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多少人在苦苦追求著、嚮往著盛唐氣象。盛唐以後,中國長期陷在封建社會沒落的泥淖中。這一個如日之方中的美好的時代,也就成為千百年來可望而不可即的讚嘆。
編著者
2007年12月
序二 名家品唐朝:回味唐朝波瀾盛世
培根有語:“讀史使人明智。”
然而對於讀史,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無論過去的,還是後來的,都應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可以讀,不可以信;可以引以思考,不可以據以當真。大概沒有偏見,無以成文人;沒有矯情,難以成歷史。
聽史學家談歷史,你能學到嚴謹;聽文學家談歷史,你能在妙筆生花的文字間體味另一番生動。
唐朝離我們太遠了,但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個讓我們驕傲的時代。
餘秋雨在參觀莫高窟時有此感慨:“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又噴得一點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大唐帝國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大唐帝國。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麽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麽一個時刻,駕馭如此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柏楊先生說:“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史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一個紛亂的時代給了李唐王朝一個機會,李唐王朝又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究其原因,陳寅恪先生說:“乃在於以遊牧民族之武力取得天下,而以漢魏以來的中原文明之文化而治理天下。”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進,製度文明則好似千裏之堤,疏導雜亂使其規範有序。錢穆先生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製度方麵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後,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
再完備的製度如果沒有經濟作為支撐也會變得軟弱無力。唐朝的統治者實行了“兩稅製”,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唐代的租庸調製,結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脈相傳的經濟傳統,而兩稅製則開浚了此後自由經濟之先河。”費正清先生說長安是唐朝的經濟中心,是唐朝實力的象徵。長安布局的井井有條從一個側麵展示了唐朝初期統治的有序性。壯觀大氣的市容市貌象徵著大唐王朝的興盛和富足。7世紀的中國是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在漢朝時地中海地區還與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不相上下,而經過唐朝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大富裕和先進的國家。
唐朝經濟的繁榮足以讓它在世界麵前昂首。麵對來自世界各國的朝拜,它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並將多元文化納入自己的文明。李國文先生說:“唐朝的天空下,是張開臂膀,擁抱整個世界的盛世光景。”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更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聞一多曾經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可以說,唐朝文學的繁榮正是以詩歌的高度成就作為標誌的。李白杜甫雙峰橫絕,其餘眾人峰巒疊嶂,各有擁躉。唐詩中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有浪漫主義的氣質、有幽靜寧謐的心境、有積極入仕的人生態度。難怪魯迅先生要說:“中國的好詩到唐朝都已作完。”
歷史蘊涵著經驗和真知,我們需要撥開歷史的重重謎團,重新審視歷史現象;我們要改變某些歷史的傳統說法,對其有清醒的認識。
本書中,15位名家將為我們講述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展示其前所未有的繁榮,帶我們一起品讀“興則萬國來朝,衰則一落千丈”的大唐王朝。
編著者
2007年12月
第一章 潛龍在淵 高祖豈是平常人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朝代更替、國家興衰、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在不停地更替變化。歷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縱然立下千秋偉業,也不過是為他人添作嫁衣。在歷史對局的博弈中,李淵成為贏家,拉開了一個盛世王朝的序幕;在與兒子的對決中,卻成了輸家,忍受著後人不公允的評判。自古成者為王敗者寇,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粉飾自己最好的工具。高祖等待平反的那一天……
終於有一天,他等來了這樣的評價“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未蘇,故能折棰以禦裊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作為中國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高祖李淵個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與大唐帝國的興衰交替一樣,充滿了無限魅力。
一張被正史扭曲的麵龐
唐高祖是在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誌而又生機勃勃和幹練的領袖人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多少人在苦苦追求著、嚮往著盛唐氣象。盛唐以後,中國長期陷在封建社會沒落的泥淖中。這一個如日之方中的美好的時代,也就成為千百年來可望而不可即的讚嘆。
編著者
2007年12月
序二 名家品唐朝:回味唐朝波瀾盛世
培根有語:“讀史使人明智。”
然而對於讀史,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無論過去的,還是後來的,都應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可以讀,不可以信;可以引以思考,不可以據以當真。大概沒有偏見,無以成文人;沒有矯情,難以成歷史。
聽史學家談歷史,你能學到嚴謹;聽文學家談歷史,你能在妙筆生花的文字間體味另一番生動。
唐朝離我們太遠了,但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個讓我們驕傲的時代。
餘秋雨在參觀莫高窟時有此感慨:“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又噴得一點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大唐帝國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大唐帝國。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麽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麽一個時刻,駕馭如此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柏楊先生說:“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史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一個紛亂的時代給了李唐王朝一個機會,李唐王朝又造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究其原因,陳寅恪先生說:“乃在於以遊牧民族之武力取得天下,而以漢魏以來的中原文明之文化而治理天下。”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進,製度文明則好似千裏之堤,疏導雜亂使其規範有序。錢穆先生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製度方麵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後,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
再完備的製度如果沒有經濟作為支撐也會變得軟弱無力。唐朝的統治者實行了“兩稅製”,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唐代的租庸調製,結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脈相傳的經濟傳統,而兩稅製則開浚了此後自由經濟之先河。”費正清先生說長安是唐朝的經濟中心,是唐朝實力的象徵。長安布局的井井有條從一個側麵展示了唐朝初期統治的有序性。壯觀大氣的市容市貌象徵著大唐王朝的興盛和富足。7世紀的中國是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在漢朝時地中海地區還與中國的文明發展程度不相上下,而經過唐朝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強大富裕和先進的國家。
唐朝經濟的繁榮足以讓它在世界麵前昂首。麵對來自世界各國的朝拜,它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並將多元文化納入自己的文明。李國文先生說:“唐朝的天空下,是張開臂膀,擁抱整個世界的盛世光景。”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更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聞一多曾經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可以說,唐朝文學的繁榮正是以詩歌的高度成就作為標誌的。李白杜甫雙峰橫絕,其餘眾人峰巒疊嶂,各有擁躉。唐詩中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有浪漫主義的氣質、有幽靜寧謐的心境、有積極入仕的人生態度。難怪魯迅先生要說:“中國的好詩到唐朝都已作完。”
歷史蘊涵著經驗和真知,我們需要撥開歷史的重重謎團,重新審視歷史現象;我們要改變某些歷史的傳統說法,對其有清醒的認識。
本書中,15位名家將為我們講述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展示其前所未有的繁榮,帶我們一起品讀“興則萬國來朝,衰則一落千丈”的大唐王朝。
編著者
2007年12月
第一章 潛龍在淵 高祖豈是平常人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朝代更替、國家興衰、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在不停地更替變化。歷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縱然立下千秋偉業,也不過是為他人添作嫁衣。在歷史對局的博弈中,李淵成為贏家,拉開了一個盛世王朝的序幕;在與兒子的對決中,卻成了輸家,忍受著後人不公允的評判。自古成者為王敗者寇,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粉飾自己最好的工具。高祖等待平反的那一天……
終於有一天,他等來了這樣的評價“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未蘇,故能折棰以禦裊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
作為中國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高祖李淵個人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波折,與大唐帝國的興衰交替一樣,充滿了無限魅力。
一張被正史扭曲的麵龐
唐高祖是在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舉兵反隋時盡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誌而又生機勃勃和幹練的領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