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別之時,顧忠信嚴詞拒絕張素元讓方林雨率五十名衛士護送他返鄉,但張素元卻絲毫不為所動,最後顧忠信也無可奈何。
顧忠信去後,接替他為遼東經略的是禮部侍郎高行義,也就是那位變著法想要給秦檜賢當兒子的高守仁的狗子。
虎父怎會有犬子!高行義的無恥理所當然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即便秦檜賢麾下人才濟濟,每個人都將自身無恥的潛力無不發揮到極致,但高行義依然鶴立雞群,高出眾人一頭。
高行義無恥的一個傑出範例就是奏請朝廷,請將大字不識一個的秦檜賢配祀在文廟裏的至聖先師孔子旁邊。此議一出,眾高才無不望塵莫及,嘆為觀止。高行義也因此成了秦檜賢的心肝寶貝,對這個孫子疼愛有加,此次肥差出缺,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高行義這個大孫子。
到任後,高行義自然不能繼續順著顧忠信的套路走,因為這不僅顯不出他高某人過人的才華,而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會落人話柄,說明他們對顧忠信的指責是錯誤的。
不順著顧忠信的套路走,那就隻要前進和後退兩途。前進,收復遼東,和離人刀槍相見,這種事高行義是想都不會想的。既然不能前進,那就隻有後退一途,他高某人要守就守得徹底,決不三心二意,要是把遼東所有兵馬都集中在山海關,那守他個三年五載就決不會有什麽問題,隻要山海關在他任上不出毛病,那飛黃騰達就是註定了的。
對於高行義棄守關外的企圖,邊關諸將自是極力反對,但不論眾人如何苦勸,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卻都是對牛彈琴,毫無用處。麵對眾人越來越激烈的情緒,高行義的嘴也越撇越歪,等到嘴實在歪不上去了,他就請出尚方寶劍,然後斷喝一聲違令者斬,於是眾聲皆息。
看著鴉雀無聲的大廳,高行義很是滿意他的虎威,但就在他洋洋得意的當兒,卻猛地聽到堂下有人厲聲說道:“經略大人,張某雖不才,但也是聖上任命的寧前兵備副使,大丈夫生有處,死有地,下官就是死也要死在寧前,如此方可報答聖上隆恩。”
說罷,張素元看也不看高行義就轉身拂袖而去。
張素元如此枉顧尊卑,不僅公然抗命,而且也絲毫不給高行義麵子,在外人看來一定是他憤怒之極所至,但實際上,他心頭怒火雖高有三千丈,卻也還遠沒到可以讓他失去理智的程度。
張素元如此做法,是因為對付高行義這等鼠輩就隻能如此!像高行義這樣的人,你退一步,他會進十步,你退十步,那他就會進一百步,但若你能讓他心生畏懼,那即便他把你恨到骨子裏,他也不會輕易動你。為守寧遠,他就不得不如此,為守寧遠,就是真的需要殺了高行義,他也在所不惜,總之,不論如何,寧遠都必須得守!
看著張素元拂袖而去的身影,高行義原本蠟黃的刀條臉一下子變得慘白,幹癟的嘴唇哆哆嗦嗦地說不出話來。如果目光能夠殺人,那高行義的目光就足能殺死張素元一萬回,但人才就是人才,雖然讓張素元氣成這樣,可他還是忍了。
高行義知道德宗皇帝很器重張素元,秦檜賢也讓他設法拉攏,但這都還不是讓他如此忍氣吞聲的根本原因。不知為什麽,看到張素元厲聲說話時的目光,高行義脊樑溝就不自覺地直冒冷氣,他覺得如果繼續堅持己見,張素元可能真會殺了他。
出於種種考慮,高行義決定先忍下這口惡氣,如果能借吉坦巴赤之手除去張素元,那就再好不過,於是他命令關外諸城鎮、哨所拆除一切防務,所有軍民人等務必於一個月內全部撤返關內。
此令一出,難民盈野,哭聲震天。
三十六章 綢繆
回到寧遠的第二天,張素元就接到高行義向前線傳下的撤退命令。
帥廳內,氣氛凝重而沉寂,諸將跟隨張素元已有數年,他們都清楚守衛寧遠的重要性,也都明白張大人的脾氣和心思,他們知道張大人一定會死守寧遠,他們也願意追隨張大人一起死守寧遠,但願意是一回事,信心就是另一回事。
寧遠這幾年在張大人的整飭下已森嚴如鐵桶一般,隻要張大人坐鎮寧遠,那寧遠就一定是離的人埋骨之地。
平郊野戰,寧遠諸將知道他們目前還不是離人鐵騎的對手,但如果隻是守城,那他們無不信心百倍,而且他們也相信,他們不久就可以與離人鐵騎爭鋒於曠野,並一定能戰而勝之。
他們信心的來源既是張大人,也是顧大人,若沒有顧大人在背後鼎立支持,那張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濟於事,這不顧大人剛走,新到任的經略就徹底推翻了原先卓有成效的戰略,過兩天難民必將潮湧而至,寧遠震動可期,軍心、民心動搖可期。不僅如此,顯然,若吉坦巴赤發兵攻打寧遠,高行義必不會援助寧遠一兵一卒,一箭一矢。
在如此形勢下,雖有張大人坐鎮寧遠,他們的心又怎會不凝重?但張大人不說出撤兵二字,就沒人敢說,這既是畏懼,更是羞於啟齒。
帥案後,閉目沉思的張素元臉容平和得一如往日,但諸將卻覺得大人周身上下都散發著無可言說的凝重和肅殺。張大人已經沉思了很長時間,但卻沒人覺得不耐煩,更沒人覺得大人是在故作深沉,他們都在等待大人的決定。
張素元並沒有讓麾下眾將等得太久,睜開眼睛後,他朝眾人歉意地笑了笑,便提筆在手刷刷點點地寫了一張布告。
顧忠信去後,接替他為遼東經略的是禮部侍郎高行義,也就是那位變著法想要給秦檜賢當兒子的高守仁的狗子。
虎父怎會有犬子!高行義的無恥理所當然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所以即便秦檜賢麾下人才濟濟,每個人都將自身無恥的潛力無不發揮到極致,但高行義依然鶴立雞群,高出眾人一頭。
高行義無恥的一個傑出範例就是奏請朝廷,請將大字不識一個的秦檜賢配祀在文廟裏的至聖先師孔子旁邊。此議一出,眾高才無不望塵莫及,嘆為觀止。高行義也因此成了秦檜賢的心肝寶貝,對這個孫子疼愛有加,此次肥差出缺,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高行義這個大孫子。
到任後,高行義自然不能繼續順著顧忠信的套路走,因為這不僅顯不出他高某人過人的才華,而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會落人話柄,說明他們對顧忠信的指責是錯誤的。
不順著顧忠信的套路走,那就隻要前進和後退兩途。前進,收復遼東,和離人刀槍相見,這種事高行義是想都不會想的。既然不能前進,那就隻有後退一途,他高某人要守就守得徹底,決不三心二意,要是把遼東所有兵馬都集中在山海關,那守他個三年五載就決不會有什麽問題,隻要山海關在他任上不出毛病,那飛黃騰達就是註定了的。
對於高行義棄守關外的企圖,邊關諸將自是極力反對,但不論眾人如何苦勸,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卻都是對牛彈琴,毫無用處。麵對眾人越來越激烈的情緒,高行義的嘴也越撇越歪,等到嘴實在歪不上去了,他就請出尚方寶劍,然後斷喝一聲違令者斬,於是眾聲皆息。
看著鴉雀無聲的大廳,高行義很是滿意他的虎威,但就在他洋洋得意的當兒,卻猛地聽到堂下有人厲聲說道:“經略大人,張某雖不才,但也是聖上任命的寧前兵備副使,大丈夫生有處,死有地,下官就是死也要死在寧前,如此方可報答聖上隆恩。”
說罷,張素元看也不看高行義就轉身拂袖而去。
張素元如此枉顧尊卑,不僅公然抗命,而且也絲毫不給高行義麵子,在外人看來一定是他憤怒之極所至,但實際上,他心頭怒火雖高有三千丈,卻也還遠沒到可以讓他失去理智的程度。
張素元如此做法,是因為對付高行義這等鼠輩就隻能如此!像高行義這樣的人,你退一步,他會進十步,你退十步,那他就會進一百步,但若你能讓他心生畏懼,那即便他把你恨到骨子裏,他也不會輕易動你。為守寧遠,他就不得不如此,為守寧遠,就是真的需要殺了高行義,他也在所不惜,總之,不論如何,寧遠都必須得守!
看著張素元拂袖而去的身影,高行義原本蠟黃的刀條臉一下子變得慘白,幹癟的嘴唇哆哆嗦嗦地說不出話來。如果目光能夠殺人,那高行義的目光就足能殺死張素元一萬回,但人才就是人才,雖然讓張素元氣成這樣,可他還是忍了。
高行義知道德宗皇帝很器重張素元,秦檜賢也讓他設法拉攏,但這都還不是讓他如此忍氣吞聲的根本原因。不知為什麽,看到張素元厲聲說話時的目光,高行義脊樑溝就不自覺地直冒冷氣,他覺得如果繼續堅持己見,張素元可能真會殺了他。
出於種種考慮,高行義決定先忍下這口惡氣,如果能借吉坦巴赤之手除去張素元,那就再好不過,於是他命令關外諸城鎮、哨所拆除一切防務,所有軍民人等務必於一個月內全部撤返關內。
此令一出,難民盈野,哭聲震天。
三十六章 綢繆
回到寧遠的第二天,張素元就接到高行義向前線傳下的撤退命令。
帥廳內,氣氛凝重而沉寂,諸將跟隨張素元已有數年,他們都清楚守衛寧遠的重要性,也都明白張大人的脾氣和心思,他們知道張大人一定會死守寧遠,他們也願意追隨張大人一起死守寧遠,但願意是一回事,信心就是另一回事。
寧遠這幾年在張大人的整飭下已森嚴如鐵桶一般,隻要張大人坐鎮寧遠,那寧遠就一定是離的人埋骨之地。
平郊野戰,寧遠諸將知道他們目前還不是離人鐵騎的對手,但如果隻是守城,那他們無不信心百倍,而且他們也相信,他們不久就可以與離人鐵騎爭鋒於曠野,並一定能戰而勝之。
他們信心的來源既是張大人,也是顧大人,若沒有顧大人在背後鼎立支持,那張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濟於事,這不顧大人剛走,新到任的經略就徹底推翻了原先卓有成效的戰略,過兩天難民必將潮湧而至,寧遠震動可期,軍心、民心動搖可期。不僅如此,顯然,若吉坦巴赤發兵攻打寧遠,高行義必不會援助寧遠一兵一卒,一箭一矢。
在如此形勢下,雖有張大人坐鎮寧遠,他們的心又怎會不凝重?但張大人不說出撤兵二字,就沒人敢說,這既是畏懼,更是羞於啟齒。
帥案後,閉目沉思的張素元臉容平和得一如往日,但諸將卻覺得大人周身上下都散發著無可言說的凝重和肅殺。張大人已經沉思了很長時間,但卻沒人覺得不耐煩,更沒人覺得大人是在故作深沉,他們都在等待大人的決定。
張素元並沒有讓麾下眾將等得太久,睜開眼睛後,他朝眾人歉意地笑了笑,便提筆在手刷刷點點地寫了一張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