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這一天驕陽似火,天上沒有一片雲,地上不見一絲風,山中就跟個大蒸籠似的悶熱無比。
悶熱的天氣讓一切都失去了生機,樹枝有氣無力地垂著,聽不見一聲鳥鳴,看不到一絲走獸的蹤跡,夠溝壑壑全都靜悄悄的。
皇天極焦急地從這個山頭竄到那個山頭,早已人困馬乏,卻還是一無所獲,看來他也要挨餓了。規矩是他定的,打不著獵物,他也得讓肚皮難受難受,這不僅是為了軍紀,更是為了麵子。
立馬在溪邊,等馬飲飽溪水後,皇天極正要催馬繼續找尋獵物,就見一個信使跟頭把式地滾鞍下馬,大叫道:“大汗!大汗!……瀋陽有急信!”
信是範文海寫的,隻有一行字:“大汗速速回宮議事!”
看著信,皇天極不由沉吟起來,如今千濟和蒙厥都還老實,這兩方麵不大可能出什麽事;三個兄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權力雖已大不如前,但也不至於鬧事;難道,難道……,難道遼東兵變的事鬧大了,可以乘機出兵了嗎?
想到這,皇天極的心不由自主地咚咚跳了起來。不論如何,既然範文海寫信來催,就必定有他非回不可的理由。
寧錦大敗之後不久,皇天極即對於範文海以師禮視之,言聽計從。
皇天極對範文海態度的徹底轉變是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完成的。聽了範文海的話,效果雖往往不知道如何,但不聽的後果卻每每立竿見影。
對外,前後兩次飲恨寧遠就是明證;對內,對待唐人的不同政策,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寧錦大敗歸來後,範文海直言皇天極,他說如果不能抓緊時間,盡快將政事合議製向中央集權製轉變,那不要說入主中原,就是自身存亡也極堪慮。
皇天極雖不認為事情真有範文海說的那般嚴重,但合議製向集權製轉變一直都是他日思夜想的頭等大事。
依照範文海的計劃,皇天極先是不動聲色地將依照離人八旗建立起來的唐人八旗和蒙厥八旗直接劃歸自己名下,而後提議擴大合議製。縮減不行,擴大總可以吧,於是原先的八旗八人議政改為每旗三人,共二十四人議政。
暗地裏,皇天極分離合縱,挑撥離間,栽贓陷害,無所不用其極,使得政事合議製在每一次例會上都吵嚷個不停,什麽也決定不了,最後都得由他拍板才能定奪,幾個月後,政事合議製就成了聾子耳朵-擺設。
初戰告捷,皇天極信心大增,不久,藉口效仿周邊國家禮製,製定禮節之數:先將其他三大貝勒享有的麵南共座的禮製改為由他一人獨享;接著又下令,所有後箭子民必須尊奉大汗為至高無上的君主;而後,就開始對政治機構做相應的改動。
參照帝國的行政架構,皇天極設立了一係列新的部門和機構:議論政事的文館;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彈劾百官的督察院;管理千濟、蒙厥事務的理藩院;負責代理君主和六部衙門撰寫文書、記錄和保管各衙門奏章的內秘書院;以及為君主負責注釋古今政事等事宜的內弘文院。
從此,後箭作為一個國家的各種體製基本完備。
範文海的種種表現,幾經波折之後,被皇天極這樣充滿憂患意識的卓越君主視為良師就是必然的事。
從唐人的古籍中,皇天極知道唐人的聖哲按照君主對臣子的不同態度,將君主分為四類:帝王、國王、霸主和危國之君。
帝王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帝王的老師;國王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國王的朋友;霸主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霸主的賓客;危國之君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危國之君的俘虜和奴僕。
在皇天極看來,帝國的君主各個都是危國之君,於今尤甚,但今日的帝國君主卻已沒有了多少可供他們揮霍的家業;而他,要作帝王,要將範文海這樣的臣子視作老師,不論他們是唐人、蒙人,還是離人。
數月前,範文海就已預見到帝國的遼東軍隊可能發生兵變,等到兵變的確實消息傳來,各貝勒旗主皆主張立刻發兵,一雪前恥,即便皇天極自己也都躍躍欲試,但範文海跟他說,兵變的原因隻是朝廷欠餉,士兵吃不飽、穿不暖所致。
若一旦此時進兵,不但容易使兵變的士兵轉移視線,同仇敵愾之下反而可能壓下矛盾,同心協力對付他們,而且帝國欠餉缺糧並不是因為沒有,隻是由於朝廷昏聵,官吏貪壞所致,此時進兵,朝廷的欠餉可能立刻就會補齊,到時必將無功而返,反而為帝國解決了矛盾。
範文海進一步言道,若要進兵,就必須等兵變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也就是說,必須鬧到朝廷派兵彈壓,雙方兵戎相見,再無轉圜餘地的時候方可進兵。
雖然可能性不大,但若沒有這樣的條件,即便真的坐失良機,也絕不能進兵。
這番道理一出,令大多數主戰的人心悅誠服,等看到錦州一線防衛森嚴,毫無兵變跡象的消息傳來,所有人都閉上了嘴。
此番出宮狩獵,皇天極將朝政全部交給範文海掌管,一定是遇上了什麽難題,或是發生了什麽大事,必得由他方可定奪,否則範文海絕不會在他訓練軍馬的時候,用“速速”二字催他回宮。
日已午時,山穀間飄動著滾滾肉香,三軍將士正眼巴巴地盼著鍋裏燉的,架上烤的肉快點熟,突然,大汗的號角長鳴。
悶熱的天氣讓一切都失去了生機,樹枝有氣無力地垂著,聽不見一聲鳥鳴,看不到一絲走獸的蹤跡,夠溝壑壑全都靜悄悄的。
皇天極焦急地從這個山頭竄到那個山頭,早已人困馬乏,卻還是一無所獲,看來他也要挨餓了。規矩是他定的,打不著獵物,他也得讓肚皮難受難受,這不僅是為了軍紀,更是為了麵子。
立馬在溪邊,等馬飲飽溪水後,皇天極正要催馬繼續找尋獵物,就見一個信使跟頭把式地滾鞍下馬,大叫道:“大汗!大汗!……瀋陽有急信!”
信是範文海寫的,隻有一行字:“大汗速速回宮議事!”
看著信,皇天極不由沉吟起來,如今千濟和蒙厥都還老實,這兩方麵不大可能出什麽事;三個兄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權力雖已大不如前,但也不至於鬧事;難道,難道……,難道遼東兵變的事鬧大了,可以乘機出兵了嗎?
想到這,皇天極的心不由自主地咚咚跳了起來。不論如何,既然範文海寫信來催,就必定有他非回不可的理由。
寧錦大敗之後不久,皇天極即對於範文海以師禮視之,言聽計從。
皇天極對範文海態度的徹底轉變是在一次次血的教訓中完成的。聽了範文海的話,效果雖往往不知道如何,但不聽的後果卻每每立竿見影。
對外,前後兩次飲恨寧遠就是明證;對內,對待唐人的不同政策,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寧錦大敗歸來後,範文海直言皇天極,他說如果不能抓緊時間,盡快將政事合議製向中央集權製轉變,那不要說入主中原,就是自身存亡也極堪慮。
皇天極雖不認為事情真有範文海說的那般嚴重,但合議製向集權製轉變一直都是他日思夜想的頭等大事。
依照範文海的計劃,皇天極先是不動聲色地將依照離人八旗建立起來的唐人八旗和蒙厥八旗直接劃歸自己名下,而後提議擴大合議製。縮減不行,擴大總可以吧,於是原先的八旗八人議政改為每旗三人,共二十四人議政。
暗地裏,皇天極分離合縱,挑撥離間,栽贓陷害,無所不用其極,使得政事合議製在每一次例會上都吵嚷個不停,什麽也決定不了,最後都得由他拍板才能定奪,幾個月後,政事合議製就成了聾子耳朵-擺設。
初戰告捷,皇天極信心大增,不久,藉口效仿周邊國家禮製,製定禮節之數:先將其他三大貝勒享有的麵南共座的禮製改為由他一人獨享;接著又下令,所有後箭子民必須尊奉大汗為至高無上的君主;而後,就開始對政治機構做相應的改動。
參照帝國的行政架構,皇天極設立了一係列新的部門和機構:議論政事的文館;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彈劾百官的督察院;管理千濟、蒙厥事務的理藩院;負責代理君主和六部衙門撰寫文書、記錄和保管各衙門奏章的內秘書院;以及為君主負責注釋古今政事等事宜的內弘文院。
從此,後箭作為一個國家的各種體製基本完備。
範文海的種種表現,幾經波折之後,被皇天極這樣充滿憂患意識的卓越君主視為良師就是必然的事。
從唐人的古籍中,皇天極知道唐人的聖哲按照君主對臣子的不同態度,將君主分為四類:帝王、國王、霸主和危國之君。
帝王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帝王的老師;國王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國王的朋友;霸主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霸主的賓客;危國之君的臣子,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是危國之君的俘虜和奴僕。
在皇天極看來,帝國的君主各個都是危國之君,於今尤甚,但今日的帝國君主卻已沒有了多少可供他們揮霍的家業;而他,要作帝王,要將範文海這樣的臣子視作老師,不論他們是唐人、蒙人,還是離人。
數月前,範文海就已預見到帝國的遼東軍隊可能發生兵變,等到兵變的確實消息傳來,各貝勒旗主皆主張立刻發兵,一雪前恥,即便皇天極自己也都躍躍欲試,但範文海跟他說,兵變的原因隻是朝廷欠餉,士兵吃不飽、穿不暖所致。
若一旦此時進兵,不但容易使兵變的士兵轉移視線,同仇敵愾之下反而可能壓下矛盾,同心協力對付他們,而且帝國欠餉缺糧並不是因為沒有,隻是由於朝廷昏聵,官吏貪壞所致,此時進兵,朝廷的欠餉可能立刻就會補齊,到時必將無功而返,反而為帝國解決了矛盾。
範文海進一步言道,若要進兵,就必須等兵變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也就是說,必須鬧到朝廷派兵彈壓,雙方兵戎相見,再無轉圜餘地的時候方可進兵。
雖然可能性不大,但若沒有這樣的條件,即便真的坐失良機,也絕不能進兵。
這番道理一出,令大多數主戰的人心悅誠服,等看到錦州一線防衛森嚴,毫無兵變跡象的消息傳來,所有人都閉上了嘴。
此番出宮狩獵,皇天極將朝政全部交給範文海掌管,一定是遇上了什麽難題,或是發生了什麽大事,必得由他方可定奪,否則範文海絕不會在他訓練軍馬的時候,用“速速”二字催他回宮。
日已午時,山穀間飄動著滾滾肉香,三軍將士正眼巴巴地盼著鍋裏燉的,架上烤的肉快點熟,突然,大汗的號角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