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對皇帝,也是柔媚以事之。在中國,邀寵,有時侯就是最大的政治。馬屁永遠是下級討上級歡心的法寶。無能之輩為何屢屢得寵?因為,最拙劣的馬屁本領,就是最高明的政治權術。
文雅一點講,就是四個字——投其所好。
嘉靖皇帝癡迷於道教,經常讓值班的閣臣替他撰寫“青詞”,也就是寫給玉皇大帝的效忠信。寫好了,就拿來焚化以祭天。以至後來竟有了因擅寫青詞而入閣的“青詞宰相”。皇帝一有了什麽靈感,就急猴猴的讓閣臣照他的意思寫一篇。一遇上此事,嚴嵩總是兢兢業業地寫,而夏言雖然也是此中高手,但覺得這東西純粹是扯淡,有時候就叫人代寫,有時候則把以前寫的改頭換麵拿去充數。
兩人對比,皇上當然喜歡獻媚獻得好的那一個。
此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嘉靖皇帝在醮天時,是要戴著“香葉冠”的,就是一種道士帽。某日,他一時高興,分贈給五位重臣每人一頂,讓他們也戴著趕趕時髦。夏言不聽那一套,從來不戴,問起來,就答:“這並非法定官服,大臣如何能隨便用?”
嚴嵩則不同,每次去西苑入見,都要戴得端端正正,上麵還小心地籠上了一麵輕紗。皇帝很好奇,問他:“典出何故?”嚴嵩含笑答之:“天子所賜,恐染灰塵。”
兩下相較,柔弱的一方焉能不勝?
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哪個當總把舵子的不喜歡奉承?哪個高高在上的不喜歡順耳之言?
嚴嵩摸透了在上者的虛榮和愚蠢,也摸透了剛直者的疏闊與執拗,那麽,想要上下其手,置對方於死地,就差一個必然要出現的機會了。
這機會說來就來!
——這就是後來震動朝野的“復套”事件。
何謂“復套”?套,是指河套,即黃河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一帶的這塊地方。這裏是明朝北邊的戰略防務要地。朱老皇帝開國時,對這一帶的布防做了精心籌劃,在北方一線置三大衛所(軍事據點),修邊牆(即現在俗稱的“長城”),讓諸王坐鎮,嚴防“北虜”入寇。
這一招很有效,曾經使“三十餘年胡馬不敢南牧”(《殊城周諮錄-北狄》)。
但人算不如天算,老皇帝一蹬腿兒,為朱家天下防守北方的燕王朱棣就反了,南下奪了鳥位,名正言順成了主子。這位明成祖為防止類似自己的事情發生(我造反可以,別人卻不可以),將軍事重鎮大寧都司與東勝衛內徙或後撤,使北方防務出現兩處缺口。唯餘開平一處孤懸蒙古高原,三麵受敵,不得不在宣德年間也撤往內地。從此京師和內地門戶大開,原先防務的最後底線,現在變成了前線。
一些饑寒交迫的蒙古族部落,就是趁這個機會,陸續進入河套來找飯吃的。後來他們安下了家,漸漸成了氣候。起先不過是千餘騎騷擾,到後來竟能聚起十萬餘騎,攻入大明的邊鎮殺掠。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套虜”或者“套寇”。
夏言最後一次當政時,陝西“三邊總督”(地方軍事主官)曾銑上奏,認為“套虜”問題不難解決,隻要朝庭添一點兵力,由他調度,可一舉擺平。這個曾銑,是個有膽略、有辦法的將才,對邊患如何根除看得非常透徹。
恰好夏言也想在此問題上建立一番萬世功業,就極力向嘉靖皇帝保薦曾總督。嘉靖為夏言的話所動,下令褒獎曾銑,並指令兵部開始操作,籌劃兵餉。
夏言是個實在人,很認真地與曾銑書信往還,討論起了復套的步驟。皇帝既然下了決心,此事就有十分把握了。
他萬萬想不到,一轉身,這個樂於齋醮的皇帝就反悔了。為什麽?為的是中了嚴嵩的詭計。
那政壇老混混兒嚴嵩,早已觀測多時,套復不復幹我鳥事,但徹底幹垮夏言,正當其時!
嚴嵩此次策劃得很周密,在宮中鼓動近侍(不幹好事的太監),在外廷勾結言官,大家眾口一詞,都說可萬萬不能復套啊!老祖宗都惹不起的蒙古人,咱們怎麽能惹呢?一種傾向性的輿論,就這樣包圍了皇上。
嘉靖一想:不錯呀!萬一惹上大麻煩怎麽辦?前車之鑑,離得還不遠呢,英宗就是因為輕易出兵示威,被蒙古騎兵在土木堡抓住的,當了多年的戰俘,險些永遠丟掉了皇帝的帽子。
然而大話已經放出去了,如何收回?收回的話,天子的顏麵何在?嘉靖苦思無計,又不好明說,便時常發一些無名之火。他甚至已經想到,萬一“韃子”殺過來,自己殺掉曾銑求和,是否就能把這些野蠻人擺平?
這皇帝的心,也真是難測!曾銑不過是個有抱負的軍人,“復套”也是為朱家天下著想,卻不料自己的腦袋,轉眼已經是皇帝手上一粒隨時準備講和的砝碼了。
皇帝每日繞室徘徊,正是下不來台的時候。聰明的臣子怎麽辦?你——就要給他梯子,為他找一個替罪羊。
在嚴閣老的授意下,有心懷叵測的言官便開始發難了,說邊釁不可輕啟,不能讓邊將為立功而把國家推向險境;又說曾銑交結閣臣、無非是大言欺君,等等。嚴閣老更是偏偏在嘉靖一心一意齋醮之時,把上報山崩、沙塵暴異常氣象的報告,和曾銑的復套建議一起呈給皇上。當天是正月初一,皇帝看了,當然感到晦氣,太晦氣!於是,他公開的態度立刻就變了。
文雅一點講,就是四個字——投其所好。
嘉靖皇帝癡迷於道教,經常讓值班的閣臣替他撰寫“青詞”,也就是寫給玉皇大帝的效忠信。寫好了,就拿來焚化以祭天。以至後來竟有了因擅寫青詞而入閣的“青詞宰相”。皇帝一有了什麽靈感,就急猴猴的讓閣臣照他的意思寫一篇。一遇上此事,嚴嵩總是兢兢業業地寫,而夏言雖然也是此中高手,但覺得這東西純粹是扯淡,有時候就叫人代寫,有時候則把以前寫的改頭換麵拿去充數。
兩人對比,皇上當然喜歡獻媚獻得好的那一個。
此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嘉靖皇帝在醮天時,是要戴著“香葉冠”的,就是一種道士帽。某日,他一時高興,分贈給五位重臣每人一頂,讓他們也戴著趕趕時髦。夏言不聽那一套,從來不戴,問起來,就答:“這並非法定官服,大臣如何能隨便用?”
嚴嵩則不同,每次去西苑入見,都要戴得端端正正,上麵還小心地籠上了一麵輕紗。皇帝很好奇,問他:“典出何故?”嚴嵩含笑答之:“天子所賜,恐染灰塵。”
兩下相較,柔弱的一方焉能不勝?
皇帝也好,大臣也好,哪個當總把舵子的不喜歡奉承?哪個高高在上的不喜歡順耳之言?
嚴嵩摸透了在上者的虛榮和愚蠢,也摸透了剛直者的疏闊與執拗,那麽,想要上下其手,置對方於死地,就差一個必然要出現的機會了。
這機會說來就來!
——這就是後來震動朝野的“復套”事件。
何謂“復套”?套,是指河套,即黃河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一帶的這塊地方。這裏是明朝北邊的戰略防務要地。朱老皇帝開國時,對這一帶的布防做了精心籌劃,在北方一線置三大衛所(軍事據點),修邊牆(即現在俗稱的“長城”),讓諸王坐鎮,嚴防“北虜”入寇。
這一招很有效,曾經使“三十餘年胡馬不敢南牧”(《殊城周諮錄-北狄》)。
但人算不如天算,老皇帝一蹬腿兒,為朱家天下防守北方的燕王朱棣就反了,南下奪了鳥位,名正言順成了主子。這位明成祖為防止類似自己的事情發生(我造反可以,別人卻不可以),將軍事重鎮大寧都司與東勝衛內徙或後撤,使北方防務出現兩處缺口。唯餘開平一處孤懸蒙古高原,三麵受敵,不得不在宣德年間也撤往內地。從此京師和內地門戶大開,原先防務的最後底線,現在變成了前線。
一些饑寒交迫的蒙古族部落,就是趁這個機會,陸續進入河套來找飯吃的。後來他們安下了家,漸漸成了氣候。起先不過是千餘騎騷擾,到後來竟能聚起十萬餘騎,攻入大明的邊鎮殺掠。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套虜”或者“套寇”。
夏言最後一次當政時,陝西“三邊總督”(地方軍事主官)曾銑上奏,認為“套虜”問題不難解決,隻要朝庭添一點兵力,由他調度,可一舉擺平。這個曾銑,是個有膽略、有辦法的將才,對邊患如何根除看得非常透徹。
恰好夏言也想在此問題上建立一番萬世功業,就極力向嘉靖皇帝保薦曾總督。嘉靖為夏言的話所動,下令褒獎曾銑,並指令兵部開始操作,籌劃兵餉。
夏言是個實在人,很認真地與曾銑書信往還,討論起了復套的步驟。皇帝既然下了決心,此事就有十分把握了。
他萬萬想不到,一轉身,這個樂於齋醮的皇帝就反悔了。為什麽?為的是中了嚴嵩的詭計。
那政壇老混混兒嚴嵩,早已觀測多時,套復不復幹我鳥事,但徹底幹垮夏言,正當其時!
嚴嵩此次策劃得很周密,在宮中鼓動近侍(不幹好事的太監),在外廷勾結言官,大家眾口一詞,都說可萬萬不能復套啊!老祖宗都惹不起的蒙古人,咱們怎麽能惹呢?一種傾向性的輿論,就這樣包圍了皇上。
嘉靖一想:不錯呀!萬一惹上大麻煩怎麽辦?前車之鑑,離得還不遠呢,英宗就是因為輕易出兵示威,被蒙古騎兵在土木堡抓住的,當了多年的戰俘,險些永遠丟掉了皇帝的帽子。
然而大話已經放出去了,如何收回?收回的話,天子的顏麵何在?嘉靖苦思無計,又不好明說,便時常發一些無名之火。他甚至已經想到,萬一“韃子”殺過來,自己殺掉曾銑求和,是否就能把這些野蠻人擺平?
這皇帝的心,也真是難測!曾銑不過是個有抱負的軍人,“復套”也是為朱家天下著想,卻不料自己的腦袋,轉眼已經是皇帝手上一粒隨時準備講和的砝碼了。
皇帝每日繞室徘徊,正是下不來台的時候。聰明的臣子怎麽辦?你——就要給他梯子,為他找一個替罪羊。
在嚴閣老的授意下,有心懷叵測的言官便開始發難了,說邊釁不可輕啟,不能讓邊將為立功而把國家推向險境;又說曾銑交結閣臣、無非是大言欺君,等等。嚴閣老更是偏偏在嘉靖一心一意齋醮之時,把上報山崩、沙塵暴異常氣象的報告,和曾銑的復套建議一起呈給皇上。當天是正月初一,皇帝看了,當然感到晦氣,太晦氣!於是,他公開的態度立刻就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