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經常被問到另一個問題,提這個問題的人都嚐試一些聰明的、有一些年紀的記者,他們都有真正的有報酬的工作,不像我們倆。這個問題有關那句賽伯朋克宣言——“信息渴望被免費”。記者們常常以一種諷刺性的誇張動作向我們指出,如果我們真的信奉這一點那我們的寫作生意豈不是完了。不知何故,人們總覺得我們自認可以倖免於難。這就好比是火山學專家預言有一場地震,但是人們頂回一句“如果真有地震,那你們家的鍋碗瓢盆豈不是都要震碎?”當然是這樣的,我們的飯碗確實有點問題,但我們不是首當其衝的。


    首當其衝的是我們摯愛的手動打字機,文字處理軟體把打字機直接送進了垃圾堆。在那之後,數位化的配送方式摧毀了獨立書店,代之以連鎖書店。出版商被大型傳媒公司迅速買下,因為控製論的新業務管理方式和電子數據表是這種收購成為了可能。配送的集中化完全擾亂了圖書分銷貿易。隨後瀏覽器出現了,終於導致報紙雜誌業的崩潰,記者被一批一批地解僱。這一切變化令殘存的書店變成了售賣文化衫、舉辦即興表演聚會的咖啡館。


    不能因為我們預見了它的到來,就認為這是我們的錯。


    文字一旦開始信息化,它帶來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些,這些甚至連十分之一都不到。人們常常問我們“賽伯朋克寫人科幻之後還會發生什麽?”答案是會出現一種賽伯文化。


    對我而言,那就是出現了《差分機》。這本書改變了我身上的一些東西,改變了我們的思維和寫作方式。在署著我名字的小說中,這是唯一一本我願意為了樂趣而重新閱讀的小說。


    賽伯文化充斥著整個世界,沒給前一個時代留下一點斷壁殘垣。“賽伯朋克”是已主流化的賽伯文化的先驅,一群經典的波西米亞式的不羈先驅。如今桌上型電腦已經過時了,它正迅速被無線設備、雲網絡所取代。在這個新的世界中即便是親密的家人也常常通過手持設備進行交流,在這個新世界中表情符號已經成了日常用語,一篇八萬字的小說給人的感覺就像一首維多利亞時代的史詩。


    它翻轉了過來,向外翻轉,向這個世界翻轉。整個世界變成了賽伯世界。


    現在社交網絡的規模比國家的規模還要大。我們從前用複印機複印一些關於賽伯朋克的小知識片段,然後交換著看。現在這些內容通過博客和微博客散布到全世界。結果《差分機》成了為逝去的印刷文化打造的一副精緻石棺。如果說我們對於目前怪誕的媒體環境還能感到比較輕鬆自如,那是因為我們用自己整個職業生涯將媒體從墓穴中挖出,然後重新埋葬。我們以不計後果的狂歡姿態殺死了媒體,比狄更斯殺死小奈兒更甚。


    我認為《差分機》這本書的構思有其根源,根源就在布魯斯的“死媒體計劃”之中,或者說是在促成“死媒體計劃”的那些思考之中。我們討論當時的媒體將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


    我們應該在結束之前談一下蒸汽朋克的話題,說些暖人心的話。“蒸汽朋克”一詞不是我們發明的,“賽伯朋克”一詞也不是我們發明的。不過我們的確創造了很多新詞。


    通常是“發現”了這些詞語,然後靈活地將其帶入新的語境。


    尤其是《差分機》,其中充斥著各種混合語詞彙,例如當時高科技罪犯的黑話,即便是二十年後我們二人回想起來還會捧腹大笑。“蒸汽朋克”、“賽伯朋克”很像是我們會創造出來的詞,但是我們沒有。


    這就是拚湊新詞的魔術,從那些曾經司空見慣、如今已被遺忘的文本中尋找材料。


    這本書確實在三樣東西上頗費筆墨,這三者已經成為蒸汽朋克的基本標誌:巨型飛艇、黃銅計算機和奇形怪狀的女士內衣。但是,這種標準並不是我們製定的。我們從來沒有動手搭建蒸汽朋克場景;我們從沒給《差分機》寫過續集,以後也不會寫。我們有自己關心的問題,例如設計日式運動鞋、策劃增強現實大會。我們寫作這本書更不是為了開創蒸汽朋克亞文化,不是為了讓愛好者們製作黃銅器具、組織盛裝活動或者從巴西、波蘭這麽遠的地方熱切地給我們發電子郵件。


    有人把老式機械手錶的零件拆下來,純粹用來製作裝飾品,我個人絕不贊同這種做法。請不要再這樣做了。


    這是我們的經驗之談,孩子們。對於你們而言,或許我們的想法早已過時。


    同時,希望你們喜歡這個故事。


    無論過去了多長時間,這本書始終是我們二人的作品。


    巴勒斯曾稱語言是“來自外太空的病毒”,認為人類已淪為語言的奴隸。他還將拚貼剪輯的蒙太奇手法運用到文學創作中,以展現沒有邏輯理性的無序世界。


    原文為“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這句話最早是由美國作家斯圖爾特·布蘭德於1984年提出的。


    少女小奈兒是狄更斯小說《老古玩店》中的主要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差分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威廉·吉布森/布魯斯·斯特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威廉·吉布森/布魯斯·斯特林並收藏差分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