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審結後上報給張居正,張暗示殺之了事。龍宗武便將吳仕期下獄,故意不給飯吃。吳仕期餓極,將衣服裏的棉絮吃盡,仍未死,龍宗武則命人以沙囊堵其口斃之。後王律也被虐待至死。
消息傳出,天下大嘩,官民皆有怨憤不平者。
處在事件旋渦中心的張居正,並未嚐到勝利的喜悅。
這是一次信心與聲望上的重創。
他守父喪而不離開相位,從大局考慮,情有可原。但這樣做是逆倫理習俗而動的非常之舉,本應以溫和、低調的手法處理,但在開始時,他過分相信皇帝的威力可以壓倒輿情,“做戲”做得太過簡單。當反對的浪潮爆發後,又過於驚慌失措,處理失之操切,以至步步被動,完全喪失了輿論的主動權。到最後,隻能靠高壓手段撲滅輿論,從而付出了最大的道義代價。
在鎮壓過程中,其斬盡殺絕的做法,也引起公眾的心理反彈,為政敵指責其“擅權”提供了最好的口實。
在整個“奪情事件”中,張居正保留相位的好處,遠抵不上失去人心的損失,並且此事對他以後的執政作風也產生了負麵影響。張居正的門客宋堯愈在事前的建議與分析,可說是非常有遠見的,可惜未被採納。
“側想素心人,浩歌渺空穀。”(張居正詩《瀟湘道中》)
今日位高權重的張閣老,不知還能否記起年輕時的抱負?想廓清天下,自己先清否?想為不世之才,為何偏留下了百年之憾?
因為青史無情!
任何一個英明的人物,都不能以功績作為資本來做惡事,人們在判斷一個人好壞時,用的並不是加減法,而是有一分惡,就是一分惡。這一分惡隻要做了,就將永久留在歷史恥辱柱上,不是你其他方麵的光輝可以抵消得了的。
張居正,從此有了不能瞑目之恥!
十四、有多少雄心大業浪淘盡
【他終究不能為聖賢】
風波過後,又是百鳥壓音。討厭的人通通給逐出了視野,似乎什麽都沒有發生過。
張居正的位置,穩如磐石,來自後宮的信任與小皇帝的眷顧,一點兒沒有衰減。但是,在他的內心世界,卻有一個東西崩塌了。
在奪情風波之前,他很自負,認為自己在官場的平步青雲,乃是才華超群所致。當了首輔之後,令出如山,無有阻礙,就更是為權力幻覺障住了眼。以為自己掌握的是唯一真理,以為自己是上天唯一鍾情的人物,以為位居己下的其他人都是碌碌無為之輩。
所謂“不世之才”,就是指幾百年出一個、甚至一千年才出一個的人物。
環顧大明浩瀚疆土,傲視天下萬千蒼生,誰行?誰配?
但是他忘記了,凡上天賦予一生靈以頭腦,就有他的好惡,就有他的尊嚴。
屈居在你之下,或者因時運不佳,或是機遇尚未到。沒有誰能把一個人真正看做是一尊神。
在奪情風波中,張居正的“楷模”形象被滔滔議論瓦解了。他第一次驚訝地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可他的權威,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人們都不吝自己的笑容。
他們隨時可以把最惡毒的評價加在你的身上。
你隻是一個平凡的人,平凡到連起碼的道德都不完美。
文淵閣往日的寧靜飄然遠去,張居正驟然感到自己是走在荊棘叢中。人心,不可測。不僅是門生能夠反目,親手提拔起來的下屬居然也會背叛。
還有什麽是可以相信的呢?
權力。惟有手中的權力,才可以讓一切人俯首。他不再指望征服他們的心了,隻須能征服他們的尊嚴。
從劉台發難,到奪情風波,張居正失去了往日的穩重。《國朝獻征錄》說他“誌意漸恍惚”,麵對異己力量,不再企圖以德服人,而是“思以威權劫之,益無所顧忌”。《明史》也說,他從此“聞謗而不知懼,憤戾怨毒,務快己意”。
權力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就很可怕。當年十一月初一,當風波尚餘尾聲時,張居正就對官員隊伍開始了“快意”的清洗。他以應對“星變”為理由,建議萬曆下詔“京察”。半個月後,吏部宣布查處51名官員,都是反對奪情一派的。南京操江都禦史張嶽,才名本來極高,隻因反對奪情而以“才力不及”而降調。
反之,對擁護一派的則盡力提拔。南京吏部尚書潘晟官聲素不佳,因為“立場堅定”,反而被擢升。
張居正當年逐高拱時,尚能重用幾個高拱一係的人才,並不是一律排擠,如推薦張嘉胤為浙江巡撫、張學顏為戶部尚書、吳兌為宣大總督,現在則已完全失去了那種肚量。
此次清洗並非出以公心,嚴重敗壞了官場風氣,令見風使舵者高興、表裏如一者沮喪。張居正的今日,變成了他曾在昨日猛烈抨擊過的大昏大庸者。
看別家病易,剜自身瘡難。誰能逃得了這鐵律?
後來到了萬曆十三年,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巍上疏說:“執政為了清除異己才舉行閏察,眾心不服,請求永停閏察。”萬曆皇帝照準執行,取消閏察的原因,就是因為張居正在這次閏察中做得太不公平。
自這次閏察後,一個以鄉誼、年誼、姻親、師門為紐帶的新的官僚體係建立起來了。張居正再不想陷入朝議的汪洋大海,他要的是一群沒有自己嘴巴的人,
消息傳出,天下大嘩,官民皆有怨憤不平者。
處在事件旋渦中心的張居正,並未嚐到勝利的喜悅。
這是一次信心與聲望上的重創。
他守父喪而不離開相位,從大局考慮,情有可原。但這樣做是逆倫理習俗而動的非常之舉,本應以溫和、低調的手法處理,但在開始時,他過分相信皇帝的威力可以壓倒輿情,“做戲”做得太過簡單。當反對的浪潮爆發後,又過於驚慌失措,處理失之操切,以至步步被動,完全喪失了輿論的主動權。到最後,隻能靠高壓手段撲滅輿論,從而付出了最大的道義代價。
在鎮壓過程中,其斬盡殺絕的做法,也引起公眾的心理反彈,為政敵指責其“擅權”提供了最好的口實。
在整個“奪情事件”中,張居正保留相位的好處,遠抵不上失去人心的損失,並且此事對他以後的執政作風也產生了負麵影響。張居正的門客宋堯愈在事前的建議與分析,可說是非常有遠見的,可惜未被採納。
“側想素心人,浩歌渺空穀。”(張居正詩《瀟湘道中》)
今日位高權重的張閣老,不知還能否記起年輕時的抱負?想廓清天下,自己先清否?想為不世之才,為何偏留下了百年之憾?
因為青史無情!
任何一個英明的人物,都不能以功績作為資本來做惡事,人們在判斷一個人好壞時,用的並不是加減法,而是有一分惡,就是一分惡。這一分惡隻要做了,就將永久留在歷史恥辱柱上,不是你其他方麵的光輝可以抵消得了的。
張居正,從此有了不能瞑目之恥!
十四、有多少雄心大業浪淘盡
【他終究不能為聖賢】
風波過後,又是百鳥壓音。討厭的人通通給逐出了視野,似乎什麽都沒有發生過。
張居正的位置,穩如磐石,來自後宮的信任與小皇帝的眷顧,一點兒沒有衰減。但是,在他的內心世界,卻有一個東西崩塌了。
在奪情風波之前,他很自負,認為自己在官場的平步青雲,乃是才華超群所致。當了首輔之後,令出如山,無有阻礙,就更是為權力幻覺障住了眼。以為自己掌握的是唯一真理,以為自己是上天唯一鍾情的人物,以為位居己下的其他人都是碌碌無為之輩。
所謂“不世之才”,就是指幾百年出一個、甚至一千年才出一個的人物。
環顧大明浩瀚疆土,傲視天下萬千蒼生,誰行?誰配?
但是他忘記了,凡上天賦予一生靈以頭腦,就有他的好惡,就有他的尊嚴。
屈居在你之下,或者因時運不佳,或是機遇尚未到。沒有誰能把一個人真正看做是一尊神。
在奪情風波中,張居正的“楷模”形象被滔滔議論瓦解了。他第一次驚訝地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可他的權威,並不是在任何時候人們都不吝自己的笑容。
他們隨時可以把最惡毒的評價加在你的身上。
你隻是一個平凡的人,平凡到連起碼的道德都不完美。
文淵閣往日的寧靜飄然遠去,張居正驟然感到自己是走在荊棘叢中。人心,不可測。不僅是門生能夠反目,親手提拔起來的下屬居然也會背叛。
還有什麽是可以相信的呢?
權力。惟有手中的權力,才可以讓一切人俯首。他不再指望征服他們的心了,隻須能征服他們的尊嚴。
從劉台發難,到奪情風波,張居正失去了往日的穩重。《國朝獻征錄》說他“誌意漸恍惚”,麵對異己力量,不再企圖以德服人,而是“思以威權劫之,益無所顧忌”。《明史》也說,他從此“聞謗而不知懼,憤戾怨毒,務快己意”。
權力失去了道德的約束,就很可怕。當年十一月初一,當風波尚餘尾聲時,張居正就對官員隊伍開始了“快意”的清洗。他以應對“星變”為理由,建議萬曆下詔“京察”。半個月後,吏部宣布查處51名官員,都是反對奪情一派的。南京操江都禦史張嶽,才名本來極高,隻因反對奪情而以“才力不及”而降調。
反之,對擁護一派的則盡力提拔。南京吏部尚書潘晟官聲素不佳,因為“立場堅定”,反而被擢升。
張居正當年逐高拱時,尚能重用幾個高拱一係的人才,並不是一律排擠,如推薦張嘉胤為浙江巡撫、張學顏為戶部尚書、吳兌為宣大總督,現在則已完全失去了那種肚量。
此次清洗並非出以公心,嚴重敗壞了官場風氣,令見風使舵者高興、表裏如一者沮喪。張居正的今日,變成了他曾在昨日猛烈抨擊過的大昏大庸者。
看別家病易,剜自身瘡難。誰能逃得了這鐵律?
後來到了萬曆十三年,當時的吏部尚書楊巍上疏說:“執政為了清除異己才舉行閏察,眾心不服,請求永停閏察。”萬曆皇帝照準執行,取消閏察的原因,就是因為張居正在這次閏察中做得太不公平。
自這次閏察後,一個以鄉誼、年誼、姻親、師門為紐帶的新的官僚體係建立起來了。張居正再不想陷入朝議的汪洋大海,他要的是一群沒有自己嘴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