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戚繼光性格上的弱點,張居正可說是如父如兄,每每去信予以勸導。反覆告誡“願足下自處,務從謙抑”,勸他不要與人爭功,不要無謂冒犯上司。這些勸說,使氣量狹窄的戚大將軍有所收斂,適當地把尾巴夾了一夾,免去了很多麻煩。
士為知己者死,萬古如此。張居正不但懂得如何治軍,更懂得駕馭人心。以為自己有了點權勢,下級就一定要向你搖尾巴的,那是豬頭領導,
首輔對一個邊將能如此耐心指點的,為前代所未有。戚繼光一個武夫,怎能不甘願效命?
戚繼光樂與士卒同甘苦,每戰之後必親自慰問傷殘,祭奠亡靈,全軍為之泣下。他鎮守邊關16年,虜不敢犯。在張居正執政時期,以軍功升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又晉升太保,終成一代名將。
張居正傾注心血最多的另一員猛將是李成梁。
李是朝鮮裔人,內附大明已有四代之久,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他自幼生長在遼東,深諳韃靼土蠻部的虛實。隆慶元年時間,土蠻部進犯永平府,他援救有功,以參將升副總兵,協守遼陽,從此嶄露頭角。隆慶三年,斬敵酋張擺失。隆慶四年,俺答的兒子辛愛大舉入侵遼東,大明總兵官王治道戰死,遼東全線告急。李成梁繼任總兵官,坐鎮遼陽,他臨危不懼,積極修工事,選將校,招健兒,穩住了局勢。
《明史》上說他“英毅驍健,有大將之才”。此言不虛,他確實有一番奇謀。自此後便轉守為攻,於隆慶五年,夾擊來犯之土蠻部於卓山,斬首580餘級。這在斬殺敵人十數人就算大捷的明後期,簡直是蓋世奇功!
到了萬曆年間,他破敵之役更不可勝數。萬曆三年,泰寧部的炒花糾集兩萬騎,南掠永平、瀋陽,李成梁率火器營迎頭痛擊,殲敵上千。
萬曆六年,率軍趁夜出塞,長途奔襲200餘裏,直搗泰寧部與土蠻部進犯大軍的營地——劈山營,斬首430級,此為劈山營大捷。
萬曆七年,土蠻與泰寧部的速把亥兩部合駐紅土城,分兵進攻錦州、義州(今遼寧省義縣)。李成梁趁夜出塞200裏,直抵紅土城,斬首470餘級。此為紅土城大捷。
萬曆八年,韃靼千餘騎從永奠入侵,李成梁又出塞200餘裏,斬敵人750人,盡毀其營壘。
類似這樣奔襲200餘裏斬首數百級的戰例,在這裏不可能逐一盡數。
這一幕幕景象,為大明邊關百年來所絕無僅有。
遼東平原上,煙塵滾滾,大明軍旗所向披靡。土蠻精銳全沒了慣常的威風,被殺得七零八落,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昔日明軍被動挨打的局麵,已恍若隔世。
這裏麵,也有幾次戰役是張居正親自籌劃的,但能夠在前線取得如此驚人戰績的,非李成梁莫屬。張居正深感李成梁“忠勇可用”,屢次請旨為其加官進爵,並不吝惜封賞
李成梁的戰績,也使萬曆皇帝大為開心,曾為此告謝郊廟,在皇極門向百官告捷。在張居正的數次提議下,李成梁一路高升,先後加太子太保、太保,世蔭錦衣指揮使(子孫可任此職),封寧遠伯。
李成梁的兩個兒子也是久經沙場的軍人,能獨當一麵,且屢有戰功。
李氏父子率重兵,猶如鐵打的堡壘雄踞遼東22年(至萬曆十九年),威震絕域,韃靼各部望之無不心驚!
封爵後,李成梁遂了平生心願,更是勇猛異常。於萬曆十年,在鎮夷堡設下伏兵,將來犯的速把亥斬首,滅掉了這個騷擾遼東20餘年的心腹大患!
天賜勇將與大明,亦賜良相與中國。
李成梁在張居正的掌控下,功績非凡,標炳史冊。《明史》本傳在寫到他的功績時,真是不吝讚美之詞,其中說:“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但正像所有的王牌都有其醜陋的背麵一樣,李成梁這個人也有他的陰暗麵。史載,他“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對遼東的軍費、馬政、鹽業、政府採購無不包攬,以此中飽私囊,以至“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在戰功方麵也有水分,仗著邊地遙遠不易核查,經常謊報戰功;若敵人已從別處突入內地,他則擁兵觀望,並不出手;有時甚至掩敗為功,放縱部下殺良民以取首級冒功。
擅殺平民冒功,是大明軍隊流行了百年的弊端,無人能夠製止。到了李成梁這裏,更是肆無忌憚。士兵們在戰事結束後,成批殺害邊境平民,割下腦袋,按蒙古習俗重新結辮子,冒充敵首。兵部人員論人頭點數,其他不問。早在嚴嵩當政年間,邊兵擅殺就是邊民的一大害。被嚴嵩害死的錦衣衛官員沈煉曾有詩詠及,至為沉痛:“割生獻馘古來無,解道功成萬骨枯。白草黃沙風雨夜,冤魂多少覓頭顱!”(《感懷》)
草民讀史至此,則有許多感慨:在某種意義上,歷史真不是善良人創造的。軍隊本該保民,區區平民何辜!李成梁若隻有鎮遼之功而無其他,也許可算得上是大明少有的聖賢了,可惜,人性的黑暗,就是如此無所不在。
李成梁的所作所為,隻瞞過了高高在上的閣部。地方督撫若有異議,一概被他排擠而去。當時也有言官交章彈劾,卻奈何不得他。
張居正對這個桀傲不馴的武夫,當然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他極其清楚李成梁的存在,對遼東防務乃至大明的安危都有重要意義,所以從未動過撤換之心。這樣的猛將,可抵雄師百萬,不是隨便哪個就能取代的。鑑於大局高於一切,張居正對李的汙行劣跡做了不少讓步。但對李部的所有動向均了如指掌,決不放鬆。
士為知己者死,萬古如此。張居正不但懂得如何治軍,更懂得駕馭人心。以為自己有了點權勢,下級就一定要向你搖尾巴的,那是豬頭領導,
首輔對一個邊將能如此耐心指點的,為前代所未有。戚繼光一個武夫,怎能不甘願效命?
戚繼光樂與士卒同甘苦,每戰之後必親自慰問傷殘,祭奠亡靈,全軍為之泣下。他鎮守邊關16年,虜不敢犯。在張居正執政時期,以軍功升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又晉升太保,終成一代名將。
張居正傾注心血最多的另一員猛將是李成梁。
李是朝鮮裔人,內附大明已有四代之久,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他自幼生長在遼東,深諳韃靼土蠻部的虛實。隆慶元年時間,土蠻部進犯永平府,他援救有功,以參將升副總兵,協守遼陽,從此嶄露頭角。隆慶三年,斬敵酋張擺失。隆慶四年,俺答的兒子辛愛大舉入侵遼東,大明總兵官王治道戰死,遼東全線告急。李成梁繼任總兵官,坐鎮遼陽,他臨危不懼,積極修工事,選將校,招健兒,穩住了局勢。
《明史》上說他“英毅驍健,有大將之才”。此言不虛,他確實有一番奇謀。自此後便轉守為攻,於隆慶五年,夾擊來犯之土蠻部於卓山,斬首580餘級。這在斬殺敵人十數人就算大捷的明後期,簡直是蓋世奇功!
到了萬曆年間,他破敵之役更不可勝數。萬曆三年,泰寧部的炒花糾集兩萬騎,南掠永平、瀋陽,李成梁率火器營迎頭痛擊,殲敵上千。
萬曆六年,率軍趁夜出塞,長途奔襲200餘裏,直搗泰寧部與土蠻部進犯大軍的營地——劈山營,斬首430級,此為劈山營大捷。
萬曆七年,土蠻與泰寧部的速把亥兩部合駐紅土城,分兵進攻錦州、義州(今遼寧省義縣)。李成梁趁夜出塞200裏,直抵紅土城,斬首470餘級。此為紅土城大捷。
萬曆八年,韃靼千餘騎從永奠入侵,李成梁又出塞200餘裏,斬敵人750人,盡毀其營壘。
類似這樣奔襲200餘裏斬首數百級的戰例,在這裏不可能逐一盡數。
這一幕幕景象,為大明邊關百年來所絕無僅有。
遼東平原上,煙塵滾滾,大明軍旗所向披靡。土蠻精銳全沒了慣常的威風,被殺得七零八落,隻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昔日明軍被動挨打的局麵,已恍若隔世。
這裏麵,也有幾次戰役是張居正親自籌劃的,但能夠在前線取得如此驚人戰績的,非李成梁莫屬。張居正深感李成梁“忠勇可用”,屢次請旨為其加官進爵,並不吝惜封賞
李成梁的戰績,也使萬曆皇帝大為開心,曾為此告謝郊廟,在皇極門向百官告捷。在張居正的數次提議下,李成梁一路高升,先後加太子太保、太保,世蔭錦衣指揮使(子孫可任此職),封寧遠伯。
李成梁的兩個兒子也是久經沙場的軍人,能獨當一麵,且屢有戰功。
李氏父子率重兵,猶如鐵打的堡壘雄踞遼東22年(至萬曆十九年),威震絕域,韃靼各部望之無不心驚!
封爵後,李成梁遂了平生心願,更是勇猛異常。於萬曆十年,在鎮夷堡設下伏兵,將來犯的速把亥斬首,滅掉了這個騷擾遼東20餘年的心腹大患!
天賜勇將與大明,亦賜良相與中國。
李成梁在張居正的掌控下,功績非凡,標炳史冊。《明史》本傳在寫到他的功績時,真是不吝讚美之詞,其中說:“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但正像所有的王牌都有其醜陋的背麵一樣,李成梁這個人也有他的陰暗麵。史載,他“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對遼東的軍費、馬政、鹽業、政府採購無不包攬,以此中飽私囊,以至“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在戰功方麵也有水分,仗著邊地遙遠不易核查,經常謊報戰功;若敵人已從別處突入內地,他則擁兵觀望,並不出手;有時甚至掩敗為功,放縱部下殺良民以取首級冒功。
擅殺平民冒功,是大明軍隊流行了百年的弊端,無人能夠製止。到了李成梁這裏,更是肆無忌憚。士兵們在戰事結束後,成批殺害邊境平民,割下腦袋,按蒙古習俗重新結辮子,冒充敵首。兵部人員論人頭點數,其他不問。早在嚴嵩當政年間,邊兵擅殺就是邊民的一大害。被嚴嵩害死的錦衣衛官員沈煉曾有詩詠及,至為沉痛:“割生獻馘古來無,解道功成萬骨枯。白草黃沙風雨夜,冤魂多少覓頭顱!”(《感懷》)
草民讀史至此,則有許多感慨:在某種意義上,歷史真不是善良人創造的。軍隊本該保民,區區平民何辜!李成梁若隻有鎮遼之功而無其他,也許可算得上是大明少有的聖賢了,可惜,人性的黑暗,就是如此無所不在。
李成梁的所作所為,隻瞞過了高高在上的閣部。地方督撫若有異議,一概被他排擠而去。當時也有言官交章彈劾,卻奈何不得他。
張居正對這個桀傲不馴的武夫,當然有清醒的認識。首先,他極其清楚李成梁的存在,對遼東防務乃至大明的安危都有重要意義,所以從未動過撤換之心。這樣的猛將,可抵雄師百萬,不是隨便哪個就能取代的。鑑於大局高於一切,張居正對李的汙行劣跡做了不少讓步。但對李部的所有動向均了如指掌,決不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