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陳洪是個隻會管宮廷家具的老太監,哪能辦得了皇帝跟前機要的事,沒過多久就被皇帝給攆走了。事已至此,高拱還是不想讓馮保躥起來,就又推薦了尚膳監的孟沖。
這就更荒唐了,讓一個廚子來管內廷,本朝是沒有先例的。
高拱為何要一再破壞規矩?其實,他是有一番深遠考慮的。在以往嘉靖一朝,太監還比較老實,因為嘉靖本人自幼在宮外長大,對太監的霸道有所目睹,所以對太監相當戒備。到了隆慶,這個自幼跟太監混得廝熟的皇帝登了位,太監就又開始胡鬧。堂堂兩朝閣老的徐階,都被他們群起而攆走,高拱對此不得不防——必須安插可靠的人。
高拱的這步棋,從動機上講應該是為廟堂的穩定著想的。可是從人事上,就大大得罪了一個潛在的政治巨頭——馮保。兩次被排除在候選人之外,這簡直就是對他的人格侮辱。
史載:“保由是疾拱”。這個沒有下半身的內廷高官發了狠。
然而,高拱不在乎一個缺少零件的傢夥有什麽感受,他自信得很,因為他看到的是——
內外皆備,穩如泰山。
馮保不是木頭,他自有他的一套戰法。對他來說,高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拱身後那座不可逾越的巔峰——隆慶。他自然不會去硬攻,而是繞開了去,對隆慶的家庭成員展開了外交活動,皇帝也有三親六故嘛。
目標很明確:一個,是日後肯定能做上皇帝的皇子;一個,是皇子的親生母親李貴妃;還有一個,是一直被冷落、住在別宮裏的陳皇後。
馮保的這一手歪棋,大有收穫。皇子雖然小,但畢竟已懂得親疏。兩個後宮的女人也需要有個得力太監引以為援助,她們並不是沒有企圖的人。於是後院悄悄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勢力,在隆慶日近黃泉路的時候蓄勢待發。
裏麵搞掂以後,馮保便把手伸到了外廷。他遇到了一個正好需要他的人——鬱悶的次輔張居正。
張居正與高拱之間的裂痕,在隆慶五年底已經非常明顯,兩人雖沒有公開衝突,但人與人隻要不對頭,從語氣、從神態、從肢體動作上都能體現出來。大官有了矛盾,小官的感覺最敏銳,在兩人的周圍,各自漸漸聚攏了一批言官。兩大營壘,在靜悄悄中儼然形成。
恰在此時,張居正看到了馮保向他伸來的友好之手。這是內廷裏一個與他地位相等的人在示好,以張居正當時的弱勢地位,豈能不抓住它?由此,他也就握住了李貴妃的那隻纖纖素手(比喻意義上的)。
這就是張居正的底牌,不是很強,但後勁很沖,等會兒我們就能看到了。
這個後院集團,實際上是違反大明祖訓的,是個非法集團。朱老皇帝有言,後妃不得幹政(老先生很熟悉三國故事),條文列入《寶訓》。此外宦官也不得幹政,宮門口立有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至於外臣勾結內臣、甚至勾結宮闈,那就更大逆不道了,肯定要殺頭的。
但製度與法律,自己並沒長手,你就是表決通過一萬部法律,也擋不住這些事情悄悄發生。
外臣與內臣結交,一向很為士林所不齒,但張居正去做了。事急矣!他不想被高拱狼狽攆出內閣。有許多事,他還想去做,他認為這些事比保持清譽重要得多。
據萬曆年間刊行的高拱著作《病榻遺言》說,張居正與馮保拜為兄弟,馮保的一個心腹徐爵,沒有一天不到張居正家裏去。張居正待徐甚好,三人勾搭連環。馮保是秉筆太監,也就是是代皇帝對內閣票擬“批紅”的。馮保想得到什麽好處,就告訴張居正,張居正替他想一個名堂,第二天就以皇帝名義批出來了。
而正常的渠道,反而沒有這個通暢。現在,該輪到高拱鬱悶了。他說:“此事已久,予甚患之,而莫可奈何!”
你看,這是一個奇怪的引力場吧?
《病榻遺言》是高拱晚年所著,全書充滿了怨氣。對張居正雖未點名,僅以“荊人”代之,但傻瓜才看不出來。該書是否為高拱所寫,到現在還有爭議,不過它是當時的文字,雖不完全可靠,距離事實應該不是太遠。
角力開始了,老套子又要重演,主帥在後,言官打前哨。
首先發難的,居然是反對高拱的一方。人的思維,真的不能以常規論之。
第一炮,禦史汪惟元上疏,直斥執政之臣不應“為操切、報恩仇”。——說的就是你眥睚必報的高閣老!
第二炮,尚寶司卿劉奮庸上疏言事,提醒皇上還是要自己看奏章,否則,“恐險邪權勢之黨轉成其奸”。這算是禍起肘腋了,因為劉奮庸不僅是高拱的門生,還是裕邸講讀的舊人。他對高拱的霸道不買帳,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第三炮,也是最兇猛的一炮,是戶科給事中曹大焚(“林”下為“土”)點名猛批“大學士高拱不忠十事”。他反映的問題全都有據可查,譬如,提拔門生,打擊報復,權力過重,陷害徐階,黨庇太監等,似乎是一個總清算。
前兩個衝擊波,自有高拱的黨羽來招架。這第三波,高拱不能不出麵了。
在明代,像這類言官的上奏,內容一般都是要上“報紙”的,也就是所謂“邸報”。這是官方的報紙,內容由通政司(皇帝秘書處)和六科分別收集詔令、奏疏和地方匯報,經過篩選、複製,發傳到省,再傳到府縣,通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廣泛傳閱。邸報最初出現於宋代,是全世界誕生最早的報紙。
這就更荒唐了,讓一個廚子來管內廷,本朝是沒有先例的。
高拱為何要一再破壞規矩?其實,他是有一番深遠考慮的。在以往嘉靖一朝,太監還比較老實,因為嘉靖本人自幼在宮外長大,對太監的霸道有所目睹,所以對太監相當戒備。到了隆慶,這個自幼跟太監混得廝熟的皇帝登了位,太監就又開始胡鬧。堂堂兩朝閣老的徐階,都被他們群起而攆走,高拱對此不得不防——必須安插可靠的人。
高拱的這步棋,從動機上講應該是為廟堂的穩定著想的。可是從人事上,就大大得罪了一個潛在的政治巨頭——馮保。兩次被排除在候選人之外,這簡直就是對他的人格侮辱。
史載:“保由是疾拱”。這個沒有下半身的內廷高官發了狠。
然而,高拱不在乎一個缺少零件的傢夥有什麽感受,他自信得很,因為他看到的是——
內外皆備,穩如泰山。
馮保不是木頭,他自有他的一套戰法。對他來說,高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拱身後那座不可逾越的巔峰——隆慶。他自然不會去硬攻,而是繞開了去,對隆慶的家庭成員展開了外交活動,皇帝也有三親六故嘛。
目標很明確:一個,是日後肯定能做上皇帝的皇子;一個,是皇子的親生母親李貴妃;還有一個,是一直被冷落、住在別宮裏的陳皇後。
馮保的這一手歪棋,大有收穫。皇子雖然小,但畢竟已懂得親疏。兩個後宮的女人也需要有個得力太監引以為援助,她們並不是沒有企圖的人。於是後院悄悄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勢力,在隆慶日近黃泉路的時候蓄勢待發。
裏麵搞掂以後,馮保便把手伸到了外廷。他遇到了一個正好需要他的人——鬱悶的次輔張居正。
張居正與高拱之間的裂痕,在隆慶五年底已經非常明顯,兩人雖沒有公開衝突,但人與人隻要不對頭,從語氣、從神態、從肢體動作上都能體現出來。大官有了矛盾,小官的感覺最敏銳,在兩人的周圍,各自漸漸聚攏了一批言官。兩大營壘,在靜悄悄中儼然形成。
恰在此時,張居正看到了馮保向他伸來的友好之手。這是內廷裏一個與他地位相等的人在示好,以張居正當時的弱勢地位,豈能不抓住它?由此,他也就握住了李貴妃的那隻纖纖素手(比喻意義上的)。
這就是張居正的底牌,不是很強,但後勁很沖,等會兒我們就能看到了。
這個後院集團,實際上是違反大明祖訓的,是個非法集團。朱老皇帝有言,後妃不得幹政(老先生很熟悉三國故事),條文列入《寶訓》。此外宦官也不得幹政,宮門口立有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至於外臣勾結內臣、甚至勾結宮闈,那就更大逆不道了,肯定要殺頭的。
但製度與法律,自己並沒長手,你就是表決通過一萬部法律,也擋不住這些事情悄悄發生。
外臣與內臣結交,一向很為士林所不齒,但張居正去做了。事急矣!他不想被高拱狼狽攆出內閣。有許多事,他還想去做,他認為這些事比保持清譽重要得多。
據萬曆年間刊行的高拱著作《病榻遺言》說,張居正與馮保拜為兄弟,馮保的一個心腹徐爵,沒有一天不到張居正家裏去。張居正待徐甚好,三人勾搭連環。馮保是秉筆太監,也就是是代皇帝對內閣票擬“批紅”的。馮保想得到什麽好處,就告訴張居正,張居正替他想一個名堂,第二天就以皇帝名義批出來了。
而正常的渠道,反而沒有這個通暢。現在,該輪到高拱鬱悶了。他說:“此事已久,予甚患之,而莫可奈何!”
你看,這是一個奇怪的引力場吧?
《病榻遺言》是高拱晚年所著,全書充滿了怨氣。對張居正雖未點名,僅以“荊人”代之,但傻瓜才看不出來。該書是否為高拱所寫,到現在還有爭議,不過它是當時的文字,雖不完全可靠,距離事實應該不是太遠。
角力開始了,老套子又要重演,主帥在後,言官打前哨。
首先發難的,居然是反對高拱的一方。人的思維,真的不能以常規論之。
第一炮,禦史汪惟元上疏,直斥執政之臣不應“為操切、報恩仇”。——說的就是你眥睚必報的高閣老!
第二炮,尚寶司卿劉奮庸上疏言事,提醒皇上還是要自己看奏章,否則,“恐險邪權勢之黨轉成其奸”。這算是禍起肘腋了,因為劉奮庸不僅是高拱的門生,還是裕邸講讀的舊人。他對高拱的霸道不買帳,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第三炮,也是最兇猛的一炮,是戶科給事中曹大焚(“林”下為“土”)點名猛批“大學士高拱不忠十事”。他反映的問題全都有據可查,譬如,提拔門生,打擊報復,權力過重,陷害徐階,黨庇太監等,似乎是一個總清算。
前兩個衝擊波,自有高拱的黨羽來招架。這第三波,高拱不能不出麵了。
在明代,像這類言官的上奏,內容一般都是要上“報紙”的,也就是所謂“邸報”。這是官方的報紙,內容由通政司(皇帝秘書處)和六科分別收集詔令、奏疏和地方匯報,經過篩選、複製,發傳到省,再傳到府縣,通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廣泛傳閱。邸報最初出現於宋代,是全世界誕生最早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