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何高坐在華貴的絡車曲柄傘蓋之下,沿路沐著和煦的春風,心裏忽然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愉悅,他自小幾乎沒有離開過趙國王宮,除了每逢年節時需要前往七廟祭拜以外,唯一給他留下過印象的離宮之行隻有那次沙丘宮變。但正因為沙丘宮變,他內心之中已經對離開王宮產生了不可名狀的恐懼之情。然而這一次離開了王宮,離開了邯鄲,當看到遠遠近近的大隊隨從人馬或威武、或唯諾地跟隨在自己身旁之時,他卻忽然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奇妙感覺。
君者國之主也,令而行禁而止,一言而萬眾呼諾,無不應從,大概這才是為君者最為愜意的事吧。此時趙何才多少品出了些身為君王的味道……
第五卷 經略東道 148章仁君
更新時間:2012-9-2 15:53:29 本章字數:6707
第一百四十八章仁君
河間,又名瀛洲,地處現代的京津石三角中心,距離三個角上的大都市約莫都在三百五十多裏的距離,春秋初既是此名,得名原因在於其地地處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九條河流之間,水網發達,稱其為小江南也不為過。因其地北拒燕國薊都;東邊隔饒安、平舒直麵大海;南扼大河,直麵濟西之地;西邊則是趙國重鎮武恆和安平,一郡據齊趙燕三強諸侯,就像後來三國時代的荊州一樣,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戰國早期,河間郡本是燕地,但西邊部分地區則屬於趙國所有,齊宣王遣派匡章滅燕之後,雖然沒過多久便從燕國退了兵,卻依然占據河間不還,這二三十年來已將河間打造成了北控燕國、西控趙國的戰略據點,要不是齊王田地繼位以後,燕王忍辱負重謹慎事齊,通過派遣蘇秦前往臨淄騙取齊王信任等等手段使齊國注意力放在了宋國身上,單單一個河間就能扼死燕國的發展,所以即便燕王沒有其他想法,僅僅是為了做好伐齊失敗,退守本土的最壞打算,也得徹底破壞了河間才能高枕無憂,由此可見,所謂天下大勢往往因一人之念而興衰誠其然也。
邯鄲地處冀南,再往南就到了大部歸魏國所有的豫州,東北距河間郡就算直線距離也在七百裏左右,在先秦時代可以算一個遙遠的距離了,不過從邯鄲去河間倒也方便,出邯鄲向東陸行百餘裏,從邯鄲東大門肥邑乘船入漳水,一路向東北方向經巨鹿、沙丘,在扶柳之東匯入洹水,再向前行百十餘裏即到河間郡轄地。
水路的好處就在於省卻了車馬勞頓,依河流方向走更是順風順水,比陸行還要快許多。先秦時代北方地區的氣候遠比現代濕熱,雨水也充沛許多,大多數河流都比現代水勢要大,所以河運技術還是頗為發達的,比如所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勢雄冠諸國,其實也不單單是訓練了騎兵,另外舟楫水軍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趙王何得了趙武靈王的利,趙國舟楫水軍雖然比不上南方的楚國,但在北方還是可以稱雄的,浩大的內河船隊張帆順水平如履地,不論從節省還是保衛方麵來說都省力了許多。
這次畢竟是君王親幸河間,而趙王何又不是趙武靈王那種以天下為家,殺到哪裏便雄壯威武、威壓四方到哪裏,同時還可以貫甲臥地而眠的強勢君王,所以為照應他的情況,各方麵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各處停泊留宿地點以及沿河軍卒保衛都做到了最高級別的安頓。船行數日,在扶柳之東匯入了洹水,兩河之力水勢更大,行船速度也更快了許多,第二日便過饒邑進入了河間郡轄地。
這個時代的海運還處於發端階段,但河運技術卻已經極為發達了,最早在春秋時期樓船便已經出現在了南方的吳越兩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早已在各國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為了各國舟楫水軍的主要戰艦以及民間航運的主力。趙國大興舟楫,樓船再一次得到了發展,雖然還達不到東漢時代船高十餘丈,東吳時代載兵三千餘的程度,但此時趙何所乘的船艦卻也是長達數百尺,高達三層,其上可乘三百人的大型樓船。
這麽多人同乘一條船,其中又有一國之君,人員安排自然極有講究,既要做好對趙何的保衛工作,也要做好服務工作,所以這條禦船之上除了趙何和他的隨行妃嬪、侍女、寺人及王宮扈從以外,相邦趙勝和一些主要的隨行卿士也在其上,至於其餘的護從軍馬、官員人等、各色僕役自然沒資格與君王同船共渡,所以安排在了前前後後十數條大樓船之上,而白萱更是需要避開君王大伯子的嫌,隻能與趙勝分船而行,與平原君府跟隨而行的數十名使女僕役侍從乘坐居於禦船之後的一條樓船上。
趙何這還是第一次遠距離離開邯鄲王宮,離開之前他一方麵掛心於正伯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煉出的仙丹,另一方麵又懷著莫明的恐懼,一直有些不敢對人明言的惴惴不安,但如今坐了幾天的船,看了幾天的風景,心情卻比原先愉悅了許多,大是慶幸沒有徹底拒絕趙勝的請求。
其實趙何想的很簡單,不管自己到了河間能起多大的作用,至少出來散散心也遠比整天趴在宮裏焦心的等待要舒服許多,而且還可以借舟楫勞頓為名不用再費心費力地去編造那些假的幸禦記錄,正所謂何樂而不為呢。
心情一好自然笑容多了許多,這幾天趙何最愛做的便是站在船頭甲板之上,沐著微涼的河風憑欄遠望。前方的河麵以及高大的樓船、左右遠遠近近的農田、房舍、道路、山丘、樹林盡收眼底,當越來越覺得這一切都是屬於自己之時,他越發感覺到身為君王的意義。然而趙何這樣的好心情並沒有延續多久,當船隊漸漸駛入河間轄地之時,他的眉毛便逐漸的蹙緊了。
君者國之主也,令而行禁而止,一言而萬眾呼諾,無不應從,大概這才是為君者最為愜意的事吧。此時趙何才多少品出了些身為君王的味道……
第五卷 經略東道 148章仁君
更新時間:2012-9-2 15:53:29 本章字數:6707
第一百四十八章仁君
河間,又名瀛洲,地處現代的京津石三角中心,距離三個角上的大都市約莫都在三百五十多裏的距離,春秋初既是此名,得名原因在於其地地處徒駭河、大史河、馬頰河、覆釜河、胡蘇河、簡河、絜河、鉤盤河、鬲津河九條河流之間,水網發達,稱其為小江南也不為過。因其地北拒燕國薊都;東邊隔饒安、平舒直麵大海;南扼大河,直麵濟西之地;西邊則是趙國重鎮武恆和安平,一郡據齊趙燕三強諸侯,就像後來三國時代的荊州一樣,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戰國早期,河間郡本是燕地,但西邊部分地區則屬於趙國所有,齊宣王遣派匡章滅燕之後,雖然沒過多久便從燕國退了兵,卻依然占據河間不還,這二三十年來已將河間打造成了北控燕國、西控趙國的戰略據點,要不是齊王田地繼位以後,燕王忍辱負重謹慎事齊,通過派遣蘇秦前往臨淄騙取齊王信任等等手段使齊國注意力放在了宋國身上,單單一個河間就能扼死燕國的發展,所以即便燕王沒有其他想法,僅僅是為了做好伐齊失敗,退守本土的最壞打算,也得徹底破壞了河間才能高枕無憂,由此可見,所謂天下大勢往往因一人之念而興衰誠其然也。
邯鄲地處冀南,再往南就到了大部歸魏國所有的豫州,東北距河間郡就算直線距離也在七百裏左右,在先秦時代可以算一個遙遠的距離了,不過從邯鄲去河間倒也方便,出邯鄲向東陸行百餘裏,從邯鄲東大門肥邑乘船入漳水,一路向東北方向經巨鹿、沙丘,在扶柳之東匯入洹水,再向前行百十餘裏即到河間郡轄地。
水路的好處就在於省卻了車馬勞頓,依河流方向走更是順風順水,比陸行還要快許多。先秦時代北方地區的氣候遠比現代濕熱,雨水也充沛許多,大多數河流都比現代水勢要大,所以河運技術還是頗為發達的,比如所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勢雄冠諸國,其實也不單單是訓練了騎兵,另外舟楫水軍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趙王何得了趙武靈王的利,趙國舟楫水軍雖然比不上南方的楚國,但在北方還是可以稱雄的,浩大的內河船隊張帆順水平如履地,不論從節省還是保衛方麵來說都省力了許多。
這次畢竟是君王親幸河間,而趙王何又不是趙武靈王那種以天下為家,殺到哪裏便雄壯威武、威壓四方到哪裏,同時還可以貫甲臥地而眠的強勢君王,所以為照應他的情況,各方麵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各處停泊留宿地點以及沿河軍卒保衛都做到了最高級別的安頓。船行數日,在扶柳之東匯入了洹水,兩河之力水勢更大,行船速度也更快了許多,第二日便過饒邑進入了河間郡轄地。
這個時代的海運還處於發端階段,但河運技術卻已經極為發達了,最早在春秋時期樓船便已經出現在了南方的吳越兩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早已在各國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為了各國舟楫水軍的主要戰艦以及民間航運的主力。趙國大興舟楫,樓船再一次得到了發展,雖然還達不到東漢時代船高十餘丈,東吳時代載兵三千餘的程度,但此時趙何所乘的船艦卻也是長達數百尺,高達三層,其上可乘三百人的大型樓船。
這麽多人同乘一條船,其中又有一國之君,人員安排自然極有講究,既要做好對趙何的保衛工作,也要做好服務工作,所以這條禦船之上除了趙何和他的隨行妃嬪、侍女、寺人及王宮扈從以外,相邦趙勝和一些主要的隨行卿士也在其上,至於其餘的護從軍馬、官員人等、各色僕役自然沒資格與君王同船共渡,所以安排在了前前後後十數條大樓船之上,而白萱更是需要避開君王大伯子的嫌,隻能與趙勝分船而行,與平原君府跟隨而行的數十名使女僕役侍從乘坐居於禦船之後的一條樓船上。
趙何這還是第一次遠距離離開邯鄲王宮,離開之前他一方麵掛心於正伯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煉出的仙丹,另一方麵又懷著莫明的恐懼,一直有些不敢對人明言的惴惴不安,但如今坐了幾天的船,看了幾天的風景,心情卻比原先愉悅了許多,大是慶幸沒有徹底拒絕趙勝的請求。
其實趙何想的很簡單,不管自己到了河間能起多大的作用,至少出來散散心也遠比整天趴在宮裏焦心的等待要舒服許多,而且還可以借舟楫勞頓為名不用再費心費力地去編造那些假的幸禦記錄,正所謂何樂而不為呢。
心情一好自然笑容多了許多,這幾天趙何最愛做的便是站在船頭甲板之上,沐著微涼的河風憑欄遠望。前方的河麵以及高大的樓船、左右遠遠近近的農田、房舍、道路、山丘、樹林盡收眼底,當越來越覺得這一切都是屬於自己之時,他越發感覺到身為君王的意義。然而趙何這樣的好心情並沒有延續多久,當船隊漸漸駛入河間轄地之時,他的眉毛便逐漸的蹙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