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之憂啊,看樣子將太子帶走和留下這份帛書絕不隻是單單針對濮陽之行這件事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零八章 祖孫
“父王,外祖父凶不凶呀?”
“外祖父……不凶。外祖父天天做夢都想見丹兒和丹兒的母後,來信還說早就給你準備下了好吃的大梁蜜脯,這次要帶去濮陽親手交給丹兒。丹兒你說外祖父好不好?”
“外祖父好!”
“那你還不肯好好讀書?等識的字多了,不就可以自己讀外祖父的信了麽。”
“大王,丹兒讀書還是很用心的……丹兒記住父王的話了麽?”
“哦,兒臣記住了。”
“嗬嗬嗬嗬,丹兒看看路邊上種的是什麽?”
“嗯,嗯……不知道。”
“這是黍禾,到了秋天結的種子就是糧食。”
“甜糕便是用黍米做的。”
“哦。”
……
微微顛簸的寬大絡車之上,季瑤安靜地坐在一旁,笑盈盈的注視著身邊摟著趙丹肩膀正在循循善誘的趙勝,間或幫著搭上兩句話。趙丹忽閃著大眼睛看看母後,又看看父王,接著乖乖地應上一聲,瞳目之中已經盛滿了期待,或許依然沒有徹底弄明白蜜脯和讀書的關係,也沒弄懂草芽似的黍禾是怎麽變成好吃的甜糕的,但至少……至少比先前天天在王宮裏瞎跑時懂得多了那麽一些。
趙勝抿著嘴瞅了瞅同樣笑望自己的季瑤,片刻以後轉頭望向了前邊的路途。在這個人煙稀少的時代。君王遠行雖然黃土鋪道不大可能。但淨水潑路還是要做些的,總不能讓一國之君吃一路的塵土。
大路之上前前後後都是望不到頭的扈從軍隊和君王儀仗,旌旗雖是獵獵,卻也做不到遮天蔽日,向前遙遙望去,同樣望不到頭的大道邊上間或看到一兩棵參天大樹,樹頂似乎直接摸到了悠悠的白雲,而在路邊上便是齊整阡陌裏綠油油的黍苗。春日裏萬物皆是蔥蘢,散發著勃勃的生機,便如趙丹這般小小的年紀一樣。
趙勝最喜歡乘著馬車行進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時那種感覺。天高雲淡。風輕爽朗,讓人拋卻了種種心思,全身心的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不過作為人來說,心中總是斷不了思緒的。所以在剛才趙丹天真的問出“外祖父凶不凶”時,趙勝心裏還是不免有些促動。
外祖父凶不凶?外祖父自然不凶,往往比祖父母、父母還要和顏悅色。這本是常情,然而同時也要看“外祖父”是什麽身份,又是在對著誰說話。趙丹的外祖父自然不會對趙丹凶,但他終究是一國之君,閑暇時或許想得起兒女子孫,但這樣的閑暇又能有多少?
趙勝清楚魏王對自己的咒怨,平常的事且不去說了,這次魏楚邊境摩擦。楚國大有動武趨勢的情況之下,魏王遣使向趙勝遞送國書,希望趙國能與魏國合盟攻楚時,趙勝非但沒有答應,反而回書讓魏王冷靜一事就足以讓魏王將趙勝從頭到尾罵一個體無完膚了。
魏王賭得是一口氣,魏國相對楚國是小國,楚國這次挑事明顯是在多年太平之後的一種試探。魏王雖然已經不再奢望像魏文、魏武那樣雄霸天下了,但他需要社稷長存,既然要社稷長存,就不能讓強鄰漸起欺淩之心。所以他需要予以還擊,需要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力量狠狠地扇楚國一耳光。然而,然而……這時候被他視為靠山的自家女婿居然給他來了這麽一出,讓他情何以堪。
先秦之世就是如此,公事之中夾雜著私情。私情卻又沒有那麽單純,讓人實在無奈。魏王並不清楚趙勝為什麽要在這時候將早已不被各國重視的周天子抬出來號召弭兵之會。但他知道自己必須去,原因很簡單,此次弭兵之會必然與魏楚紛爭有關,就算不是完全為了魏楚紛爭,魏楚紛爭也必然是其由頭,作為當事人,同時又明白髮起人趙勝站在魏國一邊的可能性遠遠大過站在楚國那邊,魏王為什麽不去?
魏王肯定是要去的;衛君是地主就更不用說了;齊王基本上是趙勝的跟屁蟲,韓王又是一心依附魏趙以防受到秦楚進攻,也肯定是要去的;鄒魯倪三個小國國君基本上沒什麽存在感,隻要大國不去滅他們,自然是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更何況趙勝借天子名義給予了他們與諸大國同等的地位,這是給臉,他們哪能不接著,自然也是要去的,連二話都沒有。
至於秦楚兩國,情況可能複雜了一些,但在其餘各國君主都答應前往,並且天子的“命令”說的很清楚,國君不到可以遣派重臣代行,那這種情況可就得好好的琢磨琢磨了。
琢磨什麽呢?按照歷次盟會的情況來看,發起者必然有其目的所在,比如逢澤之會是魏惠王為宣示魏國霸主地位,徐州之會則是齊威王、魏惠王他們相互承認王號,那麽此次濮陽之會趙勝也必然有其目的,而不會是簡簡單單的想讓大家團聚團聚,重新抬高一下周天子的地位。
此次盟會的名頭是弭兵,也就是消弭戰爭,給天下太平。這個名號很好聽,但是給人的感覺卻總有些怪怪的。為什麽呢?戰國之世本來就是諸強國相互征伐,以期稱霸甚至併吞天下的時代,主流就是戰爭,能得幾年太平完全是大家都疲乏了之後的特殊情況,如果誰認為能就此永遠太平下去,那腦子裏必然缺了一根弦。
第二百零八章 祖孫
“父王,外祖父凶不凶呀?”
“外祖父……不凶。外祖父天天做夢都想見丹兒和丹兒的母後,來信還說早就給你準備下了好吃的大梁蜜脯,這次要帶去濮陽親手交給丹兒。丹兒你說外祖父好不好?”
“外祖父好!”
“那你還不肯好好讀書?等識的字多了,不就可以自己讀外祖父的信了麽。”
“大王,丹兒讀書還是很用心的……丹兒記住父王的話了麽?”
“哦,兒臣記住了。”
“嗬嗬嗬嗬,丹兒看看路邊上種的是什麽?”
“嗯,嗯……不知道。”
“這是黍禾,到了秋天結的種子就是糧食。”
“甜糕便是用黍米做的。”
“哦。”
……
微微顛簸的寬大絡車之上,季瑤安靜地坐在一旁,笑盈盈的注視著身邊摟著趙丹肩膀正在循循善誘的趙勝,間或幫著搭上兩句話。趙丹忽閃著大眼睛看看母後,又看看父王,接著乖乖地應上一聲,瞳目之中已經盛滿了期待,或許依然沒有徹底弄明白蜜脯和讀書的關係,也沒弄懂草芽似的黍禾是怎麽變成好吃的甜糕的,但至少……至少比先前天天在王宮裏瞎跑時懂得多了那麽一些。
趙勝抿著嘴瞅了瞅同樣笑望自己的季瑤,片刻以後轉頭望向了前邊的路途。在這個人煙稀少的時代。君王遠行雖然黃土鋪道不大可能。但淨水潑路還是要做些的,總不能讓一國之君吃一路的塵土。
大路之上前前後後都是望不到頭的扈從軍隊和君王儀仗,旌旗雖是獵獵,卻也做不到遮天蔽日,向前遙遙望去,同樣望不到頭的大道邊上間或看到一兩棵參天大樹,樹頂似乎直接摸到了悠悠的白雲,而在路邊上便是齊整阡陌裏綠油油的黍苗。春日裏萬物皆是蔥蘢,散發著勃勃的生機,便如趙丹這般小小的年紀一樣。
趙勝最喜歡乘著馬車行進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時那種感覺。天高雲淡。風輕爽朗,讓人拋卻了種種心思,全身心的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不過作為人來說,心中總是斷不了思緒的。所以在剛才趙丹天真的問出“外祖父凶不凶”時,趙勝心裏還是不免有些促動。
外祖父凶不凶?外祖父自然不凶,往往比祖父母、父母還要和顏悅色。這本是常情,然而同時也要看“外祖父”是什麽身份,又是在對著誰說話。趙丹的外祖父自然不會對趙丹凶,但他終究是一國之君,閑暇時或許想得起兒女子孫,但這樣的閑暇又能有多少?
趙勝清楚魏王對自己的咒怨,平常的事且不去說了,這次魏楚邊境摩擦。楚國大有動武趨勢的情況之下,魏王遣使向趙勝遞送國書,希望趙國能與魏國合盟攻楚時,趙勝非但沒有答應,反而回書讓魏王冷靜一事就足以讓魏王將趙勝從頭到尾罵一個體無完膚了。
魏王賭得是一口氣,魏國相對楚國是小國,楚國這次挑事明顯是在多年太平之後的一種試探。魏王雖然已經不再奢望像魏文、魏武那樣雄霸天下了,但他需要社稷長存,既然要社稷長存,就不能讓強鄰漸起欺淩之心。所以他需要予以還擊,需要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力量狠狠地扇楚國一耳光。然而,然而……這時候被他視為靠山的自家女婿居然給他來了這麽一出,讓他情何以堪。
先秦之世就是如此,公事之中夾雜著私情。私情卻又沒有那麽單純,讓人實在無奈。魏王並不清楚趙勝為什麽要在這時候將早已不被各國重視的周天子抬出來號召弭兵之會。但他知道自己必須去,原因很簡單,此次弭兵之會必然與魏楚紛爭有關,就算不是完全為了魏楚紛爭,魏楚紛爭也必然是其由頭,作為當事人,同時又明白髮起人趙勝站在魏國一邊的可能性遠遠大過站在楚國那邊,魏王為什麽不去?
魏王肯定是要去的;衛君是地主就更不用說了;齊王基本上是趙勝的跟屁蟲,韓王又是一心依附魏趙以防受到秦楚進攻,也肯定是要去的;鄒魯倪三個小國國君基本上沒什麽存在感,隻要大國不去滅他們,自然是讓幹什麽就幹什麽,更何況趙勝借天子名義給予了他們與諸大國同等的地位,這是給臉,他們哪能不接著,自然也是要去的,連二話都沒有。
至於秦楚兩國,情況可能複雜了一些,但在其餘各國君主都答應前往,並且天子的“命令”說的很清楚,國君不到可以遣派重臣代行,那這種情況可就得好好的琢磨琢磨了。
琢磨什麽呢?按照歷次盟會的情況來看,發起者必然有其目的所在,比如逢澤之會是魏惠王為宣示魏國霸主地位,徐州之會則是齊威王、魏惠王他們相互承認王號,那麽此次濮陽之會趙勝也必然有其目的,而不會是簡簡單單的想讓大家團聚團聚,重新抬高一下周天子的地位。
此次盟會的名頭是弭兵,也就是消弭戰爭,給天下太平。這個名號很好聽,但是給人的感覺卻總有些怪怪的。為什麽呢?戰國之世本來就是諸強國相互征伐,以期稱霸甚至併吞天下的時代,主流就是戰爭,能得幾年太平完全是大家都疲乏了之後的特殊情況,如果誰認為能就此永遠太平下去,那腦子裏必然缺了一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