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張素元上書說,自遼事以來,外省調募之兵,皆為市井烏合,禦敵不足,鼓譟有餘,糜費金錢,不得一用,不能援遼,反而擾遼。他主張以遼人守遼土,請求朝廷撤回外調之兵,招遼人精壯者填充。
對於以遼人守遼土,張素元從理論上論述,從軍事上實證,從輿情上宣傳,從行動上落實。他更以此為基礎,對整個遼東軍隊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整頓和建設-裁冗、選將、編製、治械和備餉等。
於裁冗,張素元疏請撤回調兵,招補遼人。他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經朝廷批準,裁汰調募冗兵兩萬七千餘人,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客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始終未得良策,如今在張素元手上,終於有了轉機。
於選將,張素元以“將則取近”為原則,為此,一年中他前後三次上疏朝廷,奏請從營伍中調補將領共26員。
於編製,張素元整頓關內與關外、南兵與北兵、招募與家丁等編製混亂、互不相屬的狀況。經過整編,核實為92231員名,其序列:分戰兵與守兵--戰兵為機動作戰部隊,分為步營、騎營、鋒營、勁營、水營,含步兵、騎兵、車兵、水兵等兵種;守兵為戍城守堡部隊,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為屯守、馬援、台烽等不同編製;另有鎮軍、驛騾、撥馬,以警衛、驛傳和哨探。整編後,明章程,嚴法度,分屯束伍,齊肅訓練。
於治械,張素元奏稱,“關外不苦無兵,隻苦無盔甲、器械、馬匹”。他奏請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點守具,從而使得遼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於備餉,張素元屢疏戶部,催運糧餉;並奏準於關外另設餉司,與關內分收分發。
所謂餉司,就是軍需物資的集散地。帝國製度,餉司設於何處、以及如何管理完全是文官的事,軍方沒有絲毫參與的權力。
餉司幾乎都設在遠離前線的後方。餉司中存有多少物資、以及何時能運到軍中,對領軍的統帥而言永遠都是個未知數。遼東的餉司設在晉州,距山海關一百四十裏。
餉司製度的弊端不言而喻,張素元奏請在關外另設餉司,餉司雖依然獨立於軍方之外,但畢竟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距離近了不說,很多事也可通融一二,不像以前毫無著力之處。
張素元上的第三道奏章是關於屯田。
建立關寧錦防線有兩個相關的難題:糧餉難以馳解,流民難以安置。
籌措糧餉,安置流民,實現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辦法之一,就是屯田。
用兵之道:進則因糧於敵,退則寓兵於農,遼東的情況就更是如此,但朝廷對屯田卻多有異議,認為既然軍情緊急,就當嚴加防禦才是。糧餉供給不上,形勢卻日漸緊迫。張素元不得不兩上《請屯田疏》,極言不屯有‘七害‘,而屯則有‘七利‘。
當四萬班軍各就各位後,張素元即把築城規格和標準交給各部主管,並令他們勘查築城地的詳細情況。
三日後,張素元召集班軍全部千總以上軍官議事。會上,張素元令各部主管根據所築城池的規格、標準與築城地的諸般情況,給出一個完工的時間。各部主管給出的時間短者一年,長者二載,皆無法令他滿意,最後張素元決定,所有各城必須於明年六月底前完工。
張素元一方麵向眾人許諾,施工期間,糧食隨便吃,管夠,而且三天一頓肉,同樣管夠,不僅如此,他還承諾,工期提前一天,每個軍兵賞銀三錢,至於各級官吏另有重賞,但另一方麵,他要按期責成。如果誰覺得無法完工,現在就交出辭呈。
辭呈當然沒人交出,各城如期開工。
對於經略大人為什麽非得要求在明年六月底前完工,不僅是各位班頭,就是將軍們也同樣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築城的同時,與離人的貿易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六十六章 用兵
打箭爐,名字相當響亮,但其實隻是個位於帝國、後箭、蒙厥交界處的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而已。
按照張素元的要求,雙方的貿易地點選在了這裏,於是打箭爐這樣一個荒僻的小村子,轉眼就成為了繁盛一時的商埠。
對於交易的物品,張素元作了嚴格的規定,糧食和兵器嚴禁交易,此外就沒有任何限製。對這一點,在與離人的談判中,張素元交待左長寸步不讓。
雖然去打箭爐做買賣的商團一個接著一個,但其實所有的商團都是由李漢昌一手經辦,就即便不是他的人,至少也是他牽的線。
交易地點一定下來,張素元就派人封鎖了打箭爐與遼東的交通。這種事是瞞不了多久的,但瞞得一天是一天,瞞得一個是一個。
南貨北運,北貨南輸,承平時期的利差往往就有數十倍之多,在如今的形勢下,利差又何止百倍!尤其是張素元命李漢昌大量購置的奇巧奢靡之物更是大賺特賺。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何況眼珠子通紅通紅的人比比皆是,於是彈劾張素元的摺子如雪片般向上飛去。
這種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張素元早就透過二位監軍大人告知了秦檜賢,並承諾每兩個月必奉上一份重禮,於是,一切自然風平浪靜。
自從張素元執掌了遼東的軍政大權,從山海關到錦州、及大、小淩河防線,其間四百餘裏的土地遂成人間樂土。這裏沒有貪官汙吏,沒有土豪惡霸,更沒有盜兵悍匪;這裏雖還稱不上富足,但已沒人挨餓受凍。
對於以遼人守遼土,張素元從理論上論述,從軍事上實證,從輿情上宣傳,從行動上落實。他更以此為基礎,對整個遼東軍隊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整頓和建設-裁冗、選將、編製、治械和備餉等。
於裁冗,張素元疏請撤回調兵,招補遼人。他奏請以新募遼兵取代部分調兵。經朝廷批準,裁汰調募冗兵兩萬七千餘人,以遼民精壯者補充。客軍官疲兵猾,困擾遼軍多年,朝廷內外,始終未得良策,如今在張素元手上,終於有了轉機。
於選將,張素元以“將則取近”為原則,為此,一年中他前後三次上疏朝廷,奏請從營伍中調補將領共26員。
於編製,張素元整頓關內與關外、南兵與北兵、招募與家丁等編製混亂、互不相屬的狀況。經過整編,核實為92231員名,其序列:分戰兵與守兵--戰兵為機動作戰部隊,分為步營、騎營、鋒營、勁營、水營,含步兵、騎兵、車兵、水兵等兵種;守兵為戍城守堡部隊,按其所戍城堡大小,分為屯守、馬援、台烽等不同編製;另有鎮軍、驛騾、撥馬,以警衛、驛傳和哨探。整編後,明章程,嚴法度,分屯束伍,齊肅訓練。
於治械,張素元奏稱,“關外不苦無兵,隻苦無盔甲、器械、馬匹”。他奏請添置火炮,整修器械,查盔甲,點守具,從而使得遼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於備餉,張素元屢疏戶部,催運糧餉;並奏準於關外另設餉司,與關內分收分發。
所謂餉司,就是軍需物資的集散地。帝國製度,餉司設於何處、以及如何管理完全是文官的事,軍方沒有絲毫參與的權力。
餉司幾乎都設在遠離前線的後方。餉司中存有多少物資、以及何時能運到軍中,對領軍的統帥而言永遠都是個未知數。遼東的餉司設在晉州,距山海關一百四十裏。
餉司製度的弊端不言而喻,張素元奏請在關外另設餉司,餉司雖依然獨立於軍方之外,但畢竟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距離近了不說,很多事也可通融一二,不像以前毫無著力之處。
張素元上的第三道奏章是關於屯田。
建立關寧錦防線有兩個相關的難題:糧餉難以馳解,流民難以安置。
籌措糧餉,安置流民,實現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辦法之一,就是屯田。
用兵之道:進則因糧於敵,退則寓兵於農,遼東的情況就更是如此,但朝廷對屯田卻多有異議,認為既然軍情緊急,就當嚴加防禦才是。糧餉供給不上,形勢卻日漸緊迫。張素元不得不兩上《請屯田疏》,極言不屯有‘七害‘,而屯則有‘七利‘。
當四萬班軍各就各位後,張素元即把築城規格和標準交給各部主管,並令他們勘查築城地的詳細情況。
三日後,張素元召集班軍全部千總以上軍官議事。會上,張素元令各部主管根據所築城池的規格、標準與築城地的諸般情況,給出一個完工的時間。各部主管給出的時間短者一年,長者二載,皆無法令他滿意,最後張素元決定,所有各城必須於明年六月底前完工。
張素元一方麵向眾人許諾,施工期間,糧食隨便吃,管夠,而且三天一頓肉,同樣管夠,不僅如此,他還承諾,工期提前一天,每個軍兵賞銀三錢,至於各級官吏另有重賞,但另一方麵,他要按期責成。如果誰覺得無法完工,現在就交出辭呈。
辭呈當然沒人交出,各城如期開工。
對於經略大人為什麽非得要求在明年六月底前完工,不僅是各位班頭,就是將軍們也同樣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築城的同時,與離人的貿易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六十六章 用兵
打箭爐,名字相當響亮,但其實隻是個位於帝國、後箭、蒙厥交界處的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而已。
按照張素元的要求,雙方的貿易地點選在了這裏,於是打箭爐這樣一個荒僻的小村子,轉眼就成為了繁盛一時的商埠。
對於交易的物品,張素元作了嚴格的規定,糧食和兵器嚴禁交易,此外就沒有任何限製。對這一點,在與離人的談判中,張素元交待左長寸步不讓。
雖然去打箭爐做買賣的商團一個接著一個,但其實所有的商團都是由李漢昌一手經辦,就即便不是他的人,至少也是他牽的線。
交易地點一定下來,張素元就派人封鎖了打箭爐與遼東的交通。這種事是瞞不了多久的,但瞞得一天是一天,瞞得一個是一個。
南貨北運,北貨南輸,承平時期的利差往往就有數十倍之多,在如今的形勢下,利差又何止百倍!尤其是張素元命李漢昌大量購置的奇巧奢靡之物更是大賺特賺。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何況眼珠子通紅通紅的人比比皆是,於是彈劾張素元的摺子如雪片般向上飛去。
這種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張素元早就透過二位監軍大人告知了秦檜賢,並承諾每兩個月必奉上一份重禮,於是,一切自然風平浪靜。
自從張素元執掌了遼東的軍政大權,從山海關到錦州、及大、小淩河防線,其間四百餘裏的土地遂成人間樂土。這裏沒有貪官汙吏,沒有土豪惡霸,更沒有盜兵悍匪;這裏雖還稱不上富足,但已沒人挨餓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