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寓道真的動了感情,噙著眼淚說道:“實話告訴你吧,前年我到南關,不是我自己要來,是帶著家鄉父老的囑託來的。他們說你蘇大帥奉旨募兵出關打番鬼,是朝廷看得起我們永安人,你給永安父老掙臉,永安人能不為你爭氣?永安州不過六萬人口,就給你送了七百多子弟兵,百裏挑一呀!那些送兒子孫子當兵的老人都流著眼淚叮囑我:老莫啊,你帶去多少人,就給我們帶回多少,一個也不能少啊!明知道上陣打仗肯定要死人,我還是答應了他們。雖然我無官無職一身布衣,可我是他們的頭,哪次看到戰報上有永安子弟陣亡,晚上我不蒙著被子偷偷流淚?我對不起他們的父母家人啊!”
蘇元春覺得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永安父老踴躍送自己的子弟投軍不假,可是他從不知道莫寓道不要功名不要餉銀,義務為他襄助軍務,不隻是源於熱忱的愛國情懷和坦誠的兄弟情義,更因為肩負著家鄉父老的諄諄囑託。
莫寓道頓了一陣,讓自己稍稍平靜下來:“陣亡的不說了。連帶受了傷的,從關外撤回來的永安子弟還剩下五百來人,這五百人你總得讓我帶回去吧?如果你薦他們當官,我沒意見,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孩子們有出息,我高興。你昨天來這麽一手,他們都不想回家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有一品命官為自己的終身大事操心,又是代下聘禮又是送房送地送糧米油鹽,還幫孩子起名字,人生在世誰不想風光一場?可是你為我想過嗎,我孤零零一個人回去,如何麵對他們的父母家人?真看不出,你蘇老二如此算計人!”
蘇元春一直沒有說話,讓莫寓道盡情傾訴腹中的苦水。赴關以來,莫寓道一直默默地為抗法事業作出貢獻,又為督修南關出力獻策。盡管他一再聲稱不要功名,蘇元春還是為他著想,向朝廷奏報了他的功績。近日朝廷已經批覆,授予他巡檢的功名,雖然隻是品級最低的從九品,而且還是虛職,但總算有了功名,以後不再是布衣白身了。
莫寓道發完牢騷,心情好了一些,苦笑道:“我知道說了沒用,你蘇大帥不會收回成命。可是心裏有話,不說出來總不舒服,你也難啊!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五百個子弟兵,你想留誰就把誰留下,永安人多地少,不如邊境容易找吃,留下來對他們也好。至於送房送地送銀子送老婆,隨你的便!”
“大哥放心,我會善待他們的。我已同邊境一帶的土司、鄉紳商定,各州縣捐出一些山林田地,不單永安人,各地留邊的遣散兵勇,也盡可能自成村落,有事可以互相照應,”蘇元春仍然沉湎在對家鄉父老的深深感激中,“不知我能為家鄉父老做些什麽?不對他們有所報答,心裏不安哪!”
“好好做你的官,做個清官、好官,守穩你的邊防,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這就夠了,”莫寓道取出一封信遞給蘇元春,“如果你真想出血,也不是沒有機會。”
信是永安寄來的,說莫家、回龍一帶十數村老人合議,打算集資修建長約十裏的鰲山圳,使二萬多畝望天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因為缺乏管理工程的人才,詢問莫寓道何時回鄉。
“十裏長的水渠……估計花多少錢?”蘇元春問。
莫寓道屈指算了一陣:“如果各村按人頭出勞力,隻買料石、石灰等材料的話,六、七千兩差不多了。”
“我捐兩千吧,讓元瑞、馬盛治和其他永安籍將士也湊一些。家鄉父老主要出勞力,以工代賑就行了。”
“你哪來那麽多銀子?綠營提督是從一品,每年俸祿不過六百多兩,三年不吃不喝也湊不齊二千兩呀!除了華小欖、董喬這些有俸祿的,幕府裏象我這樣白吃白喝的門客有幾十人吧?”
莫寓道知道,蘇元春死要麵子,不知何時被人戴了頂“當代孟嚐”的高帽,便鬼使神差地養起門客來。窮途潦倒的舊部,遠道投奔的親友,慕名而來的窮儒,隻要會謅幾首歪詩、寫一筆好字,能跑跑腿出出力,都可以混個三餐一宿。俗話說蛇大窿大,幕府裏事情多,朝廷定額的文員編製遠遠不足,幕僚中有半數以上屬於門客性質,象莫寓道這些沒有軍籍的編外人士,衣食零花費用都從他私人的帳上開銷。
“我每年還有二千多兩養廉銀。雖然時常資助一些家庭困難的將士,還是有些結餘,”蘇元春見莫寓道仍然不信,解釋道,“你弟妹不亂花錢,貴州那邊三千畝地每年還可以收些地租,雖說吃飯的人不少,手頭卻不算太緊,如果不是修南關墊了銀子,我還可以多出一些。剛才聽了你的話,心裏難受啊,二十年了,沒能為家鄉做什麽事情,我欠家鄉父老的情太多了。辦水利是好事,再說我姑、我姐都嫁在那一帶,她們對我有恩。就算是我為家鄉盡點力、報答父老鄉親吧!”
“那……我就代家鄉父老先謝謝你了。”
蘇元春又說:“你幾次想回家我都不放,現在家鄉修水利需要你,回去吧。有件私事也需要你幫忙,去年朝廷恩準我為生母黃氏建坊,我脫不開身,隻好有勞大哥了。”
“能為一品命婦建牌坊,我是求之不得呀,這事你放心好了。你和元璋大哥兩位實授的提督,還有元瑞這個記名提督,一門三提督啊,莫說在永安,全廣西恐怕沒有第二家。你家老屋風水不錯,不能總是丟著,早就該修一修了。又不是沒有錢,建一幢帥府怎麽樣?我來給你督工。”
蘇元春覺得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永安父老踴躍送自己的子弟投軍不假,可是他從不知道莫寓道不要功名不要餉銀,義務為他襄助軍務,不隻是源於熱忱的愛國情懷和坦誠的兄弟情義,更因為肩負著家鄉父老的諄諄囑託。
莫寓道頓了一陣,讓自己稍稍平靜下來:“陣亡的不說了。連帶受了傷的,從關外撤回來的永安子弟還剩下五百來人,這五百人你總得讓我帶回去吧?如果你薦他們當官,我沒意見,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孩子們有出息,我高興。你昨天來這麽一手,他們都不想回家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有一品命官為自己的終身大事操心,又是代下聘禮又是送房送地送糧米油鹽,還幫孩子起名字,人生在世誰不想風光一場?可是你為我想過嗎,我孤零零一個人回去,如何麵對他們的父母家人?真看不出,你蘇老二如此算計人!”
蘇元春一直沒有說話,讓莫寓道盡情傾訴腹中的苦水。赴關以來,莫寓道一直默默地為抗法事業作出貢獻,又為督修南關出力獻策。盡管他一再聲稱不要功名,蘇元春還是為他著想,向朝廷奏報了他的功績。近日朝廷已經批覆,授予他巡檢的功名,雖然隻是品級最低的從九品,而且還是虛職,但總算有了功名,以後不再是布衣白身了。
莫寓道發完牢騷,心情好了一些,苦笑道:“我知道說了沒用,你蘇大帥不會收回成命。可是心裏有話,不說出來總不舒服,你也難啊!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五百個子弟兵,你想留誰就把誰留下,永安人多地少,不如邊境容易找吃,留下來對他們也好。至於送房送地送銀子送老婆,隨你的便!”
“大哥放心,我會善待他們的。我已同邊境一帶的土司、鄉紳商定,各州縣捐出一些山林田地,不單永安人,各地留邊的遣散兵勇,也盡可能自成村落,有事可以互相照應,”蘇元春仍然沉湎在對家鄉父老的深深感激中,“不知我能為家鄉父老做些什麽?不對他們有所報答,心裏不安哪!”
“好好做你的官,做個清官、好官,守穩你的邊防,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這就夠了,”莫寓道取出一封信遞給蘇元春,“如果你真想出血,也不是沒有機會。”
信是永安寄來的,說莫家、回龍一帶十數村老人合議,打算集資修建長約十裏的鰲山圳,使二萬多畝望天田變成旱澇保收的良田。因為缺乏管理工程的人才,詢問莫寓道何時回鄉。
“十裏長的水渠……估計花多少錢?”蘇元春問。
莫寓道屈指算了一陣:“如果各村按人頭出勞力,隻買料石、石灰等材料的話,六、七千兩差不多了。”
“我捐兩千吧,讓元瑞、馬盛治和其他永安籍將士也湊一些。家鄉父老主要出勞力,以工代賑就行了。”
“你哪來那麽多銀子?綠營提督是從一品,每年俸祿不過六百多兩,三年不吃不喝也湊不齊二千兩呀!除了華小欖、董喬這些有俸祿的,幕府裏象我這樣白吃白喝的門客有幾十人吧?”
莫寓道知道,蘇元春死要麵子,不知何時被人戴了頂“當代孟嚐”的高帽,便鬼使神差地養起門客來。窮途潦倒的舊部,遠道投奔的親友,慕名而來的窮儒,隻要會謅幾首歪詩、寫一筆好字,能跑跑腿出出力,都可以混個三餐一宿。俗話說蛇大窿大,幕府裏事情多,朝廷定額的文員編製遠遠不足,幕僚中有半數以上屬於門客性質,象莫寓道這些沒有軍籍的編外人士,衣食零花費用都從他私人的帳上開銷。
“我每年還有二千多兩養廉銀。雖然時常資助一些家庭困難的將士,還是有些結餘,”蘇元春見莫寓道仍然不信,解釋道,“你弟妹不亂花錢,貴州那邊三千畝地每年還可以收些地租,雖說吃飯的人不少,手頭卻不算太緊,如果不是修南關墊了銀子,我還可以多出一些。剛才聽了你的話,心裏難受啊,二十年了,沒能為家鄉做什麽事情,我欠家鄉父老的情太多了。辦水利是好事,再說我姑、我姐都嫁在那一帶,她們對我有恩。就算是我為家鄉盡點力、報答父老鄉親吧!”
“那……我就代家鄉父老先謝謝你了。”
蘇元春又說:“你幾次想回家我都不放,現在家鄉修水利需要你,回去吧。有件私事也需要你幫忙,去年朝廷恩準我為生母黃氏建坊,我脫不開身,隻好有勞大哥了。”
“能為一品命婦建牌坊,我是求之不得呀,這事你放心好了。你和元璋大哥兩位實授的提督,還有元瑞這個記名提督,一門三提督啊,莫說在永安,全廣西恐怕沒有第二家。你家老屋風水不錯,不能總是丟著,早就該修一修了。又不是沒有錢,建一幢帥府怎麽樣?我來給你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