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我們送來了非凡人物,不但是國之幸,也是萬千蒼生之幸。


    張居正自隆慶元年入閣,主持北方防務16年,沒有哪一年不是在軍書旁午、羽檄飛傳中度過的。


    文淵閣內,那張靜靜的書案上,常有聽不見的漁陽鼙鼓隆隆卷過。


    將軍白髮征夫淚……


    書生的肩頭亦是關山萬重!


    他自訴:“外憂邊境,一日之內,神遊九塞,蓋不啻一再至而已!“(《答吳環洲論邊臣任事》)


    金戈鐵馬,就這樣夜夜破夢而來;吹角連營,亦在颯颯秋寒中揮之不去。


    俺答封貢後,蒙漢的對峙雖已冰消,但張居正未敢有一絲放鬆——沒有強勢的防務,哪裏會有一廂情願的和平?軍威不壯,大國又能怎樣?君臣就是再吞淚,也萬難阻嚇住人家的覬覦之心。


    張居正不會讓宋代的悲劇在大明重演,他常以“八事”課考邊臣,即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並且規定,每三年派遣大臣巡閱邊防一次,各處成績如何,要如實進行考評。萬曆七年春,他派給事中戴光啟、王致祥、姚學閩分閱九邊,歷時近半年。至九月方回京復命,將九鎮的各項優劣逐一呈報,邊臣皆不敢弄虛作假。


    從萬曆元年起,他兩次下令修邊牆,築敵台,增堡寨。由於財力緊張,戚繼光原設想的3000座敵台,最後隻完成了1200座;原定5年的工期,竟然連綿拖了10年。


    但畢竟在薊鎮千裏邊牆上,每隔三裏,就立起了一座敵台。邊牆大多是沿山脊最高處修建的,本就氣勢宏大,再加之敵台高矗,蜿蜒呼應於天地間,就更是壯觀之至!


    草民我年輕腳力尚健時,曾數次登上過八達嶺“長城”的最高處。從第三個敵台再往上,目睹過別有洞天。這裏,是未經修復的原生態邊牆,雖然偶有傾頹,荒草萋萋,但磚石依然牢固如昔。俯瞰塞外,平川漠漠,煙靄處無限蒼涼。此時天地岑寂,耳邊惟有風聲,想那明代戍卒,不知是怎樣在這裏度過冬夏的?


    男兒有誌,勢必登此處。


    這就是,我的中華!


    置身深秋暮色裏,怎能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由戚繼光提議、張居正支持建立的“敵台”與明邊牆一道,現在已成了固定的“長城形象”。後人可知,這與秦長城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明邊牆附近,至今還可以看到戰國長城的殘跡,經歷兩千年歲月的沖刷,那已隻是一道不太高的土楞,外麵由碎石塊壘成。


    而大明的邊牆,至今巍然!在近世抗日的烽火中,也曾一度是阻敵的雄關。


    大明從立國後200多年來,北邊飽受強敵襲擾,邊民時遭屠戮、生不如死。在張居正這一代,這種屈辱終於結束。


    張居正死後,他的改革措施大多被廢棄,而他親手製定的防務策略卻延續了下去,惠及後來的幾代百姓。


    “綿綿憶遠道,悠悠恨河梁。”


    斯人已去,400年了,何處可尋一縷蹤跡?


    冥王星軟體工作室推薦:


    更多內容請查看冥王星軟體官方主站:


    http://.plutosoftware/</a>


    十二、治國就是要敢打真老虎


    【執政者怎麽能殺雞取卵】


    我們在品評歷史上的執政者的時候,常常會讚美他的一些個性與才華。


    其實,對於一國之主來說,無論他的位置是怎樣得來的,繼承來的、奪來的、還是被人家推上去的,歷史都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他是否做到了國強民富?


    他隻須有這一件功勞,他也隻能有這一種責任。


    歷史不需要他有別的才華。


    如果這一點做不到,那麽還有什麽顏麵自吹自擂?還怎能指望不教後人恥笑萬年?


    這就是我敬佩張居正的原因。


    在中國的皇權時代,罕有他這樣的清醒者。國強與民富,是擔在他雙肩的兩副沉重擔子。別人想不起來做的,他想到了,別人不想去做的,他偏要做好。


    一代代的王朝,幾乎都在走一個路子。開國之初,因殷鑑不遠,前朝垮台的景象還能使新主有所克製,所以一般尚能愛惜民力,少收賦稅,少設官職,百姓能過幾十年安穩日子。到了王朝中後期,國家養官愈多,胃口愈大,錢就越來越不夠花了。財政危機,是它們的癌症。


    如何把這樣大一個王朝養起來?怎樣才能搞到夠用的錢?


    不同的執政者,有截然不同的招數。


    頭腦簡單的一種,就是提高賦稅,從老百姓那裏刮!一道公文下去,不管他下麵如何哭爹叫娘,錢是可以收上來了,國庫滿了,朝廷與官員也有錢花了。但百姓何以堪?揭竿而起的事,往往就發生在颳得太狠的時候。


    明君唐太宗了解這一點,他說:“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


    這並非什麽天才之見,隻不過說了一個事實。


    中國的成語也有“殺雞取卵”一說,其意荒誕,不過僅是個比喻。可是,現實中蠢到這個程度的居然也有。殺了雞,取了蛋,還要沾沾自喜。


    聰明一點的執政者就不會靠提高稅率弄錢,而是“輕徭薄役”。百姓的負擔不重了,自然會加緊大生產。不要小看小老百姓的經濟繁榮。百姓經濟一發達,土地就開墾的多,人口也就繁殖得多(養得起了)。田畝多了,人頭多了,國家即便不增稅種或稅率,稅收也能增長。這就是很簡單的“放水養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秋子並收藏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