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張素元說得頭頭是道,思宗也不由得來了興致,他不由自主地問道:“那又該如何?”
“用其三短,避其一長,離人可滅。”張素元慨然說道,“陛下,臣以為應當立刻下旨,敕令各地方官員,或將百姓聚於大城死守,或是就地藏匿於山中,或是撤往內地,總之,實施堅壁清野之策,務必使八旗兵得不到補給;同時,臣等於京師固守,一旦勤王之師雲集,定可將八旗兵聚而殲之。”
“張大人說得倒是輕鬆,隻是不知張大人想過沒有,八旗兵會這麽愚蠢嗎,會死等在京師不走嗎?如果八旗兵轉而攻掠其它聚集百姓的大城,難道他們一定攻不下來嗎?何況陛下乃天朝聖君,素以仁德為懷,怎忍賊奴在我疆土縱橫馳騁,讓黎民百姓慘遭荼毒殺戮!”如今已入閣升為輔臣的楚延儒語帶譏諷地說道。
楚延儒不是個吃了兩碗幹飯就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的人,他絕不會平白無故嘲諷張素元這等手握重權的勤王大帥的,他出言譏諷張素元,是因為摸透了思宗的心思,如果不是看清了思宗的心思,這種話他也可以問,但語氣就會截然不同。
看到皇上瞟向自己的目光,楚延儒知道他楚某人距首輔的寶座隻有一步之遙。
“楚大人,您說得很對,如果我們固守待援,八旗兵一定不會在城外等死,一定會轉而攻掠其他城鎮,而且也一定可以攻得下。”張素元淡然一笑,說道。
此言一出,眾人無不瞳孔放大,皆不明所以。
“張大人,你這是什麽意思?”楚延儒不由吃驚地問道。
不理楚延儒,張素元向著思宗說道:“陛下,八旗兵若離京師他往,臣即率大軍尾隨其後。大軍集結一處,步步為營,既隨其而動,又不隨其而動,與其距離保持在一至二日的行程內既可。如此,八旗兵既不敢與我決一死戰,而其欲攻城劫掠糧秣時,我又一二日內必至,使其腹背受敵,這樣下去,八旗兵進退不得,很快就會被我們拖死。”
“八旗兵可真聽張大人的話!張大人先說八旗兵來去如風,後又說大軍步步為營也可與他們保持在一至二日的行程內,這是不是有點前後矛盾呢?”楚延儒又嘲諷地問道。
“八旗兵雖然來去如風,勇猛彪悍,但他們也不是鐵打的,不論是人還是馬,跑時間長了也會累的,如果這時候碰到來勤王的大軍,他們也會成為待宰的羔羊。楚大人,不知本督這回說的可否清楚?”張素元謙恭地問道。
楚延儒老臉一紅,他知道在軍略上與張素元辯論,吃憋的隻能是他,於是不再言語。
既然認定張素元承諾的“五年平遼”是愚弄他的虛言妄語,那任張素元現在舌燦蓮花,說得再動聽,再有理,思宗也隻當張素元又在愚弄他,於是對張素元所提的建言不置可否,隻是不鹹不淡地說道:“張愛卿,朕命你總理京城防務,務必要解此危難。”
總理京城防務,說得好聽,張素元知道,思宗給他的權限隻是統領各路勤王兵馬而已。看來他的兩條建議,思宗無一採納。未曾入宮之時,他尚抱著一線希望,如果思宗採納他的建議,他就改變原定計劃,他就不會讓楊鐵、李維這兩個太監活著進城,他就會盡全力重創八旗兵,使之百姓少受些塗炭。
完全控製住離人之前,要盡一切可能避免與朝廷翻臉;羽翼未豐至足以左右形勢的變化之前,也不可將離人打到無力抗拒的地步。這本是總的戰略原則,如果能將八旗兵擋在關外,那麽隻需三年,他的計劃定可如期實現,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八旗兵順利突入關內,不僅打亂了他的計劃,更使他感到了恐懼。不管對自己有怎樣的自信,張素元都清楚一點,如果覺得此等軍國大事盡在自己掌握之中,那平時越聰明的人,最後的結果也就證明他越愚蠢,因為決定軍國大計成敗的,絕不僅僅隻是實力,有時候,運氣比實力更能決定最終的成敗。
遇到思宗這種可以獨斷幹坤又不可理喻之極的蠢材,是萬千黎民百姓的悲哀,但卻是皇天極的運氣,而皇天極的睿智果決和八旗勁旅的驍勇彪悍也使離人可以將運氣化為決定成敗的力量。
因為恐懼,張素元決定改變他的既定方略:即便羽翼未豐也要抓住一切機會,盡最大可能重創離人這支唯一的勁旅。
心底一聲輕嘆,隻為思宗一人的愚蠢,要有多少家園被毀,要有多少白骨暴於荒野?
“陛下,禦敵憑堅。將士們連日奔波激戰,勞困疲頓,且寒氣日重,郊野露營,傷病必多,此時接戰,於我極為不利,臣請陛下允準各路勤王大軍入城休整數日。”
既然思宗對憑城固守不置可否,張素元此時也隻能提出入城休整的要求,但他知道他請也是白請,因為思宗絕不會答應,他這樣做隻是為了按原定計劃,配合皇天極。
果然,思宗疑雲大起,張素元為什麽屢次三番想要帶兵進城?
“賊奴在京郊各縣燒殺搶掠,若大軍退守城內,即示弱於敵,恐京師民心不穩,張愛卿還是率軍迎敵為上。”思宗好像跟本沒聽到張素元剛剛說的禦敵之策一樣,斷然拒絕了入城休整的請求。
回到軍中,張素元即傳令下去,令沿途所留部隊向靠近京師的玉田集結,同時令山海關的朱虎城做好相應的準備,而後他命祖雲壽親自去請滿雄和侯師傑到帥營議事。
“用其三短,避其一長,離人可滅。”張素元慨然說道,“陛下,臣以為應當立刻下旨,敕令各地方官員,或將百姓聚於大城死守,或是就地藏匿於山中,或是撤往內地,總之,實施堅壁清野之策,務必使八旗兵得不到補給;同時,臣等於京師固守,一旦勤王之師雲集,定可將八旗兵聚而殲之。”
“張大人說得倒是輕鬆,隻是不知張大人想過沒有,八旗兵會這麽愚蠢嗎,會死等在京師不走嗎?如果八旗兵轉而攻掠其它聚集百姓的大城,難道他們一定攻不下來嗎?何況陛下乃天朝聖君,素以仁德為懷,怎忍賊奴在我疆土縱橫馳騁,讓黎民百姓慘遭荼毒殺戮!”如今已入閣升為輔臣的楚延儒語帶譏諷地說道。
楚延儒不是個吃了兩碗幹飯就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的人,他絕不會平白無故嘲諷張素元這等手握重權的勤王大帥的,他出言譏諷張素元,是因為摸透了思宗的心思,如果不是看清了思宗的心思,這種話他也可以問,但語氣就會截然不同。
看到皇上瞟向自己的目光,楚延儒知道他楚某人距首輔的寶座隻有一步之遙。
“楚大人,您說得很對,如果我們固守待援,八旗兵一定不會在城外等死,一定會轉而攻掠其他城鎮,而且也一定可以攻得下。”張素元淡然一笑,說道。
此言一出,眾人無不瞳孔放大,皆不明所以。
“張大人,你這是什麽意思?”楚延儒不由吃驚地問道。
不理楚延儒,張素元向著思宗說道:“陛下,八旗兵若離京師他往,臣即率大軍尾隨其後。大軍集結一處,步步為營,既隨其而動,又不隨其而動,與其距離保持在一至二日的行程內既可。如此,八旗兵既不敢與我決一死戰,而其欲攻城劫掠糧秣時,我又一二日內必至,使其腹背受敵,這樣下去,八旗兵進退不得,很快就會被我們拖死。”
“八旗兵可真聽張大人的話!張大人先說八旗兵來去如風,後又說大軍步步為營也可與他們保持在一至二日的行程內,這是不是有點前後矛盾呢?”楚延儒又嘲諷地問道。
“八旗兵雖然來去如風,勇猛彪悍,但他們也不是鐵打的,不論是人還是馬,跑時間長了也會累的,如果這時候碰到來勤王的大軍,他們也會成為待宰的羔羊。楚大人,不知本督這回說的可否清楚?”張素元謙恭地問道。
楚延儒老臉一紅,他知道在軍略上與張素元辯論,吃憋的隻能是他,於是不再言語。
既然認定張素元承諾的“五年平遼”是愚弄他的虛言妄語,那任張素元現在舌燦蓮花,說得再動聽,再有理,思宗也隻當張素元又在愚弄他,於是對張素元所提的建言不置可否,隻是不鹹不淡地說道:“張愛卿,朕命你總理京城防務,務必要解此危難。”
總理京城防務,說得好聽,張素元知道,思宗給他的權限隻是統領各路勤王兵馬而已。看來他的兩條建議,思宗無一採納。未曾入宮之時,他尚抱著一線希望,如果思宗採納他的建議,他就改變原定計劃,他就不會讓楊鐵、李維這兩個太監活著進城,他就會盡全力重創八旗兵,使之百姓少受些塗炭。
完全控製住離人之前,要盡一切可能避免與朝廷翻臉;羽翼未豐至足以左右形勢的變化之前,也不可將離人打到無力抗拒的地步。這本是總的戰略原則,如果能將八旗兵擋在關外,那麽隻需三年,他的計劃定可如期實現,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八旗兵順利突入關內,不僅打亂了他的計劃,更使他感到了恐懼。不管對自己有怎樣的自信,張素元都清楚一點,如果覺得此等軍國大事盡在自己掌握之中,那平時越聰明的人,最後的結果也就證明他越愚蠢,因為決定軍國大計成敗的,絕不僅僅隻是實力,有時候,運氣比實力更能決定最終的成敗。
遇到思宗這種可以獨斷幹坤又不可理喻之極的蠢材,是萬千黎民百姓的悲哀,但卻是皇天極的運氣,而皇天極的睿智果決和八旗勁旅的驍勇彪悍也使離人可以將運氣化為決定成敗的力量。
因為恐懼,張素元決定改變他的既定方略:即便羽翼未豐也要抓住一切機會,盡最大可能重創離人這支唯一的勁旅。
心底一聲輕嘆,隻為思宗一人的愚蠢,要有多少家園被毀,要有多少白骨暴於荒野?
“陛下,禦敵憑堅。將士們連日奔波激戰,勞困疲頓,且寒氣日重,郊野露營,傷病必多,此時接戰,於我極為不利,臣請陛下允準各路勤王大軍入城休整數日。”
既然思宗對憑城固守不置可否,張素元此時也隻能提出入城休整的要求,但他知道他請也是白請,因為思宗絕不會答應,他這樣做隻是為了按原定計劃,配合皇天極。
果然,思宗疑雲大起,張素元為什麽屢次三番想要帶兵進城?
“賊奴在京郊各縣燒殺搶掠,若大軍退守城內,即示弱於敵,恐京師民心不穩,張愛卿還是率軍迎敵為上。”思宗好像跟本沒聽到張素元剛剛說的禦敵之策一樣,斷然拒絕了入城休整的請求。
回到軍中,張素元即傳令下去,令沿途所留部隊向靠近京師的玉田集結,同時令山海關的朱虎城做好相應的準備,而後他命祖雲壽親自去請滿雄和侯師傑到帥營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