要,他出麵是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思宗對他有個更好的印象,二是給思宗一個台階,好讓話題過渡到真正夾纏不清的問題上-張素元屢屢逆旨,拒不出兵與八旗兵決戰。
在這個問題上,對思宗這種自以為是到了極點的蠢貨,張素元是不可能說得清的,他越堅持,思宗就會越憤怒,所以一旦糾纏到這個問題,張素元就隻有死路一條!
斂去眼中所有的得意和暢快,聞體仁一臉鄭重地問道:“張大人,老朽不明白的地方有兩點。其一,若當時八旗兵未抵遵化,趙將軍為什麽不馳援遵化?難不成趙將軍以為王國彥閉門不納,趙海清也會閉門不納嗎?”
這個老東西太陰了,老傢夥不可能清楚當時的詳細情況,卻能挑出對他最不利的地方下刀。老東西不說情況不明,而是假定八旗兵未抵遵化城下,這麽一來,八旗兵離遵化十裏八裏也算未抵遵化,而三屯營距遵化六十裏崎嶇不平的山路以及其他所有不利的客觀因素都一筆勾銷,成不了趙明教回師山海關的理由。此種伎倆本來不值一駁,但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他卻無法就事論事,駁斥聞體仁。
“聞大人所言極是。”張素元點了點頭,懇切地說道。
與張素元第一次麵對麵的交鋒,普一開始,恐懼就取代了剛剛還溢滿胸中的快意。張素元的回答可能令所有人意外,但聞體仁不會。張素元的回答雖讓他失望,卻不令他意外,但張素元答話時的神態卻是他萬萬沒想到的。如果事先能想到,雖然他仍會站出來,但卻難免多些猶豫。
張素元心中必定極為憤怒,但卻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張素元是在演戲,這無可懷疑,而演技好的人,就必定有其陰柔的一麵,所謂陰柔到極處,也就必然狠辣到極處,他如此,張素元也必定如此!如果今次不能將張素元置於死地,那他,甚至整個家族都難保不會毀在張素元手中。
“陛下!”不再理聞體仁,張素元轉向著思宗慨然說道:“遼東十萬雄獅乃天下安危所係,每一位將士都是天下萬民之膏血養成,臣敢不倍加珍惜!西部防線數十年來從無戰事,故而城垣多不修,兵甲多不備,士卒多不練,軍紀多廢弛。試想,以如此之防務,又怎擋得了突然如風而至的八旗勁旅?故臣接警之後,料想八旗兵極可能長驅直入,以山海關至三屯營、遵化等地的距離與八旗兵突破長城後和遵化、三屯營的距離相較,臣推測我們唯一有機會先於八旗兵抵達的地方隻有三屯營一地,但這也隻是有機會而已。臣知此事關重大,故這一萬將士雖有全軍覆滅的危險,但臣依然給趙明教將軍下了死令,令他輕騎突進,務必不顧一切先八旗兵抵達三屯營,而趙將軍也果然是先八旗兵到了三屯營,但臣萬沒想到,王國彥竟閉門不納,失去了將八旗兵拖住的唯一機會。”
“陛下,至於趙將軍率軍回師山海關而沒有馳援遵化,臣有下情回稟。由於臣沒料到竟會出現王國彥閉門不納援軍這等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所以回師山海關是趙將軍的臨機決斷,臣事先並不知情,臣隻是告知他,令他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可與八旗兵野外決戰,因為一萬疲累不堪的將士對陣十萬將自身置之死地的八旗兵,結果如何,不問可知。陛下,臣雖決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正如聞大人質問臣的,臣也同樣質問過趙將軍,若馳援遵化尚有一線之機,而趙明教卻因擔心冒險就輕易放棄了,那不但是他,就是臣也難逃罪責。”
“不知張大人質問的結果如何?”聞體仁問道。
其時聞體仁也很好奇,張素元會怎樣自圓其說?在他看來,趙明教不去馳援遵化的唯一理由就是不願冒險。
聞體仁不懂軍略,但聽了張素元說的情況,他也知道趙明教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但任誰覺得正確都沒有用,而隻有思宗這個自以為自己永遠正確的可憐蟲認為正確才行,看來張素元也深知這一點。
“謝陛下。”
說完,聞體仁轉過身來,俯視著仍舊跪在地上的張素元。此時此刻,可以說是他多少年來最為暢快的一刻。
入閣,成為首輔,這是帝國所有為官者的終極夢想,它代表的已不單單是權力,它更代表著莫大的榮耀。聞體仁當然也不會例外,有朝一日成為內閣首輔同樣是他的終極目標。
聞體仁相信,他成為內閣首輔的那一天也絕不會比現在更痛快。張素元跪著,他站著,這樣的談話真是人生之至樂!何況他已可以斷定,思宗這個蠢材必不會放過張素元,隻要思宗一時火起,將張素元當堂拿下,那他就有辦法置張素元於死地,替老友徐文龍報仇雪恨,至於將張素元拿下後,城外的八旗兵怎麽辦,那就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天塌下來有個大的撐著,何況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是投降皇天極而已,在哪兒還不是當官吃飯!
剛才見思宗被張素元問得啞口無言,聞體仁知道該他說話的時候到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思宗既可能惱羞成怒將張素元當堂拿下治罪,也可能覺得張素元說得有理而暫時壓下殺機。聞體仁清楚,思宗心中對張素元的殺機早已種下,但對思宗這種糊塗蟲而言,將殺機化為行動的時機卻是極其偶然的,任何事,甚至一句話都可能影響思宗最後的決定。
聞體仁知道,他出麵也不可能駁倒張素元,但這並不重要,他出麵是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思宗對他有個更好的印象,二是給思宗一個台階,好讓話題過渡到真正夾纏不清的問題上-張素元屢屢逆旨,拒不出兵與八旗兵決戰。
在這個問題上,對思宗這種自以為是到了極點的蠢貨,張素元是不可能說得清的,他越堅持,思宗就會越憤怒,所以一旦糾纏到這個問題,張素元就隻有死路一條!
斂去眼中所有的得意和暢快,聞體仁一臉鄭重地問道:“張大人,老朽不明白的地方有兩點。其一,若當時八旗兵未抵遵化,趙將軍為什麽不馳援遵化?難不成趙將軍以為王國彥閉門不納,趙海清也會閉門不納嗎?”
這個老東西太陰了,老傢夥不可能清楚當時的詳細情況,卻能挑出對他最不利的地方下刀。老東西不說情況不明,而是假定八旗兵未抵遵化城下,這麽一來,八旗兵離遵化十裏八裏也算未抵遵化,而三屯營距遵化六十裏崎嶇不平的山路以及其他所有不利的客觀因素都一筆勾銷,成不了趙明教回師山海關的理由。此種伎倆本來不值一駁,但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他卻無法就事論事,駁斥聞體仁。
“聞大人所言極是。”張素元點了點頭,懇切地說道。
與張素元第一次麵對麵的交鋒,普一開始,恐懼就取代了剛剛還溢滿胸中的快意。張素元的回答可能令所有人意外,但聞體仁不會。張素元的回答雖讓他失望,卻不令他意外,但張素元答話時的神態卻是他萬萬沒想到的。如果事先能想到,雖然他仍會站出來,但卻難免多些猶豫。
張素元心中必定極為憤怒,但卻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張素元是在演戲,這無可懷疑,而演技好的人,就必定有其陰柔的一麵,所謂陰柔到極處,也就必然狠辣到極處,他如此,張素元也必定如此!如果今次不能將張素元置於死地,那他,甚至整個家族都難保不會毀在張素元手中。
“陛下!”不再理聞體仁,張素元轉向著思宗慨然說道:“遼東十萬雄獅乃天下安危所係,每一位將士都是天下萬民之膏血養成,臣敢不倍加珍惜!西部防線數十年來從無戰事,故而城垣多不修,兵甲多不備,士卒多不練,軍紀多廢弛。試想,以如此之防務,又怎擋得了突然如風而至的八旗勁旅?故臣接警之後,料想八旗兵極可能長驅直入,以山海關至三屯營、遵化等地的距離與八旗兵突破長城後和遵化、三屯營的距離相較,臣推測我們唯一有機會先於八旗兵抵達的地方隻有三屯營一地,但這也隻是有機會而已。臣知此事關重大,故這一萬將士雖有全軍覆滅的危險,但臣依然給趙明教將軍下了死令,令他輕騎突進,務必不顧一切先八旗兵抵達三屯營,而趙將軍也果然是先八旗兵到了三屯營,但臣萬沒想到,王國彥竟閉門不納,失去了將八旗兵拖住的唯一機會。”
“陛下,至於趙將軍率軍回師山海關而沒有馳援遵化,臣有下情回稟。由於臣沒料到竟會出現王國彥閉門不納援軍這等匪夷所思的荒唐事,所以回師山海關是趙將軍的臨機決斷,臣事先並不知情,臣隻是告知他,令他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可與八旗兵野外決戰,因為一萬疲累不堪的將士對陣十萬將自身置之死地的八旗兵,結果如何,不問可知。陛下,臣雖決不希望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正如聞大人質問臣的,臣也同樣質問過趙將軍,若馳援遵化尚有一線之機,而趙明教卻因擔心冒險就輕易放棄了,那不但是他,就是臣也難逃罪責。”
“不知張大人質問的結果如何?”聞體仁問道。
其時聞體仁也很好奇,張素元會怎樣自圓其說?在他看來,趙明教不去馳援遵化的唯一理由就是不願冒險。
聞體仁不懂軍略,但聽了張素元說的情況,他也知道趙明教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但任誰覺得正確都沒有用,而隻有思宗這個自以為自己永遠正確的可憐蟲認為正確才行,看來張素元也深知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