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白將軍之議。以臣愚見,大秦如今有些被趙國虛張之勢牽住了,兩國尚未交兵,何來盛衰之說?韓魏楚三國之所以副貳趙國,固然是為利所驅,何嚐不是迷惑於趙國虛張之勢?
虛張終究隻是虛張,不觸之時難免頗有些令人生懼,但隻有當真觸碰觸碰才能知強弱。觸碰之下若是趙國當真極強,非我大秦可敵,即便退守函穀也怨不得別人,但若是名不符實,我大秦一舉擊破的不但是趙國虛張之聲勢,更是韓魏楚齊各國對趙國的奢望。彼時趙國無有憑持。這天下依然是我大秦的天下。還請大王、太後明鑑。”
白起和羋戎的話頓時引起了一片嗡嗡嚶嚶的議論聲,大家一琢磨還真是這個理兒,之前以為趙國迅速滅掉燕國和擊敗胡陽,確實在眾人的心裏留下了陰影。但是當真仔細琢磨琢磨,這些事說不準當真就是歪打正著,未必就一定是趙國有多強。
再說趙勝向來以狡詐著稱,彎彎繞太多,而且他在趙國實行的變法怎麽看都是在求富,雖然具體舉措不同,但實質卻與滕文公當年相同,明顯有些想以富而強的意味。以秦國人的傳統思維來看並非紮紮實實的正途,如果當真是被趙勝布下的假象迷惑了,何不戳一戳他的“虎皮”,也好看看底下到底是什麽。
群臣的積極性漸漸被調動了起來。然而剛才已經萌生了退意的魏冉卻並不這麽看,斜著眼在白起、羋戎他們臉上掃了一圈,微嘆口氣道:
“諸位還請聽我一言。固然如大良造所言,趙國之勢未必當真比得上大秦,然而即便不知他能比楚國強多少。但其力冠於山東卻是事實,而且韓魏楚齊皆是如此認為。我大秦與趙國單獨交兵或許勝麵極大,但韓魏楚齊莫非會給大秦這個機會不成?
如今趙國提的是小合縱,也就是趙韓魏楚分兵奪我河東、上庸之地。我大秦就算再強,但力合心散之一軍易破。雙拳對四麵之八手卻難,要想在河東、上庸各地分兵相拒毫無勝算。又如何試探趙國虛實。又如何打破韓魏楚齊奢想?
我知道大王、太後和諸位都不甘白白丟掉河東、上庸進取之地,但形勢已然迫於此,諸君有何計可破小合縱?若是沒有,隻為一時意氣而折損十萬、數十萬精銳之師,卻依然難保河東、上庸,乃至於因此而使大秦疲弱,敢問諸位,可劃算麽?”
大臣們大多是“牆頭草”,提點具體建議辦點具體事務絕對沒問題,但真正能從戰略層麵提出見解看法的又能有幾個人?要是都有這個本事,都能輕輕鬆鬆的說出什麽連橫合縱、遠交近攻之類的道理,那還怎麽可能顯得出張儀、蘇秦、範雎這些人來?
魏冉這些話在大家看來也頗為有道理,於是乎議論的風向頓時又轉了,多半人舍了對白起和羋戎的支持,轉過來又支持上了魏冉。
大開朝堂議政,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之下往往拿不出什麽準主意,所以真正出主意的地方都是所謂寥寥幾人的政事堂。今天的事實在事關重大,羋太後、秦王不得不將所有夠格的人都找了過來,卻不曾想依然還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全沒有個準主意,這可就實在讓人無語了。
羋太後也算是看透了這些朝堂上的弊政,再經過白起、羋戎、魏冉他們針鋒相對的分析,心裏的氣總算多多少少消了一些。無奈的嘆口氣對魏冉道:
“老成持重是應當的,但不爭一下便退,今後還有何不可退?唉——魏冉,此事你必然想了一路了。可有周全的主意麽?”
要是真有周全主意,魏冉剛才還能清退麽?聽羋太後這麽一問,他的臉頓時灰了幾分,輕輕地搖了搖頭道:
“臣實在想不出什麽萬全的對策,隻能……太後,家國之事以社稷長存為本,霸業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當年襄公護王東遷始封為侯,披荊斬棘始有尺寸基業時是一樣過,穆公受製於晉國之時也是一樣過,孝公行商君之法,惠文王始霸於天下之前同樣是這樣過,為何如今興霸不過幾十年便非得抓住霸業不放呢?”
魏冉說道這裏瞥眼間看見羋太後又要動怒,連忙接道,
“興霸業也不是不行,不過還要看一個時勢是否在我,如今擺明了小合縱難破,大秦若是在函穀關之東死撐,必然要大折精兵良將,戰事一開,河東、上庸是十九難保的,而且若是大秦若是敗的太易,必然會使趙韓魏楚更加氣盛,今後如何臣實在不敢去想。
倒不如學一學趙國虛虛實實之法,就順了他們的意思退出河東、上庸,隻以函穀關為憑。到時候他們不知大秦底細如何,又沒了共利,想不內鬥都不行,大秦隻需繼續連橫之策將山東各國分化。坐等時機對趙國這個所謂山東至強雷霆一擊,他們想不俯首聽命都不行。此為穩妥之計,還請大王、太後詳察。”
羋太後倒是耐住性子把魏冉的話聽完了,然而心裏的火同樣越積越深,頓時忍不住怒道:
“你說的輕巧!莫非你忘了趙勝在濮陽時的所做所為?趙勝此人莫非隻是一計之人?莫非沒考慮到大秦當真被迫退地不成?那時他說的很清楚,弭兵,今後誰若是敢動兵,諸國就要合力相對。如今山東各國對我大秦早已生懼多年,你退回來還想再尋機出兵?你想的什麽好事!
若是能尋到那個機會,若是等各國不再懼怕大秦之時,誰知是幾十年之後的事?到那時是什麽情形。你我還還能不能看得見都不知道,你還有臉在這裏勸哀家。哀家隻問你一句,當年孝公和先王在河東開闢尺寸立足之地時何其艱難,你一句話便要棄掉,死後可敢去見先王?”
虛張終究隻是虛張,不觸之時難免頗有些令人生懼,但隻有當真觸碰觸碰才能知強弱。觸碰之下若是趙國當真極強,非我大秦可敵,即便退守函穀也怨不得別人,但若是名不符實,我大秦一舉擊破的不但是趙國虛張之聲勢,更是韓魏楚齊各國對趙國的奢望。彼時趙國無有憑持。這天下依然是我大秦的天下。還請大王、太後明鑑。”
白起和羋戎的話頓時引起了一片嗡嗡嚶嚶的議論聲,大家一琢磨還真是這個理兒,之前以為趙國迅速滅掉燕國和擊敗胡陽,確實在眾人的心裏留下了陰影。但是當真仔細琢磨琢磨,這些事說不準當真就是歪打正著,未必就一定是趙國有多強。
再說趙勝向來以狡詐著稱,彎彎繞太多,而且他在趙國實行的變法怎麽看都是在求富,雖然具體舉措不同,但實質卻與滕文公當年相同,明顯有些想以富而強的意味。以秦國人的傳統思維來看並非紮紮實實的正途,如果當真是被趙勝布下的假象迷惑了,何不戳一戳他的“虎皮”,也好看看底下到底是什麽。
群臣的積極性漸漸被調動了起來。然而剛才已經萌生了退意的魏冉卻並不這麽看,斜著眼在白起、羋戎他們臉上掃了一圈,微嘆口氣道:
“諸位還請聽我一言。固然如大良造所言,趙國之勢未必當真比得上大秦,然而即便不知他能比楚國強多少。但其力冠於山東卻是事實,而且韓魏楚齊皆是如此認為。我大秦與趙國單獨交兵或許勝麵極大,但韓魏楚齊莫非會給大秦這個機會不成?
如今趙國提的是小合縱,也就是趙韓魏楚分兵奪我河東、上庸之地。我大秦就算再強,但力合心散之一軍易破。雙拳對四麵之八手卻難,要想在河東、上庸各地分兵相拒毫無勝算。又如何試探趙國虛實。又如何打破韓魏楚齊奢想?
我知道大王、太後和諸位都不甘白白丟掉河東、上庸進取之地,但形勢已然迫於此,諸君有何計可破小合縱?若是沒有,隻為一時意氣而折損十萬、數十萬精銳之師,卻依然難保河東、上庸,乃至於因此而使大秦疲弱,敢問諸位,可劃算麽?”
大臣們大多是“牆頭草”,提點具體建議辦點具體事務絕對沒問題,但真正能從戰略層麵提出見解看法的又能有幾個人?要是都有這個本事,都能輕輕鬆鬆的說出什麽連橫合縱、遠交近攻之類的道理,那還怎麽可能顯得出張儀、蘇秦、範雎這些人來?
魏冉這些話在大家看來也頗為有道理,於是乎議論的風向頓時又轉了,多半人舍了對白起和羋戎的支持,轉過來又支持上了魏冉。
大開朝堂議政,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之下往往拿不出什麽準主意,所以真正出主意的地方都是所謂寥寥幾人的政事堂。今天的事實在事關重大,羋太後、秦王不得不將所有夠格的人都找了過來,卻不曾想依然還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全沒有個準主意,這可就實在讓人無語了。
羋太後也算是看透了這些朝堂上的弊政,再經過白起、羋戎、魏冉他們針鋒相對的分析,心裏的氣總算多多少少消了一些。無奈的嘆口氣對魏冉道:
“老成持重是應當的,但不爭一下便退,今後還有何不可退?唉——魏冉,此事你必然想了一路了。可有周全的主意麽?”
要是真有周全主意,魏冉剛才還能清退麽?聽羋太後這麽一問,他的臉頓時灰了幾分,輕輕地搖了搖頭道:
“臣實在想不出什麽萬全的對策,隻能……太後,家國之事以社稷長存為本,霸業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當年襄公護王東遷始封為侯,披荊斬棘始有尺寸基業時是一樣過,穆公受製於晉國之時也是一樣過,孝公行商君之法,惠文王始霸於天下之前同樣是這樣過,為何如今興霸不過幾十年便非得抓住霸業不放呢?”
魏冉說道這裏瞥眼間看見羋太後又要動怒,連忙接道,
“興霸業也不是不行,不過還要看一個時勢是否在我,如今擺明了小合縱難破,大秦若是在函穀關之東死撐,必然要大折精兵良將,戰事一開,河東、上庸是十九難保的,而且若是大秦若是敗的太易,必然會使趙韓魏楚更加氣盛,今後如何臣實在不敢去想。
倒不如學一學趙國虛虛實實之法,就順了他們的意思退出河東、上庸,隻以函穀關為憑。到時候他們不知大秦底細如何,又沒了共利,想不內鬥都不行,大秦隻需繼續連橫之策將山東各國分化。坐等時機對趙國這個所謂山東至強雷霆一擊,他們想不俯首聽命都不行。此為穩妥之計,還請大王、太後詳察。”
羋太後倒是耐住性子把魏冉的話聽完了,然而心裏的火同樣越積越深,頓時忍不住怒道:
“你說的輕巧!莫非你忘了趙勝在濮陽時的所做所為?趙勝此人莫非隻是一計之人?莫非沒考慮到大秦當真被迫退地不成?那時他說的很清楚,弭兵,今後誰若是敢動兵,諸國就要合力相對。如今山東各國對我大秦早已生懼多年,你退回來還想再尋機出兵?你想的什麽好事!
若是能尋到那個機會,若是等各國不再懼怕大秦之時,誰知是幾十年之後的事?到那時是什麽情形。你我還還能不能看得見都不知道,你還有臉在這裏勸哀家。哀家隻問你一句,當年孝公和先王在河東開闢尺寸立足之地時何其艱難,你一句話便要棄掉,死後可敢去見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