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絲綢之路上商業貿易繁榮,來往商旅絡繹不絕。東方的絲綢、瓷器,西方的金銀器,幾乎當時所有的商品都能在這裏找到。大漠黃沙,駝鈴叮咚,那是怎樣的一幅熱鬧景象。林梅村先生在《漢唐絲綢之路上的洛陽》一文中,綜合絲綢之路上的古代語言、考古發現和東西方史料,認為自漢以來,粟特、印度、波斯和羅馬的商隊源源不斷來到洛陽,以外國的商品換取中國的絲綢。
“絲綢之路”一詞出自於西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由於中國自古盛產絲綢,中國的海外貿易又以絲綢最為有名,所以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托芬便把中國從陸上和海上通往西域的國際貿易通道統稱為“絲綢之路”。當然,這種說法隻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絲綢之路上流通的遠不止於絲綢這一種物品,還應包括茶葉、瓷器等,甚至還應包括文化、思想。隻不過,絲綢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中國的絲綢歷史悠久。在漢民族的傳說中,對絲綢起源往往追溯到黃帝的時代。根據考古事實和文獻記載看,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絲綢生產已相當普遍。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等字樣。在那以後的時代裏,中國的絲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絲綢在中國成了受人重視的用品。絲織品早就是中國中原地區的消費品,大約在公元5世紀前後,逐漸外運。吐魯番綠洲出土的公元三至五世紀的墓葬品中發現了絲織物,這說明當時在新疆絲織物已有使用。此後,西方世界逐漸了解了絲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標誌著聯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了。
從李希托芬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絲綢之路”隻是一個關於商路的統稱。事實上,因為中國是絲綢的宗主國,大量的中國絲織品出口,多經長安西運,故後人稱之為古代“絲綢之路”。而從陸路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貿易通道,稱為“陸上絲綢之路”;從海上交通連接東西方的海上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經過草原或沙漠的貿易通道,則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其中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貢獻最大,影響最廣。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絲綢之路”上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城市,比如說敦煌、樓蘭、長安、洛陽等。而這些城市無疑在世界歷史上都曾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就像韓國磐先生在《古都洛陽與絲綢之路》一文中說的那樣: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
“絲綢之路”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蹟。唐代的“絲綢之路”,更因其帝國的強盛而被世人格外關注。它在許多條通道中以其無與倫比的身份和權威,在東西文化聯繫中顯示了自身的分量和影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敦煌莫高窟共有洞窟六百多個,其中一半以上開鑿於絲綢之路繁榮時期的唐代。這些色彩絢麗的壁畫和佛像是東西方之間頻繁交流的見證。
茶與酒斟就一個清香的王朝
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菸酒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它們都是男性的——粗莽,熱烈,有思想,也有火氣,未若茶之溫柔,雅潔,輕輕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老舍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客中行
【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自古書生有七件寶,即琴棋書畫詩酒茶。詩、酒、茶三劍合璧奏出了盛唐文化的最強音。那裏洋溢著生命的快樂,蘊含著盛世的無限風光,也散發著盛唐獨有的濃鬱芳香。
孫中山說,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品唐朝的茶文化就是品一個盛世。在唐朝,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將飲茶作為一種愉悅精神、修身養性的手段,將茶文化看做一種高雅文化。因而,從唐代流傳下來了大量的茶文、茶詩、茶畫、茶歌。如:錢起《過張成侍禦宅》吟:“杯裏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杜甫《寄贊上人》記:“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李中《贈上都先業大師》說:“有時乘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喻鳧的《蔣處士宅喜閑公至》描寫:“嚐茗議空經不夜,照花明月影侵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中唐以後,尚茶的風俗更加普及,從朱門到柴屋皆嗜茶,有的甚至窮日盡夜,啜之不已。其實茶文化的風靡是與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分不開的。自唐貞觀以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充盈著生機勃勃的氣息。這種背景也為茶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發達的交通和開明的經濟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茶的種植和販賣。隨著茶樹的栽培與加工技術的成熟,各種高品質的茶葉應運而生,從而使得飲茶之風日盛。
“絲綢之路”一詞出自於西方。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由於中國自古盛產絲綢,中國的海外貿易又以絲綢最為有名,所以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托芬便把中國從陸上和海上通往西域的國際貿易通道統稱為“絲綢之路”。當然,這種說法隻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在絲綢之路上流通的遠不止於絲綢這一種物品,還應包括茶葉、瓷器等,甚至還應包括文化、思想。隻不過,絲綢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中國的絲綢歷史悠久。在漢民族的傳說中,對絲綢起源往往追溯到黃帝的時代。根據考古事實和文獻記載看,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絲綢生產已相當普遍。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等字樣。在那以後的時代裏,中國的絲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絲綢在中國成了受人重視的用品。絲織品早就是中國中原地區的消費品,大約在公元5世紀前後,逐漸外運。吐魯番綠洲出土的公元三至五世紀的墓葬品中發現了絲織物,這說明當時在新疆絲織物已有使用。此後,西方世界逐漸了解了絲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標誌著聯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了。
從李希托芬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發現“絲綢之路”隻是一個關於商路的統稱。事實上,因為中國是絲綢的宗主國,大量的中國絲織品出口,多經長安西運,故後人稱之為古代“絲綢之路”。而從陸路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貿易通道,稱為“陸上絲綢之路”;從海上交通連接東西方的海上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經過草原或沙漠的貿易通道,則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其中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貢獻最大,影響最廣。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絲綢之路”上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城市,比如說敦煌、樓蘭、長安、洛陽等。而這些城市無疑在世界歷史上都曾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就像韓國磐先生在《古都洛陽與絲綢之路》一文中說的那樣: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
“絲綢之路”是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蹟。唐代的“絲綢之路”,更因其帝國的強盛而被世人格外關注。它在許多條通道中以其無與倫比的身份和權威,在東西文化聯繫中顯示了自身的分量和影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敦煌莫高窟共有洞窟六百多個,其中一半以上開鑿於絲綢之路繁榮時期的唐代。這些色彩絢麗的壁畫和佛像是東西方之間頻繁交流的見證。
茶與酒斟就一個清香的王朝
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汽水,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菸酒也是我的好朋友,但它們都是男性的——粗莽,熱烈,有思想,也有火氣,未若茶之溫柔,雅潔,輕輕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老舍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客中行
【唐】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自古書生有七件寶,即琴棋書畫詩酒茶。詩、酒、茶三劍合璧奏出了盛唐文化的最強音。那裏洋溢著生命的快樂,蘊含著盛世的無限風光,也散發著盛唐獨有的濃鬱芳香。
孫中山說,茶是“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料;最良之茶,惟可自產茶之母國,即中國得之”。品唐朝的茶文化就是品一個盛世。在唐朝,茶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將飲茶作為一種愉悅精神、修身養性的手段,將茶文化看做一種高雅文化。因而,從唐代流傳下來了大量的茶文、茶詩、茶畫、茶歌。如:錢起《過張成侍禦宅》吟:“杯裏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杜甫《寄贊上人》記:“柴荊具茶茗,逕路通林丘”;李中《贈上都先業大師》說:“有時乘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喻鳧的《蔣處士宅喜閑公至》描寫:“嚐茗議空經不夜,照花明月影侵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中唐以後,尚茶的風俗更加普及,從朱門到柴屋皆嗜茶,有的甚至窮日盡夜,啜之不已。其實茶文化的風靡是與整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分不開的。自唐貞觀以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充盈著生機勃勃的氣息。這種背景也為茶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發達的交通和開明的經濟政策,有力地促進了茶的種植和販賣。隨著茶樹的栽培與加工技術的成熟,各種高品質的茶葉應運而生,從而使得飲茶之風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