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艦長室,他轉向艦艏,進入控製室。
控製室是全艦的作戰指揮與艦船的操控中心。正中央是一個凸起約二十公分的潛望鏡平台,平台上方有兩台潛望鏡,左舷是一號||導航潛望鏡,右舷是二號||攻擊潛望鏡。
潛望鏡平台的前方||靠艦艏的一側,左邊是一張類似飛機駕駛艙的座位,稱做「潛航操控台」。
舊式潛艦的操控需要兩個人,分別是「水平翼操作手」與「舵手」。水平翼操作手控製帆罩上方左右兩側的水平翼,也就是潛航的角度與深度;舵手控製艦艉的舵與船速操控杆,也就是船的航向與速率。
紀壯艦是新式潛艦,艦船操控隻需要一個人||潛航手。除了船速的操控杆||往前推是前進,往後扳是後退;另外有一個類似戰鬥機自動線控的操縱杆,扳動操縱杆的「前、後、左、右」代表「下潛、上浮、左轉、右轉」的信號,再透過計算機係統整合,控製位於帆罩的水平翼與艦艉的十字翼,可輕易完成潛艦三度空間的運動。
左舷那張像駕駛艙的座位就是潛航手的位置。他身後通常站的是負責督導的值更官。
值更官的右側有一張比較高,可以旋轉、可以用卡閂固定旋轉軸,又有安全帶的椅子。這張椅子是艦長專用的「艦長座」。
艦長座不是用來休息,而是潛航的作戰指揮中心。備戰時艦長坐在這,較低的桌麵是一張六十乘九十公分的「電子海圖桌」,是一個整合「海底地形」、「自動推算船位」,以及最多包含六個目標、六個本艦發射武器,能夠實時呈現戰場環鏡,又完全自動化的電子海圖。
電子海圖桌前麵有一個「ㄇ」型立式儀錶板,開口朝艦長,以各種儀表、數字、圖形顯示各種戰術數據。例如電瓶與高壓空氣的容量,壓艙櫃進水百分比,垂直水溫的變化,本艦車舵、航向、航速、深度、搖擺與縱傾角度、海底距離、魚雷發射管狀態等;另外有數字時鍾,以及一個能傳達全艦的1mc廣播器。
潛望鏡平台的後方||最靠近艦長室的一側||有兩張方桌,分別是海圖桌與描跡桌。海圖桌在右,用於人工船位測繪。描跡桌的桌麵是一塊透明玻璃,桌子中間有些機械組合,可自動接收艦上電羅經的「航向」以及船速儀的「航速」數據,再隨著船的移動,等比例移動一盞由下往上投影的聚光燈,光點中心就代表紀壯艦的「推算船位」。
當電子海圖桌故障,作戰指揮才會移到描跡桌,改用老式人工描繪的方式。也因此,描跡桌附近有部分戰術數據顯示器,例如電瓶容量,本艦航向、航速、車舵、深度、海底距離等。
在全自動化作業的要求下,紀壯艦的戰鬥係統擁有六部操控台,對稱分配在潛望鏡平台的左右兩舷,右邊三台負責射控與導航,左邊三台是聲納、雷達,以及電偵操控台。六部操控台的硬體完全相同,差的是「選擇功能鈕」||不同的選擇使用不同的軟體,屏幕也就呈現不同的信息,相對應的觸控麵板也因而不同。
控製室有那麽多的裝備,卻隻安裝在一個寬不及四公尺、長約六公尺的狹小空間。由於現在是半夜十一點二十分,控製室幾乎關閉所有的燈,隻留下操控台屏幕極微弱的綠色顯示燈與儀表燈。才離開明亮的艦長室,蕭念宗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因而不得不放慢腳步,一路摸著走向前方的垂直梯。
沿途不停地有人說「艦長好」,都是被蕭念宗摸到的弟兄。他看不清楚對方的麵孔,但是聽得出誰是誰,以及每個人的聲音裏都帶著點興奮與期待。
是值得令人興奮與期待。在漫長 、艱苦的四十二天航行之後,終於要回家了。
越過聲納操控台,再前方是是電信室……,與其說是「室」,還不如說是「一條」走道。走道內舷安裝各式頻率的通信機,近端有個方桌,桌上放的是中科院自製的「天韻」保密器,以及電傳打字機與印表機各一台。
垂直梯在電信室入口前右轉,船舯的位置。
蕭念宗沿著垂直梯往上爬,穿出壓力艙水密門,繼續沿著帆罩向上,最後進入頂端的指揮塔。
這時全艦已就進出港部署,狹小的指揮塔更是顯得狹小。兩平方公尺左右的空間有負責傳車舵令的戰係長
,有負責情資交換的電話手,有負責觀察水麵目標的左、右舷瞭望,還有負責看風景的輔導長。
是的,看風景。進出港的時候人人有工作,隻有輔導長沒事做。
輔導長在艦上三十七種部署操演中,所有的職責都是「督導」。
督導就是隻看不做。
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隻有這一任職務待在潛艦,不可能為了這任職務就投入一、兩年的時間進行嚴苛的潛航簽證。也因此,輔導長右胸並沒有配掛潛航合格的紀念章||中間是潛艦正視圖,兩側是兩隻海豚向內彎的金質紀念章。
紀壯號的輔導長是麥永強,由於個頭小,熟識的人多叫他小麥。小麥是一個好輔導長,真心關懷官兵的生活。舉例來說,他很在意艦上的夥食,除了親自開菜單、親自監看夥委買回來的食物,還經常到廚房教導夥食兵做菜。這些工作都不是輔導長的職責,但是麥永強搶過來做,而且做得很好。
可能這和麥永強是原住民有關。他是潛艦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原住民輔導長,雖然歷經政戰學校的洗禮,卻仍保有原住民善良純樸與樂天知命的本性。更難得的是,他是全國軍學歷最高的輔導長||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博士論文曾經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年度優良論文,在軍中總共隻有三個人得過這項榮譽。
控製室是全艦的作戰指揮與艦船的操控中心。正中央是一個凸起約二十公分的潛望鏡平台,平台上方有兩台潛望鏡,左舷是一號||導航潛望鏡,右舷是二號||攻擊潛望鏡。
潛望鏡平台的前方||靠艦艏的一側,左邊是一張類似飛機駕駛艙的座位,稱做「潛航操控台」。
舊式潛艦的操控需要兩個人,分別是「水平翼操作手」與「舵手」。水平翼操作手控製帆罩上方左右兩側的水平翼,也就是潛航的角度與深度;舵手控製艦艉的舵與船速操控杆,也就是船的航向與速率。
紀壯艦是新式潛艦,艦船操控隻需要一個人||潛航手。除了船速的操控杆||往前推是前進,往後扳是後退;另外有一個類似戰鬥機自動線控的操縱杆,扳動操縱杆的「前、後、左、右」代表「下潛、上浮、左轉、右轉」的信號,再透過計算機係統整合,控製位於帆罩的水平翼與艦艉的十字翼,可輕易完成潛艦三度空間的運動。
左舷那張像駕駛艙的座位就是潛航手的位置。他身後通常站的是負責督導的值更官。
值更官的右側有一張比較高,可以旋轉、可以用卡閂固定旋轉軸,又有安全帶的椅子。這張椅子是艦長專用的「艦長座」。
艦長座不是用來休息,而是潛航的作戰指揮中心。備戰時艦長坐在這,較低的桌麵是一張六十乘九十公分的「電子海圖桌」,是一個整合「海底地形」、「自動推算船位」,以及最多包含六個目標、六個本艦發射武器,能夠實時呈現戰場環鏡,又完全自動化的電子海圖。
電子海圖桌前麵有一個「ㄇ」型立式儀錶板,開口朝艦長,以各種儀表、數字、圖形顯示各種戰術數據。例如電瓶與高壓空氣的容量,壓艙櫃進水百分比,垂直水溫的變化,本艦車舵、航向、航速、深度、搖擺與縱傾角度、海底距離、魚雷發射管狀態等;另外有數字時鍾,以及一個能傳達全艦的1mc廣播器。
潛望鏡平台的後方||最靠近艦長室的一側||有兩張方桌,分別是海圖桌與描跡桌。海圖桌在右,用於人工船位測繪。描跡桌的桌麵是一塊透明玻璃,桌子中間有些機械組合,可自動接收艦上電羅經的「航向」以及船速儀的「航速」數據,再隨著船的移動,等比例移動一盞由下往上投影的聚光燈,光點中心就代表紀壯艦的「推算船位」。
當電子海圖桌故障,作戰指揮才會移到描跡桌,改用老式人工描繪的方式。也因此,描跡桌附近有部分戰術數據顯示器,例如電瓶容量,本艦航向、航速、車舵、深度、海底距離等。
在全自動化作業的要求下,紀壯艦的戰鬥係統擁有六部操控台,對稱分配在潛望鏡平台的左右兩舷,右邊三台負責射控與導航,左邊三台是聲納、雷達,以及電偵操控台。六部操控台的硬體完全相同,差的是「選擇功能鈕」||不同的選擇使用不同的軟體,屏幕也就呈現不同的信息,相對應的觸控麵板也因而不同。
控製室有那麽多的裝備,卻隻安裝在一個寬不及四公尺、長約六公尺的狹小空間。由於現在是半夜十一點二十分,控製室幾乎關閉所有的燈,隻留下操控台屏幕極微弱的綠色顯示燈與儀表燈。才離開明亮的艦長室,蕭念宗感覺眼前一片漆黑,因而不得不放慢腳步,一路摸著走向前方的垂直梯。
沿途不停地有人說「艦長好」,都是被蕭念宗摸到的弟兄。他看不清楚對方的麵孔,但是聽得出誰是誰,以及每個人的聲音裏都帶著點興奮與期待。
是值得令人興奮與期待。在漫長 、艱苦的四十二天航行之後,終於要回家了。
越過聲納操控台,再前方是是電信室……,與其說是「室」,還不如說是「一條」走道。走道內舷安裝各式頻率的通信機,近端有個方桌,桌上放的是中科院自製的「天韻」保密器,以及電傳打字機與印表機各一台。
垂直梯在電信室入口前右轉,船舯的位置。
蕭念宗沿著垂直梯往上爬,穿出壓力艙水密門,繼續沿著帆罩向上,最後進入頂端的指揮塔。
這時全艦已就進出港部署,狹小的指揮塔更是顯得狹小。兩平方公尺左右的空間有負責傳車舵令的戰係長
,有負責情資交換的電話手,有負責觀察水麵目標的左、右舷瞭望,還有負責看風景的輔導長。
是的,看風景。進出港的時候人人有工作,隻有輔導長沒事做。
輔導長在艦上三十七種部署操演中,所有的職責都是「督導」。
督導就是隻看不做。
這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隻有這一任職務待在潛艦,不可能為了這任職務就投入一、兩年的時間進行嚴苛的潛航簽證。也因此,輔導長右胸並沒有配掛潛航合格的紀念章||中間是潛艦正視圖,兩側是兩隻海豚向內彎的金質紀念章。
紀壯號的輔導長是麥永強,由於個頭小,熟識的人多叫他小麥。小麥是一個好輔導長,真心關懷官兵的生活。舉例來說,他很在意艦上的夥食,除了親自開菜單、親自監看夥委買回來的食物,還經常到廚房教導夥食兵做菜。這些工作都不是輔導長的職責,但是麥永強搶過來做,而且做得很好。
可能這和麥永強是原住民有關。他是潛艦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原住民輔導長,雖然歷經政戰學校的洗禮,卻仍保有原住民善良純樸與樂天知命的本性。更難得的是,他是全國軍學歷最高的輔導長||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博士論文曾經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年度優良論文,在軍中總共隻有三個人得過這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