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盛治冷笑一聲:“人家算你還有幾年陽壽呢!真想剿你,十個腦袋也落地了。”


    陸阿宋細細咀嚼蘇元春說過的話,又漸漸皺起眉頭。


    馬盛治曾經徵求過他的意見,想讓他帶著手下兄弟以工匠的身份化名到南關炮台工地做工,別再幹這種擔驚受怕的綠林響馬營生。可是弟兄們散漫慣了,平時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哪裏做得慣這種扛石頭上山的苦力活?


    第七十三章 儒將風度


    蘇元春久久地望著白玉洞裏那塊酷似大象的鍾乳石出神,他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也見過這樣一塊石頭……最後還是嘆了口氣:真是歲月不饒人哪,還不到五十歲,不單體力不如從前,連記性也差了許多。


    建設大連城的同時,他發動官紳部將捐款對白玉洞進行裝修,裝璜得煥然一新,更將外洞頂部的小石龕改建成密室,取名“雲閣”,權當自己的書房、臥室和軍機要地。洞外石壘密布,戒備森嚴,洞裏則清靜幽雅,摩崖石刻隨處可見。


    德仔已備好文房四寶,蘇元春對著鋪好的宣紙閉上眼睛靜了一陣,才開始下筆。德仔感到好笑:不就是寫幾個字讓人刻到石頭上嗎?也弄得神秘兮兮,和尚打坐似的。


    想歸想,德仔一直沒有吱聲,站在旁邊靜靜伺候,大帥寫字時需要安靜,忍不住咳嗽一聲也會招罵。大帥不但會看相、看風水,字也寫得特棒,洞裏很多字都是他親手寫的,什麽“福祿壽”呀,“又一蓬萊”呀,等等等等。連夫人也說,白玉洞現在這個樣子,還真的成了神仙住的地方。


    不消片刻,幾個真書大字躍然紙上:“一大壘城”。


    見蘇元春氣沉丹田般長噓了一口氣,德仔才敢說話:“小人說得不錯吧,這裏是神仙住的地方,來了就不想回去。現在倒好,大帥連家都搬到洞裏來了。”


    “多嘴!”蘇元春嗔罵一句,意猶未盡地說,“再給我換張紙。”然後走出洞口站在閱武亭前,默默眺望正在演兵場上訓練的士兵們。赴邊以後一直忙碌,很久沒有寫詩了,他覺得有點技癢難禁。


    德仔換了張宣紙在桌麵鋪好。蘇元春走回山洞,拿起筆斟酌片刻,一氣嗬成一首詠大連城的七律詩:


    天生重鎮築連城,腹內深藏十萬兵;


    遠眺敵樓烽火靖,新開帥府將星明;


    窮邊自此為根本,化外何能再抗衡;


    玉洞綠泉軍斂足,流傳四海永揚名。


    “好一個‘腹內深藏十萬兵’!大帥吟詩寫字也同打仗一般,氣沖霄漢,誌貫長虹。”趙榮正在身後連聲讚嘆。蘇元春抬頭一看,趙榮正攜夫人、小荔由趙琴、華小欖等人陪著,不知什麽時候走了進來。大連城要塞前後建了三年,終於竣工,他多次邀請趙榮正一家前來作客,今天終於成行。


    蘇元春謙遜道:“久不作詩了,有感而發胡謅幾句,自得其樂而已。不想紀常兄悄悄進來,倒成班門弄斧了。”


    蔡希邠恭維道:“大帥隻是胡謅便達到如此境界,卑職恐怕再練十年也難望大帥的項背。”


    華小欖笑道:“說起大帥作詩,還有一段逸事呢。還在湖南時,有一年大帥到四川考察,當地官紳設宴接風,席間幾位腐儒趁著酒興即席賦詩,詩中隱含譏諷大帥不過一介武夫、不諳風雅的意思,末了請大帥也即興吟哦。大帥知道那些人想看他的洋相,拿起筆三下兩下就寫了一首。幾位文紳看了,一個個大眼瞪小眼,從此對大帥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


    蔡希邠感興趣地問:“哦,那首詩是怎麽寫的?”


    “那首詩寫得好,在下至今還能背得下來。”華小欖一字一句地背起蘇元春當年寫下的即席詩:


    早習弓刀未習書,諸君席上命留題。


    朝中爵祿人共享,塞外烽煙我獨知。


    剪髮續繩牽戰馬,扯衣引線補旌旗。


    貔貅百萬臨城下,未見先生一首詩。


    “‘……剪髮續繩牽戰馬,扯衣引線補旌旗……’直抒胸臆,氣勢非凡,字句精練,立意更是高深:不寫炮火紛飛血流成河,隻用平平淡淡的十來個字,便把將士衛國戍邊的艱辛刻畫得入木三分。隻是……”趙榮正輕聲誦了一遍,忍不住笑起來,“隻是罵人刻薄了些。”


    蘇元春笑道:“是那些窮酸秀才自找!誰讓他們先寫詩挖苦我?文功名是功名,武功名也是功名,憑什麽看不起人?”


    趙小荔又一次見識了蘇元春雅儒迷人的儒將風采和爽朗豪邁的武將風度,直在心裏感嘆:大姐的命真好,如果我日後的郎君及得上蘇大帥的一半就好了……


    第七十四章 忠孝難全(1)


    趙榮正饒有興趣地觀賞洞內的摩崖石刻,讚不絕口:“‘蔭分北極’……‘情遊於物之外’……好,好!”


    突然,趙小荔指著上方叫道:“大哥你看!”趙榮正抬頭仰望,隻見褐色的洞壁上方,裊裊焚香飄出半圓形的洞口,恰如夜色的天幕上,半輪“月亮”在漆黑的夜空中遊弋。下方的石頭上鐫刻著七個真書大字:“明月與天分一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一道長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山大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山大郎並收藏最後一道長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