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養尊處優、不問俗事習慣了,想不明白也屬正常,誰讓他們不去研究研究朝廷為什麽不學秦國那樣重農抑商,偏偏要百業並舉呢。(未完待續。。)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六合天下第一政
推恩必然會帶來收權,收權也必然會帶來人事變動,趙王勝五年冬天到六年春天這一段時間內,趙國的政治結構正在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說起來自古變革從來沒有不伴隨著血腥的,至少也得有激烈的鬥爭,總少不了幾顆人頭落地,比如商鞅變法的時候每天都要砍好幾百顆腦袋,後來實在不夠湊數的了,幹脆連商鞅自己的腦袋也算了進去;與此相同的自然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沒什麽必要細述。再比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雖然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但新舊黨之爭依然讓數不清的人命喪嶺南煙瘴之地,最後還活生生的覆滅了一個王朝。
古古今今的教訓很多,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律,趙勝也沒指望自己假借繼承趙武靈王遺誌的變革能從這條“定律繩索”上脫出身來,隻不過他很幸運,掉腦袋以血相洗的事已經在全麵推開變革之前進行過了,雖然同樣掉了無數腦袋,但先掉總比後掉好,至少如今圍繞在趙勝身邊實掌庶務大權的人都已經是鐵桿的變法派了。
既然大家都已經是一派,心往一處想了,那麽人事變動似乎有些不合常情,至少是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趙勝並不這樣認為,他看得見庶務長官們之外的三公六卿那些老資格、守舊派對朝廷的影響力,雖然他們在強權君王的壓製之下無法插手庶務。但萬一哪天當真憋急了吼上那麽一嗓子或者抬抬手、動動腳。造成的影響卻是不會太小的。
這方麵的事必須要改,必須徹底消除他們的影響。可是在先秦這個依然開化不足的時代,雖然孔老夫子早已經替世人說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世俗調侃,已經表明此時的華夏早已不再像西方人那樣惟鬼神論,但同時也說明華夏人依然還是對鬼神頗為敬畏的。
那麽與此相應的,以宗室為主要力量的三公六卿這些超脫庶務的大人在很大程度上所代表的恰恰就是說不清道不明、不想信卻又不敢不信,到最後隻得妥協成“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鬼神思想,而正是因為這種說不清道不明,這些超越庶務的行政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王權的,而且在民間也具有很大的市場。要想輕而易舉的將他們拿下根本連想都別想。
這麽多年了,趙勝早已學會在妥協中前進,這一次同樣是如此,既然來硬的不符合成本概算。那麽不妨來軟的,反正兩千年積累起來的歷史經驗不用也是白瞎,用在這上頭又有何妨?
謀定而後動是趙勝一向的行事原則,既然想清楚了,那麽接下來的就是具體去做。
首先,既然不能硬摔,那麽不妨先捧一捧為好,所以在宗室親貴們五味雜陳的接收了推恩令之後,趙勝先是大肆褒獎了他們一番,接著借題發揮明詔強調宗族宗法的重要性。並將學宮祭酒荀況正式提升為上卿,任命他為禮教署大司成,督導憑藉錢莊資源已經在趙國境內逐漸推開的平民教育,並強調不論是何種程度的教育還是何種門類的教育,都必須將宗學禮法以及孔子家國天下思想、墨子“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的兼愛思想作為必學必過的科目。
發展教育與宗室貴族以及他們所掌握的三公六卿之位似乎沒什麽關係,但隻要仔細琢磨琢磨就能發現這根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三公六卿也好,宗室貴族也好,他們之所以能掌握超越庶務的權力,根源就在於他們是統治趙國的這個家族中的一份子。隻有自覺維護這個家族維護這個國家才能保證他們長久的權力和利益,雖然人上一百各有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有這個覺悟,但這一思想卻是公開的主流,每一個人自小都會被父母和師傅們有意無意地往這方麵引導。以致形成潛意識裏的思想。
宗室貴族們是這樣,普通的家族同樣是這樣。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交集形成一張關係複雜、無法拆分,別人既是我、我既是別人的大網,這才是一個國家得以擰成一股繩的根本原因所在。
趙勝宗學禮法、家國天下思想教育的原因正在於此,他要想讓所有趙國人團結起來,必須通過灌輸這種思想才能做到。事實上趙勝這樣做也並非違心而為,如果前世時他隻是生活在八九十年代那個思想大碰撞,整個社會都處於迷茫期的時代,那麽他或許會覺著什麽“禮”、什麽“宗”完全是扯淡,完全是束縛個性的有毒物質,但他很幸運的在那個世界裏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紀,並且親眼見證了恐怖天災之下的中外對比以及其餘種種,這就讓他不免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思考,再也沒有了對某種思想的盲從,對某種社會架構的嚮往,同時也讓他真正看明白了秦國商鞅變法為什麽能使國家強盛,卻不能讓國家長存的原因所在。
出於本心方能成事,反之就算騙得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於是這場本來另有目的卻事實上符合趙國人想法的治學大政普一推開便得到了交口稱讚、群情景從,宗室貴族們更是合不攏嘴了。
大家都高興了,但緊接著趙勝又推出了其次——敬天而不畏天。什麽叫敬天而不畏天呢?明詔洋洋灑灑舉了許多例子,什麽大水傾世,禹王相治;十九年得退水而存兆民等等等等。整篇明詔就像講故事一樣,但歸根結底其實就一句話,隻要尊崇道德,老天爺就滅不了我們。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六合天下第一政
推恩必然會帶來收權,收權也必然會帶來人事變動,趙王勝五年冬天到六年春天這一段時間內,趙國的政治結構正在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發生著悄悄的變化。
說起來自古變革從來沒有不伴隨著血腥的,至少也得有激烈的鬥爭,總少不了幾顆人頭落地,比如商鞅變法的時候每天都要砍好幾百顆腦袋,後來實在不夠湊數的了,幹脆連商鞅自己的腦袋也算了進去;與此相同的自然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沒什麽必要細述。再比如宋朝的王安石變法,雖然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但新舊黨之爭依然讓數不清的人命喪嶺南煙瘴之地,最後還活生生的覆滅了一個王朝。
古古今今的教訓很多,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律,趙勝也沒指望自己假借繼承趙武靈王遺誌的變革能從這條“定律繩索”上脫出身來,隻不過他很幸運,掉腦袋以血相洗的事已經在全麵推開變革之前進行過了,雖然同樣掉了無數腦袋,但先掉總比後掉好,至少如今圍繞在趙勝身邊實掌庶務大權的人都已經是鐵桿的變法派了。
既然大家都已經是一派,心往一處想了,那麽人事變動似乎有些不合常情,至少是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趙勝並不這樣認為,他看得見庶務長官們之外的三公六卿那些老資格、守舊派對朝廷的影響力,雖然他們在強權君王的壓製之下無法插手庶務。但萬一哪天當真憋急了吼上那麽一嗓子或者抬抬手、動動腳。造成的影響卻是不會太小的。
這方麵的事必須要改,必須徹底消除他們的影響。可是在先秦這個依然開化不足的時代,雖然孔老夫子早已經替世人說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世俗調侃,已經表明此時的華夏早已不再像西方人那樣惟鬼神論,但同時也說明華夏人依然還是對鬼神頗為敬畏的。
那麽與此相應的,以宗室為主要力量的三公六卿這些超脫庶務的大人在很大程度上所代表的恰恰就是說不清道不明、不想信卻又不敢不信,到最後隻得妥協成“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鬼神思想,而正是因為這種說不清道不明,這些超越庶務的行政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王權的,而且在民間也具有很大的市場。要想輕而易舉的將他們拿下根本連想都別想。
這麽多年了,趙勝早已學會在妥協中前進,這一次同樣是如此,既然來硬的不符合成本概算。那麽不妨來軟的,反正兩千年積累起來的歷史經驗不用也是白瞎,用在這上頭又有何妨?
謀定而後動是趙勝一向的行事原則,既然想清楚了,那麽接下來的就是具體去做。
首先,既然不能硬摔,那麽不妨先捧一捧為好,所以在宗室親貴們五味雜陳的接收了推恩令之後,趙勝先是大肆褒獎了他們一番,接著借題發揮明詔強調宗族宗法的重要性。並將學宮祭酒荀況正式提升為上卿,任命他為禮教署大司成,督導憑藉錢莊資源已經在趙國境內逐漸推開的平民教育,並強調不論是何種程度的教育還是何種門類的教育,都必須將宗學禮法以及孔子家國天下思想、墨子“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的兼愛思想作為必學必過的科目。
發展教育與宗室貴族以及他們所掌握的三公六卿之位似乎沒什麽關係,但隻要仔細琢磨琢磨就能發現這根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三公六卿也好,宗室貴族也好,他們之所以能掌握超越庶務的權力,根源就在於他們是統治趙國的這個家族中的一份子。隻有自覺維護這個家族維護這個國家才能保證他們長久的權力和利益,雖然人上一百各有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有這個覺悟,但這一思想卻是公開的主流,每一個人自小都會被父母和師傅們有意無意地往這方麵引導。以致形成潛意識裏的思想。
宗室貴族們是這樣,普通的家族同樣是這樣。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交集形成一張關係複雜、無法拆分,別人既是我、我既是別人的大網,這才是一個國家得以擰成一股繩的根本原因所在。
趙勝宗學禮法、家國天下思想教育的原因正在於此,他要想讓所有趙國人團結起來,必須通過灌輸這種思想才能做到。事實上趙勝這樣做也並非違心而為,如果前世時他隻是生活在八九十年代那個思想大碰撞,整個社會都處於迷茫期的時代,那麽他或許會覺著什麽“禮”、什麽“宗”完全是扯淡,完全是束縛個性的有毒物質,但他很幸運的在那個世界裏生活到了二十一世紀,並且親眼見證了恐怖天災之下的中外對比以及其餘種種,這就讓他不免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思考,再也沒有了對某種思想的盲從,對某種社會架構的嚮往,同時也讓他真正看明白了秦國商鞅變法為什麽能使國家強盛,卻不能讓國家長存的原因所在。
出於本心方能成事,反之就算騙得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於是這場本來另有目的卻事實上符合趙國人想法的治學大政普一推開便得到了交口稱讚、群情景從,宗室貴族們更是合不攏嘴了。
大家都高興了,但緊接著趙勝又推出了其次——敬天而不畏天。什麽叫敬天而不畏天呢?明詔洋洋灑灑舉了許多例子,什麽大水傾世,禹王相治;十九年得退水而存兆民等等等等。整篇明詔就像講故事一樣,但歸根結底其實就一句話,隻要尊崇道德,老天爺就滅不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