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張居正也利用馮保對整個宦官係統進行約束和鉗製,以至在後來新政展開時,中官無一人敢於阻撓者。
張居正對馮的表現相當滿意,說他“未嚐內出一旨,外幹一事”。馮保對付高拱的那套辦法,從來沒對張居正使用過。
後來,有一次馮保的侄子、都督馮邦寧(名不副實)在鬧市酗酒,欺淩百姓,恰遇張居正的親隨姚曠。姚曠勸他不要胡鬧,馮邦寧不聽,反而扯壞了姚曠的腰帶。張居正遂寫了個條子給馮保,讓馮保自去處理。結果馮保果然大怒,打了侄子40大板,奪去他冠服,一年內不許參與重大活動(停職反省)。像這樣能嚴厲約束其家屬的大宦官,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就是張居正的魅力所在吧。
於慎行高度讚美這一合作關係,說“自是宮府一體,其心若蘭矣”。
皇上、太後、大太監,全部搞掂。
大明中晚期的一輛規格最高的“三套車”,就這麽在歷史的冰河上跑開了!
對上的問題解決了,餘下的就是對下的問題了。張居正驟登高位,手握大權,並不等於萬事皆備,他還有一個收攏人心、建立公信力的問題,
橫在他前麵的,並不是坦途,而是溝壑縱橫。
首先是高拱的被驅逐,百官中多有不服氣者。憑什麽讓他滾蛋,你坐莊?這情緒必須壓製下去。張居正坐在文淵閣中,隻覺得腳下隨時有火山要爆發,“日夕兢業”,不敢大意。他對自己聯馮驅高的貓膩,做了大量的撇清,反覆向人解釋,自己對高拱被逐曾經“冒死為之營訴”。這當然是欲蓋彌彰,但總比不蓋好。
其次是資歷問題。張居正雖然浸淫官場25年,但與前幾任首輔比起來,資歷尚淺,如何才能讓人樂於效力?這就不是說說就能辦到的了。縱觀歷史,凡能夠領袖百官者,基本都有長期身居高位的資歷,早就拉起了自己的一套人馬來。當年老嚴嵩做了7年的禮部尚書,又做了6年大學士,才升任首輔。徐階做了3年禮部尚書,後又做了10年大學士,才扶正的。這資歷,張居正根本沒法比,他雖然也做過6年大學士,但入閣前隻有禮部侍郎的虛銜,從來沒擔任過院部堂官,是由翰林院直升上來的。
用官場流行語來說,這是“下麵沒人”。
平時倒是沒甚問題,下麵的可以不算人。但到了當首輔的時候,你指揮不動,才能感覺到,下麵的小蘿蔔頭不僅是人,而且還很難擺弄。
張居正隻有採取清理的辦法,打一批,拉一批,目標控製得很精準。
高拱是個很幹練的吏部尚書,任職三年,基本隊伍已經建得差不多了。因此,他走後給張居正留下的,是一個需要認真對付的文官隊伍。
官員裏永遠有靠上躥下跳進讒言吃飯的傢夥,其哲學概念就是“做糖不甜做醋酸”,也就是建設性的事情做不來,毀人的事很拿手。高拱的門生韓楫就是一個。基本可以證明,高、張交惡,韓楫沒少“做醋”。
對這類人,張居正稱之為“害政者”。
“害政者”總是笑臉朝著有權勢的人,屁股朝著沒權勢的人。所以高拱看到的都是可愛的笑臉,而張居正恰恰有幸看到了許多屁股。
現在你們要換成笑臉也來不及了!
他說:“二三子以言亂政,實朝廷紀綱所係,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鋤’者。”我就是要拔了你們這些仙人掌!
但這樣的人畢竟隻是一部分,還有一些讓張居正看不順眼的,不過僅僅就是“站錯隊了”罷了。
那沒有辦法,玉石俱焚吧!
他剛一執政,就開始清理門戶,隆慶六年六月,對南北兩京四品以上官員進行考察。七月,對所有京官進行考察。這就是威力很大的“京察”。因為鎖定了目標,就不是泛泛地開大尾巴會、表言不由衷的態。兩次大掃除,共斥退吏部員外郎穆文熙等30餘人,並將吏科都給事中韓楫等50餘人調離京城。之後,從庶吉士中補充了一些人進來,重建了言官隊伍。
後來又貶斥了一批尚書、巡撫級別的高官。
這可以說是一次很徹底的大清洗,時人說:“一榜所黜皆高黨!”(《國朝征獻錄》)
這一通掃蕩很解決問題。那時候的官員,看問題也比較科學,降就降了,打起背包就走。一個龐大的文官體係,有升有降才是正常的。隻有在不斷代謝的東西,才是活的。隻升不降、連平級調動都要大驚小怪的官員體製,怎麽可能是個活物?不過百足之蟲罷了。
幹掉了一批,就要選拔上來一批,而且不能不像樣子,總要和“高黨”比一比。安排內閣與各部首長,也是一門藝術。如何醫治政變留下的創傷,隻有把有聲望的人安排上來。
內閣裏,高儀死了,張居正不能“獨相”。因此張居正選了禮部尚書呂調陽。呂調陽是個忠厚長者,張居正選他入閣是動了點兒腦筋的。這個平台上,不能允許有潛在的對手,哪怕他現在還很弱小。夏言、嚴嵩、徐階、高拱都各自有教訓。張居正把別人拱翻,現在就要防止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這便是中國的“州官”定律。
吏部尚書由當時資望最高的楊博擔任,禮部尚書空缺由陸樹聲補上;兵部調來抗倭名將譚綸;戶部用了王國光;刑部用了王之誥;工部朱衡與左都禦史葛禮光留任。這些人,都是素有清望的大臣。其中王之誥是張居正的親家,但從不依附張,頗得輿論欣賞。
張居正對馮的表現相當滿意,說他“未嚐內出一旨,外幹一事”。馮保對付高拱的那套辦法,從來沒對張居正使用過。
後來,有一次馮保的侄子、都督馮邦寧(名不副實)在鬧市酗酒,欺淩百姓,恰遇張居正的親隨姚曠。姚曠勸他不要胡鬧,馮邦寧不聽,反而扯壞了姚曠的腰帶。張居正遂寫了個條子給馮保,讓馮保自去處理。結果馮保果然大怒,打了侄子40大板,奪去他冠服,一年內不許參與重大活動(停職反省)。像這樣能嚴厲約束其家屬的大宦官,在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這就是張居正的魅力所在吧。
於慎行高度讚美這一合作關係,說“自是宮府一體,其心若蘭矣”。
皇上、太後、大太監,全部搞掂。
大明中晚期的一輛規格最高的“三套車”,就這麽在歷史的冰河上跑開了!
對上的問題解決了,餘下的就是對下的問題了。張居正驟登高位,手握大權,並不等於萬事皆備,他還有一個收攏人心、建立公信力的問題,
橫在他前麵的,並不是坦途,而是溝壑縱橫。
首先是高拱的被驅逐,百官中多有不服氣者。憑什麽讓他滾蛋,你坐莊?這情緒必須壓製下去。張居正坐在文淵閣中,隻覺得腳下隨時有火山要爆發,“日夕兢業”,不敢大意。他對自己聯馮驅高的貓膩,做了大量的撇清,反覆向人解釋,自己對高拱被逐曾經“冒死為之營訴”。這當然是欲蓋彌彰,但總比不蓋好。
其次是資歷問題。張居正雖然浸淫官場25年,但與前幾任首輔比起來,資歷尚淺,如何才能讓人樂於效力?這就不是說說就能辦到的了。縱觀歷史,凡能夠領袖百官者,基本都有長期身居高位的資歷,早就拉起了自己的一套人馬來。當年老嚴嵩做了7年的禮部尚書,又做了6年大學士,才升任首輔。徐階做了3年禮部尚書,後又做了10年大學士,才扶正的。這資歷,張居正根本沒法比,他雖然也做過6年大學士,但入閣前隻有禮部侍郎的虛銜,從來沒擔任過院部堂官,是由翰林院直升上來的。
用官場流行語來說,這是“下麵沒人”。
平時倒是沒甚問題,下麵的可以不算人。但到了當首輔的時候,你指揮不動,才能感覺到,下麵的小蘿蔔頭不僅是人,而且還很難擺弄。
張居正隻有採取清理的辦法,打一批,拉一批,目標控製得很精準。
高拱是個很幹練的吏部尚書,任職三年,基本隊伍已經建得差不多了。因此,他走後給張居正留下的,是一個需要認真對付的文官隊伍。
官員裏永遠有靠上躥下跳進讒言吃飯的傢夥,其哲學概念就是“做糖不甜做醋酸”,也就是建設性的事情做不來,毀人的事很拿手。高拱的門生韓楫就是一個。基本可以證明,高、張交惡,韓楫沒少“做醋”。
對這類人,張居正稱之為“害政者”。
“害政者”總是笑臉朝著有權勢的人,屁股朝著沒權勢的人。所以高拱看到的都是可愛的笑臉,而張居正恰恰有幸看到了許多屁股。
現在你們要換成笑臉也來不及了!
他說:“二三子以言亂政,實朝廷紀綱所係,所謂‘芝蘭當道,不得不鋤’者。”我就是要拔了你們這些仙人掌!
但這樣的人畢竟隻是一部分,還有一些讓張居正看不順眼的,不過僅僅就是“站錯隊了”罷了。
那沒有辦法,玉石俱焚吧!
他剛一執政,就開始清理門戶,隆慶六年六月,對南北兩京四品以上官員進行考察。七月,對所有京官進行考察。這就是威力很大的“京察”。因為鎖定了目標,就不是泛泛地開大尾巴會、表言不由衷的態。兩次大掃除,共斥退吏部員外郎穆文熙等30餘人,並將吏科都給事中韓楫等50餘人調離京城。之後,從庶吉士中補充了一些人進來,重建了言官隊伍。
後來又貶斥了一批尚書、巡撫級別的高官。
這可以說是一次很徹底的大清洗,時人說:“一榜所黜皆高黨!”(《國朝征獻錄》)
這一通掃蕩很解決問題。那時候的官員,看問題也比較科學,降就降了,打起背包就走。一個龐大的文官體係,有升有降才是正常的。隻有在不斷代謝的東西,才是活的。隻升不降、連平級調動都要大驚小怪的官員體製,怎麽可能是個活物?不過百足之蟲罷了。
幹掉了一批,就要選拔上來一批,而且不能不像樣子,總要和“高黨”比一比。安排內閣與各部首長,也是一門藝術。如何醫治政變留下的創傷,隻有把有聲望的人安排上來。
內閣裏,高儀死了,張居正不能“獨相”。因此張居正選了禮部尚書呂調陽。呂調陽是個忠厚長者,張居正選他入閣是動了點兒腦筋的。這個平台上,不能允許有潛在的對手,哪怕他現在還很弱小。夏言、嚴嵩、徐階、高拱都各自有教訓。張居正把別人拱翻,現在就要防止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這便是中國的“州官”定律。
吏部尚書由當時資望最高的楊博擔任,禮部尚書空缺由陸樹聲補上;兵部調來抗倭名將譚綸;戶部用了王國光;刑部用了王之誥;工部朱衡與左都禦史葛禮光留任。這些人,都是素有清望的大臣。其中王之誥是張居正的親家,但從不依附張,頗得輿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