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單單隻是保證安全和提供優惠條件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些做法的背後需要的是雄厚的財力支撐。趙勝多業並舉,相互促進,其中一個原因不就是為了朝廷手裏能有大量的金錢可以隨時調用麽。
有錢確實是好事,北七郡經過六年多的大規模開發,開墾了多少土地,建起了多少城邑集鎮村莊暫且不去說了,隻說人口一項就從原先的不足五十萬迅速增加到了一百餘萬,其中單單雲中一郡就已經超過了二十萬——這還是未將匈奴人、樓煩人算進去的數字。不但大大緩解了原先人多地少的邯鄲、薊城等郡的壓力,而且在大規模開拓土地的同時也鞏固了朝廷對東北和西北邊疆的控製。
除此以外,錢多的好處就是能夠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趙國朝廷勸農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提供大量財力和人力投入對新式工農器具的開發——當然,其中也少不了趙勝這個想當年在農村過了不少年的“作弊者”提供的方便——要想有優質農具用來提高生產力,必然要加大鐵質農具的比例和質量,因此趙勝早在還是相邦的時候便對武安郭家的支持便顯出了作用,經過這幾年的不斷改良。蘇鐵冶煉法已經廣泛使用。並且技術越來越純熟,不論是生產的工農器具還是兵器都能保證達到高碳鋼水平,而且生產量也得到了幾何數字的增長,在許多方麵完全取代了銅質用具,這樣一來,工農業各方麵的生產力,特別是在開發荒地上的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有了高質量的農具雖然可以提高生產力,但對進一步解放勞動力用處卻不是特別大,畢竟再好的農具也需要農民使用才行。為了能空出更多的勞動力去開發更多的土地和產業或者增加兵力,那就需要同時發展畜力——也就是耕牛。
趙國發展畜力的優勢完完全全在控製開發北三郡方麵體現了出來。大量的優質草場不但為趙國軍隊提供大量的戰馬和役馬,同時也為趙國人提供了更多的牛羊。羊可以用來提供更多的肉食以增強趙國人的體質,至於耕牛在開墾土地以及耕耘土地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拉車的役牛能頂替的人力還用多說麽?
六年了。雖然北征匈奴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趙國由此得到的實際利益卻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完……
農業的大發展使趙國的糧食產量在短短的六年時間裏翻了一番有餘,不但使公廩充裕,百姓富足,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的大發展。財富激增,更多的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更多的人擁有了果腹之外的餘錢的情況之下,不論是冶鐵、織造、陶瓷、皮革、魚鹽、漆木、武器還是其他這個時代能夠存在的工業行當都得到了幾近同比例的增長。
而且在趙勝的授意和言傳身教之下,許多具備條件的行業都出現了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雖然由於趙勝能力有限。不可能大能到促使趙國發展出足以媲美現代工藝流程的操作模式,但隻要原理出現了,便不愁同樣聰明的古代人由此在更多行業引申開發出可以媲美秦國複合武器生產方式的古代版流水線,從而實實在在的增加了生產量和質量。
另外官辦錢莊監控各業發展的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趙國朝廷對整個國家經濟命脈的控製,工農商各業發展得到比例上的協調,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人力、財力資源,同時也促進了教育業的發展,於是在多年不遺餘力的勸學之後,先秦版貢舉考試便在魏冉離開趙國沒多久之後開始了。
貢舉也就是科舉考試,其實也就是借個名而已。總之也就是擴大對民間人才進入朝堂的門路,以此進一步衝擊傳統的貴族統治模式罷了。如今趙國雖然還沒有能力建立普遍性、惠及所有人的教育體係,但這幾年通過學宮、官庠的創建,除貴族富戶子弟以外,得到教育的民間子弟也已經達到兩三萬人。其中在趙勝受禪登基之前就已經通過選拔進入官庠、並且本身原先就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就已經有三千人之多。這麽多的人除了學習禮樂文化,還被分出多種門類進行專業教育。目的就是為趙國各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如今第一批的這些人在軍事、治政、財政、工商科技等等方麵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完全可以投入到實際的家國建設中去了,可是趙國朝堂根本不可能需用這麽多人,那麽所謂的貢舉與其說是科舉,倒不如說是相當於現代的公考加各種專業認證考試。這種考試雖然在先秦完全是獨創,但學子們自從進入學庠的頭一天開始就已經知道自己將來必然要麵對這條路,那誰還會感覺到怪異?
“科考”的事自有司禮署與學司操辦,幾乎整個三月,趙勝都在望眼欲穿的盼著另一件事,那就是早在五年之前就由雲台署和武安郭家共同派往西域尋找先進冶鐵技術的那幾百個人總算有消息了,而且這個月便要回到邯鄲。
這可是五年啊,先秦的交通水平實在讓人無語,但更讓趙勝無語的還在後頭,據傳回來的消息說,遣使通西域者出發時共計六百五十三人,但經過五年流浪般的折騰,不但沒找到先進冶鐵法,而且倖存下來回到趙國的隻剩下了九十八人,也就是說其餘的百分之八十多都已經流散或者死在了西域,這種遠遠超過最殘酷戰爭的傷亡比實在讓人……
未能如願“取得真經”並且折損了大量人馬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至少通過這件事趙勝終於知道了自己當初對歷史知識的認知錯誤,那就是西域並不是擁有比中原更先進的冶鐵技術,之所以鐵器更先進完全得益於遠比中原優質的鐵礦石。在這樣的時代要想將西域的鐵礦石運到中原來顯然是個不可能的事,那麽此議也隻能打住了。
有錢確實是好事,北七郡經過六年多的大規模開發,開墾了多少土地,建起了多少城邑集鎮村莊暫且不去說了,隻說人口一項就從原先的不足五十萬迅速增加到了一百餘萬,其中單單雲中一郡就已經超過了二十萬——這還是未將匈奴人、樓煩人算進去的數字。不但大大緩解了原先人多地少的邯鄲、薊城等郡的壓力,而且在大規模開拓土地的同時也鞏固了朝廷對東北和西北邊疆的控製。
除此以外,錢多的好處就是能夠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趙國朝廷勸農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提供大量財力和人力投入對新式工農器具的開發——當然,其中也少不了趙勝這個想當年在農村過了不少年的“作弊者”提供的方便——要想有優質農具用來提高生產力,必然要加大鐵質農具的比例和質量,因此趙勝早在還是相邦的時候便對武安郭家的支持便顯出了作用,經過這幾年的不斷改良。蘇鐵冶煉法已經廣泛使用。並且技術越來越純熟,不論是生產的工農器具還是兵器都能保證達到高碳鋼水平,而且生產量也得到了幾何數字的增長,在許多方麵完全取代了銅質用具,這樣一來,工農業各方麵的生產力,特別是在開發荒地上的能力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有了高質量的農具雖然可以提高生產力,但對進一步解放勞動力用處卻不是特別大,畢竟再好的農具也需要農民使用才行。為了能空出更多的勞動力去開發更多的土地和產業或者增加兵力,那就需要同時發展畜力——也就是耕牛。
趙國發展畜力的優勢完完全全在控製開發北三郡方麵體現了出來。大量的優質草場不但為趙國軍隊提供大量的戰馬和役馬,同時也為趙國人提供了更多的牛羊。羊可以用來提供更多的肉食以增強趙國人的體質,至於耕牛在開墾土地以及耕耘土地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拉車的役牛能頂替的人力還用多說麽?
六年了。雖然北征匈奴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趙國由此得到的實際利益卻還遠遠沒有被發掘完……
農業的大發展使趙國的糧食產量在短短的六年時間裏翻了一番有餘,不但使公廩充裕,百姓富足,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的大發展。財富激增,更多的勞動力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更多的人擁有了果腹之外的餘錢的情況之下,不論是冶鐵、織造、陶瓷、皮革、魚鹽、漆木、武器還是其他這個時代能夠存在的工業行當都得到了幾近同比例的增長。
而且在趙勝的授意和言傳身教之下,許多具備條件的行業都出現了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雖然由於趙勝能力有限。不可能大能到促使趙國發展出足以媲美現代工藝流程的操作模式,但隻要原理出現了,便不愁同樣聰明的古代人由此在更多行業引申開發出可以媲美秦國複合武器生產方式的古代版流水線,從而實實在在的增加了生產量和質量。
另外官辦錢莊監控各業發展的方式也進一步增強了趙國朝廷對整個國家經濟命脈的控製,工農商各業發展得到比例上的協調,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人力、財力資源,同時也促進了教育業的發展,於是在多年不遺餘力的勸學之後,先秦版貢舉考試便在魏冉離開趙國沒多久之後開始了。
貢舉也就是科舉考試,其實也就是借個名而已。總之也就是擴大對民間人才進入朝堂的門路,以此進一步衝擊傳統的貴族統治模式罷了。如今趙國雖然還沒有能力建立普遍性、惠及所有人的教育體係,但這幾年通過學宮、官庠的創建,除貴族富戶子弟以外,得到教育的民間子弟也已經達到兩三萬人。其中在趙勝受禪登基之前就已經通過選拔進入官庠、並且本身原先就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就已經有三千人之多。這麽多的人除了學習禮樂文化,還被分出多種門類進行專業教育。目的就是為趙國各業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如今第一批的這些人在軍事、治政、財政、工商科技等等方麵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完全可以投入到實際的家國建設中去了,可是趙國朝堂根本不可能需用這麽多人,那麽所謂的貢舉與其說是科舉,倒不如說是相當於現代的公考加各種專業認證考試。這種考試雖然在先秦完全是獨創,但學子們自從進入學庠的頭一天開始就已經知道自己將來必然要麵對這條路,那誰還會感覺到怪異?
“科考”的事自有司禮署與學司操辦,幾乎整個三月,趙勝都在望眼欲穿的盼著另一件事,那就是早在五年之前就由雲台署和武安郭家共同派往西域尋找先進冶鐵技術的那幾百個人總算有消息了,而且這個月便要回到邯鄲。
這可是五年啊,先秦的交通水平實在讓人無語,但更讓趙勝無語的還在後頭,據傳回來的消息說,遣使通西域者出發時共計六百五十三人,但經過五年流浪般的折騰,不但沒找到先進冶鐵法,而且倖存下來回到趙國的隻剩下了九十八人,也就是說其餘的百分之八十多都已經流散或者死在了西域,這種遠遠超過最殘酷戰爭的傷亡比實在讓人……
未能如願“取得真經”並且折損了大量人馬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至少通過這件事趙勝終於知道了自己當初對歷史知識的認知錯誤,那就是西域並不是擁有比中原更先進的冶鐵技術,之所以鐵器更先進完全得益於遠比中原優質的鐵礦石。在這樣的時代要想將西域的鐵礦石運到中原來顯然是個不可能的事,那麽此議也隻能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