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進行了兩年多,前首相徐階貪財之名,哄傳天下,三個逆子也被發配戍邊。一世的清名,全毀了。所幸高拱還是個講“費厄潑賴”(紳士風度)的人,後來決定收手。張居正此時也極力主張罷休,多少對他也起了一些作用。


    於是高拱屢次致信蘇鬆地區的當道者,要求對徐階與其兒子給予寬容,其辭頗懇切,說是“必望執事作一寬處,稍存體麵,勿使此公垂老受辱苦辛,乃仆至願也”。


    高拱之所以沒有“追窮寇”,就在於他認為目的已經達到。徐老大人既已嚐到欺辱百姓而遭的報應,也就算了。


    他在與別人談及此事時,曾經說道:“華亭(徐的別號)之事,一切忘卻。”徐階已不復當日氣焰,“黃粱已熟,大夢已醒”,讓他自己回味去吧。


    後世史家多認定高拱對徐乃是挾嫌報復,說“拱再出,扼階不遺餘力”(《明史?高拱傳》)。我以為,他的報復心理固然有,但從其為人來看,這樣做,也有他向來容不得違法亂紀的因素。前因後果,總起來考察,高拱做得還是相當磊落的。


    徐階有幸,終不至於死掉。後來高拱下了台,他便一直在張居正的護翼之下了,晚年倒也無事,而且,是死在了張居正的後麵。


    世事何是夢?何是真?老人家自是領略到了真味。


    再說高拱回閣後,僅居於李春芳之後,是為“次輔”,但他的權力資源無人可比,行事也就無所顧忌,實際上已具有首輔的威力。這時候,自然該下手來清理內閣這個牛圈了。當代有人評論說,高拱是個一流的政壇“拳手”,往日令張居正一籌莫展的人事,高拱一來,便挨個兒“修理”。僅僅兩年左右時間,文淵閣內,就被他打掃得幹幹淨淨了。


    紫禁城內靠東邊的文淵閣,原本是個藏書館,明成祖正式成立“內閣”那會兒,沒有辦公地點,就借用了這裏。後來是幹脆與這個皇家圖書館合署辦公。最後,皇上又下令給文淵閣添了幾間平房,成了內閣正式的辦公署。


    高拱曾在這裏受了徐階不少窩憋氣,今日,環顧左右,也是不順眼的人多——這樣天天講“之乎者也”的內閣,還能辦什麽事?於是,他又來了倔脾氣:知道我是誰嗎?有我,就不能有你們!


    這樣強悍精明的人,一回來,勢必和另一個自負也頗高的趙貞吉形成對峙。說起來,他麵對的還是一個徐階遺留下的老班底;趙老夫子、李大狀元、張小相公,都曾是徐階口袋中的人物。


    李春芳無主見,事事退讓,先擱下再說。張居正謹小慎微,又與高拱畢竟有不淺的淵源,看來似可以為謀。隻有那個趙老頭,既是徐階提拔的,又對徐階傾心敬仰,新的內閣混戰自然是拿這個老頭兒開刀。


    內閣充滿了戰前的緊張空氣。首先忍受不了的,反倒是高拱的昔日袍澤——陳以勤。他雖並未捲入政爭,但對高拱主持吏部的做法大有異議,不斷上疏旁敲側擊,這當然觸怒了高拱。不過高拱念及舊誼,也僅僅一個不理睬就是了。最終,他覺得無法作為,於隆慶四年七月歸老田園了。


    在高拱入閣後,趙貞吉見高拱掌了吏部,權勢太大,便也經過活動,兼管了都察院,成了科、道領袖,一時與高拱成雙峰對峙之勢。


    隆慶對他們兩個都是青眼有加,委以重任。也的確,有這兩個人給他看家,他盡可以放心,隻管夜夜金樽美酒花姑娘了。


    可是,在咱們中國,像“一山容不得二虎”這樣濫俗到家的俗語,往往包含的是千古不移的真理,比孔孟還要接近真理的核心。


    高拱與趙貞吉,若真是能如隆慶所願,攜手並進,那還真是大明朝的至福。可惜,兩人從來就沒有好好合作過一天。隨著隆慶皇帝發出的一道整治科道的命令,兩人立刻撕破臉皮,兔起鶻落,大打了一番。


    強手過招,招數之淩厲不說,還帶有某種喜劇性。明朝人,這回好好的看了一場文淵閣大戲!


    這兩個人在朝中的勢力,可以說是各領了一支精銳軍團。高拱,掌管的是人事係統。他的吏部,分管的是官員的註冊、定級、考核、授銜、封賞之事,是往上抬人的。跑官的人,就要往這兒跑。不過在徐階任吏部尚書之前,吏部的官員們有個很嚴格的不成文規矩,就是決不與百官接觸,自成體係,省得老有人半夜敲我們家門。


    趙貞吉管的是科道。科,就是“六科”,其職能我們上麵已經說過了。道,是都察院係統的簡稱。之所以稱為“道”,是因為都察院下設了“十三道監察禦史”,負責當時十三個“省”的監察之職。這是個“條條係統”,不受地方牽製。他們管的是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冤獄的事情,職責是往下“砸”人的。這兩大部門,在明代公文裏常常合稱“科道”。其官員,就是具有極大殺傷力的“言官”。


    科道裏麵絕大部分都是小官,六科都給事中(科長)僅僅是個正七品、一般給事中隻有從七品,跟個縣長差不多。監察禦史也是正七品。官階雖小,卻可以彈劾一、二品的大員。這是古代行政製度裏有名的“小尅大”原則,是為了防止官大了誰也管不了,腐敗一暴露就是千萬貪汙犯。皇帝就拿這些“小蘿蔔頭”盯著你,一動就檢舉你,有利於高級官員的防微杜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秋子並收藏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