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想想當時,鍋裏的水已經滾開,士兵押解著他,田廣氣勢洶洶地跟他講條件,他不接受,就那麽從容地走了。這讓我想起了賣國賊汪精衛早年時曾寫過的一首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我們把他稍作修改送給酈食其:
慷慨輔漢王,從容說田廣。
投鍋成一快,英勇冠高陽。
當然,汪精衛連給酈食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早年那麽能吹,結果是個賣國賊,記得朱星公先生在知道他變節後,將汪精衛那首詩作了如下更改,讀來真是痛快:
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做楚囚。
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觀酈食其的一生,早年的時候就得“狂生”名號,他六十來歲的時候,才出來跟了劉邦,可以說歲數比較大了。但是依然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其實,一時狂簡單,但是能狂一輩子是不容易的,酈食其狂了一輩子,而且並不是輕狂,而是頗有謀略,膽識過人,勇冠三軍。他嗜酒如命,又為之增加了幾分豪氣。毛澤東說:“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酈食其死得太可惜了。其實沒有辦法,性格使然,縱使功勞赫赫,狂狷不受人辱,所以慷慨就義了。劉邦失去酈食其後十分痛心。在分封列侯時,還懷念酈食其。酈食其的兒子酈疥雖然多次帶兵打仗,但軍功還不行,可是漢高祖劉邦封酈疥為高梁侯,可見劉邦對酈食其的欣賞和懷念,而且後來又改食邑在武遂,侯位傳了三代。酈食其在九泉之下,大概也能感覺到吧!
錚錚傲骨 大漢之幸
“河南矯製,自古稱賢。淮南臥理,天子伏焉。積薪興嘆,伉直愈堅。”這是司馬遷對汲黯的評價。讚譽之情,溢於言表。汲黯是誰?他是漢武帝時的一個大臣,以直諫聞名。《漢書》中說到武帝時人才濟濟時就提及汲黯,說他“質直”,甚至到了讓人害怕的地步。
汲黯,字長孺,是濮陽人,在景帝的時候,是太子洗馬,即太子的老師,當然就是漢武帝的老師。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成了皇帝身邊的近侍,即謁者。他這個人性格很直,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滿朝文武,隻要他看不慣的,都要上去說兩句,甚至敢跟漢武帝頂嘴。他在武帝身邊當近侍的時候,有人報說東越族人互相攻擊,於是漢武帝就讓汲黯去看看,結果汲黯到了半路,就返回去了,還理直氣壯地說:“越人本來好鬥,所以他們之間攻擊很正常,不值得我去調查。”膽子真大,那可是違詔啊,顯然是個不要命的主,聽話裏有點埋怨漢武帝的意思:“你怎麽給我這麽一個差事,我汲黯不能降低身份做這種事情。”當然他說的話也有道理,人民互相攻擊是民風使然,有地方官員管理就行了,用不著中央派人去。
沒過多久河內郡失火,連綿燒了一千多家,這回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汲黯倒是去了,回來之後報告說:“這回大火是由一家失火而起。由於大家住得太緊,所以火勢一時失控,才蔓延開來,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本以為這就完了,沒想到他竟然順便幹了件更大膽的事情。他說:“大火雖然沒有什麽。不過我經過河南郡時,發現河南郡的老百姓受災嚴重,災民多達萬餘家,沒有吃的,出現了人吃人的狀況。我幹脆自作主張越權了,憑著皇上所賜的符節,開河南糧倉放糧,賑濟災民了。這事情好像不妥,所以請皇上治我假傳聖旨的罪過吧!”漢武帝一聽,這還了得,要是不貶他,很難服眾,於是就滿足了汲黯的要求,把他貶為滎陽令。其實,假傳聖旨的罪過不小,但是武帝沒有殺他。
結果,汲黯是個挺能折騰的主,這回又覺得自己當個小小縣令太屈才了,幹脆告病回家了。幸虧武帝能容人,又比較相信他的才華,所以無奈,又把汲黯召了回來,官拜中大夫。結果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在做了中大夫之後,還是經常直言相諫,使得漢武帝好多次都失了麵子,漢武帝實在受不了,於是又把他貶為東海太守。這一次汲黯乖巧了很多,沒有像上次那麽囂張了,不過他也真有辦法,每天在臥室裏睡覺,竟然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當地人民的信任。武帝看這個汲黯果然有點能耐,覺得他是“社稷之臣”,於是又趕緊把汲黯召回來,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按理說,汲黯也該停歇一下了,結果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還是堅持自己的個性,真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時,百官來朝賀,其中年俸二千石的大官都得行跪拜之禮。可見這個田蚡是非常傲慢的,而且他根本就不還禮,不過並不是誰都不跟他來硬的,汲黯就敢。他見到田蚡的時候根本就不跪,隻拱手應付一下,確實比較張狂,當然也可見其風骨,對田蚡有所抑,也未嚐不是件好事情。當時的大司馬衛青朝中也是人人敬重,見麵都要跪拜,不過唯獨汲黯見了衛青,隻是拱手作揖,還說:“大將軍有揖客方顯其大將軍的風度,有何不好呢?”當然,衛青心胸寬廣,深明大義,很欣賞汲黯之錚錚風骨,所以也不計較,反而很敬重他,還不時向他請教朝中疑難之事。
漢武帝為什麽不殺了這個“眼中釘”呢?其實是因為汲黯這個人確實很厲害,很有才。當時人的評價,都認為在軍事方麵,汲黯的水平,要超過衛青、霍去病,在行政方麵,要超過張湯與公孫弘。汲黯做“內史”的時候,從不理事,但“官事不廢”。而丞相公孫弘每天很忙卻把朝政“越理越亂”,對此,漢武帝曾對公孫弘說:“黯本長才,卿等難及也。”可見武帝每每對汲黯網開一麵,實在是愛惜汲黯之才。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我們把他稍作修改送給酈食其:
慷慨輔漢王,從容說田廣。
投鍋成一快,英勇冠高陽。
當然,汪精衛連給酈食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早年那麽能吹,結果是個賣國賊,記得朱星公先生在知道他變節後,將汪精衛那首詩作了如下更改,讀來真是痛快:
當時慷慨歌燕市,曾羨從容做楚囚。
恨不引刀成一快,終慚不負少年頭。
觀酈食其的一生,早年的時候就得“狂生”名號,他六十來歲的時候,才出來跟了劉邦,可以說歲數比較大了。但是依然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其實,一時狂簡單,但是能狂一輩子是不容易的,酈食其狂了一輩子,而且並不是輕狂,而是頗有謀略,膽識過人,勇冠三軍。他嗜酒如命,又為之增加了幾分豪氣。毛澤東說:“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酈食其死得太可惜了。其實沒有辦法,性格使然,縱使功勞赫赫,狂狷不受人辱,所以慷慨就義了。劉邦失去酈食其後十分痛心。在分封列侯時,還懷念酈食其。酈食其的兒子酈疥雖然多次帶兵打仗,但軍功還不行,可是漢高祖劉邦封酈疥為高梁侯,可見劉邦對酈食其的欣賞和懷念,而且後來又改食邑在武遂,侯位傳了三代。酈食其在九泉之下,大概也能感覺到吧!
錚錚傲骨 大漢之幸
“河南矯製,自古稱賢。淮南臥理,天子伏焉。積薪興嘆,伉直愈堅。”這是司馬遷對汲黯的評價。讚譽之情,溢於言表。汲黯是誰?他是漢武帝時的一個大臣,以直諫聞名。《漢書》中說到武帝時人才濟濟時就提及汲黯,說他“質直”,甚至到了讓人害怕的地步。
汲黯,字長孺,是濮陽人,在景帝的時候,是太子洗馬,即太子的老師,當然就是漢武帝的老師。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成了皇帝身邊的近侍,即謁者。他這個人性格很直,也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滿朝文武,隻要他看不慣的,都要上去說兩句,甚至敢跟漢武帝頂嘴。他在武帝身邊當近侍的時候,有人報說東越族人互相攻擊,於是漢武帝就讓汲黯去看看,結果汲黯到了半路,就返回去了,還理直氣壯地說:“越人本來好鬥,所以他們之間攻擊很正常,不值得我去調查。”膽子真大,那可是違詔啊,顯然是個不要命的主,聽話裏有點埋怨漢武帝的意思:“你怎麽給我這麽一個差事,我汲黯不能降低身份做這種事情。”當然他說的話也有道理,人民互相攻擊是民風使然,有地方官員管理就行了,用不著中央派人去。
沒過多久河內郡失火,連綿燒了一千多家,這回漢武帝又派汲黯去視察。汲黯倒是去了,回來之後報告說:“這回大火是由一家失火而起。由於大家住得太緊,所以火勢一時失控,才蔓延開來,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本以為這就完了,沒想到他竟然順便幹了件更大膽的事情。他說:“大火雖然沒有什麽。不過我經過河南郡時,發現河南郡的老百姓受災嚴重,災民多達萬餘家,沒有吃的,出現了人吃人的狀況。我幹脆自作主張越權了,憑著皇上所賜的符節,開河南糧倉放糧,賑濟災民了。這事情好像不妥,所以請皇上治我假傳聖旨的罪過吧!”漢武帝一聽,這還了得,要是不貶他,很難服眾,於是就滿足了汲黯的要求,把他貶為滎陽令。其實,假傳聖旨的罪過不小,但是武帝沒有殺他。
結果,汲黯是個挺能折騰的主,這回又覺得自己當個小小縣令太屈才了,幹脆告病回家了。幸虧武帝能容人,又比較相信他的才華,所以無奈,又把汲黯召了回來,官拜中大夫。結果汲黯仍然改不了老毛病,在做了中大夫之後,還是經常直言相諫,使得漢武帝好多次都失了麵子,漢武帝實在受不了,於是又把他貶為東海太守。這一次汲黯乖巧了很多,沒有像上次那麽囂張了,不過他也真有辦法,每天在臥室裏睡覺,竟然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當地人民的信任。武帝看這個汲黯果然有點能耐,覺得他是“社稷之臣”,於是又趕緊把汲黯召回來,官拜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按理說,汲黯也該停歇一下了,結果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還是堅持自己的個性,真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時,百官來朝賀,其中年俸二千石的大官都得行跪拜之禮。可見這個田蚡是非常傲慢的,而且他根本就不還禮,不過並不是誰都不跟他來硬的,汲黯就敢。他見到田蚡的時候根本就不跪,隻拱手應付一下,確實比較張狂,當然也可見其風骨,對田蚡有所抑,也未嚐不是件好事情。當時的大司馬衛青朝中也是人人敬重,見麵都要跪拜,不過唯獨汲黯見了衛青,隻是拱手作揖,還說:“大將軍有揖客方顯其大將軍的風度,有何不好呢?”當然,衛青心胸寬廣,深明大義,很欣賞汲黯之錚錚風骨,所以也不計較,反而很敬重他,還不時向他請教朝中疑難之事。
漢武帝為什麽不殺了這個“眼中釘”呢?其實是因為汲黯這個人確實很厲害,很有才。當時人的評價,都認為在軍事方麵,汲黯的水平,要超過衛青、霍去病,在行政方麵,要超過張湯與公孫弘。汲黯做“內史”的時候,從不理事,但“官事不廢”。而丞相公孫弘每天很忙卻把朝政“越理越亂”,對此,漢武帝曾對公孫弘說:“黯本長才,卿等難及也。”可見武帝每每對汲黯網開一麵,實在是愛惜汲黯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