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聲勢浩大的軍隊繼續深入敵境,數十萬大軍在行進。這簡直令人難人置信,令人神魂顛倒,令人望而生畏,也令人膽戰心驚。這支高盧軍隊前進的腳步聲令全歐洲都為之顫抖,如同8世紀歐洲被阿拉伯人以及柏柏爾人入侵以及在此之前被阿提拉人和匈奴人入侵時所感受到的一樣令人驚懼萬分。這支龐大的歐洲大軍再一次陷入戰事,隻因為拿破崙·波拿巴拒絕和平,因為他對戰爭的迷戀與狂熱已非理性所能控製,是他挑起了戰爭。拿破崙瘋狂地想要征服更多土地。他握緊了拳頭,強迫英國人、俄國人、他的大臣們將軍們以及他在歐洲所轄領土內的人民立刻聽從他的指令,甚至狂妄地脅迫全歐洲都這麽做——這簡直就是病態的執拗與任性。拿破崙此次出征包括了7個工兵營、22個軍需營、攜帶了上千個麵包烤爐、上千副馬鞍,甚至帶上了上千名鐵匠。此外,拿破崙仍有約275,000兵力的軍隊留守法國及義大利等地。
法軍繼續向波蘭東部挺進。265個步兵營、291個外國僱傭兵營、219個法國騎兵中隊、261個外國騎兵中隊,總計513,500名步兵和炮兵、98,400名騎兵,總共有611,900士兵;這還不包括25,000以上的軍官、侍從、營妓及其他隨行人員。拿破崙也沒有忘記帶上他軍隊的主心骨:130門大口徑攻城炮、1,242門各種口徑的野炮、超過6,000輛四輪運貨馬車裝運每日食物供給,總計32,700輛各種用途的四輪運貨馬車、兩輪馬車,以及彈藥車。這支規模龐大得令人咋舌的隊伍在連接華沙和波羅的海的主要通道上緩緩前進,有近183,911匹拉車馬。而這些貨車仍然不夠用,法國軍隊渡過萊茵河進入德意誌境內沿途沒收充公更多的馬車,並在沿途德意誌各村莊中另外強征了150,000匹馬……據稱共計333,911匹馬!法國軍隊連同被迫加入他們的同盟國軍隊,如蝸牛般行進在各大幹道上,形成了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交通堵塞——這是前所未見的奇觀。
這支由歐洲各國軍隊組成的龐大部隊按3個級別進行指揮。第一部分有45萬名士兵,由拿破崙本人親自總領,其中又分成3個軍:第一軍約25萬人,包括繆拉的兩支騎兵團、帝國衛隊以及達武的3個步兵團(達武是拿破崙最得意的野戰軍統領),烏迪諾的二軍團和內伊規模較小的第三軍團由拿破崙親自指揮。烏迪諾和內伊是無法和拿破崙深深懷念的拉納元帥相提並論的,他們也不能和被拿破崙留在西班牙戰場的馬塞納以及蘇爾特相比。帝國衛隊中的青年近衛軍現在由莫蒂埃率領,老年近衛軍則由勒費弗指揮,騎兵衛隊同以往一樣仍由貝西埃爾率領。
另外,拿破崙還建了兩個附屬部隊以作為第一陣容的補充:其中一個部隊包括70,000名威斯特伐利亞人、薩克森人、波蘭僱傭兵,由熱羅姆(暫時)指揮,這支隊伍也稱第八軍團;而另一支隊伍(第四軍團),則由有名無實的歐仁統領,包括80,000名義大利人以及巴伐利亞人。除了這兩支隊伍,另外還有兩支半機動隊伍:由麥克唐納統領的可靠的第十軍團沿波羅的海策應拿破崙的左翼,由馮·施瓦岑貝格統領的奧地利軍團則策應法軍的右翼或南翼。此外還有波尼亞托夫斯基的波蘭第五軍團、聖西爾的巴伐利亞第六軍團以及瑞紀爾的薩克森第七軍團。
第三十三章 俄國風雲(6)
拿破崙的第二陣容是名副其實的龐大後備軍,約有165,000人,包括維克多元帥的混合軍團(約33,000人)以作為第一陣容3支主要部隊的後備替補。法國大軍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包括60,000人的預備軍團,由奧熱羅元帥統領的第十一軍團包括在格但斯克以及維斯杜拉河的駐軍。拿破崙統領的主要軍隊以及第二陣容包括了302,000名法國人,有190,000人是由瑞士人、德意誌人、奧地利人、普魯士人組成,波蘭人及立陶宛人占約90,000名,而另外的32,000名則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組成。
俄國方麵並不是沒有進行兵力部署。在1812年5月同土耳其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平條約後,其軍隊不斷擴大,派遣了上萬人的隊伍參加北方戰役,而俄國同英國之間的同盟協議更是在拿破崙率軍渡過涅曼河時就已起草,並將於7月最後簽署生效。當然,瑞典也成了俄國的外交及軍事夥伴。由於奧斯特裏茨戰役失敗的羞辱,沙皇亞歷山大或多或少需要重新組織壯大他的軍隊,設立了遍布全俄境內的36個新兵招募及訓練中心。俄國的騎兵特別是強大的哥薩克騎兵是可以稱雄全歐洲的。沙皇現在更加注重炮兵建設,包括44排18磅榴彈炮及12磅火炮。然而,俄國軍隊的總人數僅有409,000,其中的211,000人為第一陣容,僅有45,000人的後援力量。另外還有153,000人的隊伍分散於各要塞,而要塞之間相距甚遠。拿破崙在兵力上占有優勢,其第一陣容的人數就2倍於俄國。俄軍的一個主要的弱點就在於各自為政、互不聯繫、缺乏訓練、指揮官不諳軍事,其彼此之間的互相猜疑和缺乏忠誠則加劇了這一劣勢。51歲的利沃尼亞將軍巴龍·巴克萊·德·托利,曾一直是俄主要兵力第一軍的指揮官,直至8月才被67歲的“獨眼龍”俄國親王庫圖佐夫取代。高傲的漢諾瓦將軍本尼格森曾在艾勞以及弗裏蘭德與拿破崙交戰,盡管目前不得聖彼得堡的寵信,遲早會被其召見,普魯士將軍富爾負責參與了1812年俄國作戰計劃的製訂,沙皇的王牌還包括由最有能耐的基恩·馬帝夫·伊萬諾維奇·普拉托夫統領的令人生畏的哥薩克騎兵團。其他即將出戰的將軍還包括了巴格拉吉昂、威特根斯頓、米諾拉多維奇以及奧斯特曼。
法軍繼續向波蘭東部挺進。265個步兵營、291個外國僱傭兵營、219個法國騎兵中隊、261個外國騎兵中隊,總計513,500名步兵和炮兵、98,400名騎兵,總共有611,900士兵;這還不包括25,000以上的軍官、侍從、營妓及其他隨行人員。拿破崙也沒有忘記帶上他軍隊的主心骨:130門大口徑攻城炮、1,242門各種口徑的野炮、超過6,000輛四輪運貨馬車裝運每日食物供給,總計32,700輛各種用途的四輪運貨馬車、兩輪馬車,以及彈藥車。這支規模龐大得令人咋舌的隊伍在連接華沙和波羅的海的主要通道上緩緩前進,有近183,911匹拉車馬。而這些貨車仍然不夠用,法國軍隊渡過萊茵河進入德意誌境內沿途沒收充公更多的馬車,並在沿途德意誌各村莊中另外強征了150,000匹馬……據稱共計333,911匹馬!法國軍隊連同被迫加入他們的同盟國軍隊,如蝸牛般行進在各大幹道上,形成了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交通堵塞——這是前所未見的奇觀。
這支由歐洲各國軍隊組成的龐大部隊按3個級別進行指揮。第一部分有45萬名士兵,由拿破崙本人親自總領,其中又分成3個軍:第一軍約25萬人,包括繆拉的兩支騎兵團、帝國衛隊以及達武的3個步兵團(達武是拿破崙最得意的野戰軍統領),烏迪諾的二軍團和內伊規模較小的第三軍團由拿破崙親自指揮。烏迪諾和內伊是無法和拿破崙深深懷念的拉納元帥相提並論的,他們也不能和被拿破崙留在西班牙戰場的馬塞納以及蘇爾特相比。帝國衛隊中的青年近衛軍現在由莫蒂埃率領,老年近衛軍則由勒費弗指揮,騎兵衛隊同以往一樣仍由貝西埃爾率領。
另外,拿破崙還建了兩個附屬部隊以作為第一陣容的補充:其中一個部隊包括70,000名威斯特伐利亞人、薩克森人、波蘭僱傭兵,由熱羅姆(暫時)指揮,這支隊伍也稱第八軍團;而另一支隊伍(第四軍團),則由有名無實的歐仁統領,包括80,000名義大利人以及巴伐利亞人。除了這兩支隊伍,另外還有兩支半機動隊伍:由麥克唐納統領的可靠的第十軍團沿波羅的海策應拿破崙的左翼,由馮·施瓦岑貝格統領的奧地利軍團則策應法軍的右翼或南翼。此外還有波尼亞托夫斯基的波蘭第五軍團、聖西爾的巴伐利亞第六軍團以及瑞紀爾的薩克森第七軍團。
第三十三章 俄國風雲(6)
拿破崙的第二陣容是名副其實的龐大後備軍,約有165,000人,包括維克多元帥的混合軍團(約33,000人)以作為第一陣容3支主要部隊的後備替補。法國大軍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包括60,000人的預備軍團,由奧熱羅元帥統領的第十一軍團包括在格但斯克以及維斯杜拉河的駐軍。拿破崙統領的主要軍隊以及第二陣容包括了302,000名法國人,有190,000人是由瑞士人、德意誌人、奧地利人、普魯士人組成,波蘭人及立陶宛人占約90,000名,而另外的32,000名則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組成。
俄國方麵並不是沒有進行兵力部署。在1812年5月同土耳其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平條約後,其軍隊不斷擴大,派遣了上萬人的隊伍參加北方戰役,而俄國同英國之間的同盟協議更是在拿破崙率軍渡過涅曼河時就已起草,並將於7月最後簽署生效。當然,瑞典也成了俄國的外交及軍事夥伴。由於奧斯特裏茨戰役失敗的羞辱,沙皇亞歷山大或多或少需要重新組織壯大他的軍隊,設立了遍布全俄境內的36個新兵招募及訓練中心。俄國的騎兵特別是強大的哥薩克騎兵是可以稱雄全歐洲的。沙皇現在更加注重炮兵建設,包括44排18磅榴彈炮及12磅火炮。然而,俄國軍隊的總人數僅有409,000,其中的211,000人為第一陣容,僅有45,000人的後援力量。另外還有153,000人的隊伍分散於各要塞,而要塞之間相距甚遠。拿破崙在兵力上占有優勢,其第一陣容的人數就2倍於俄國。俄軍的一個主要的弱點就在於各自為政、互不聯繫、缺乏訓練、指揮官不諳軍事,其彼此之間的互相猜疑和缺乏忠誠則加劇了這一劣勢。51歲的利沃尼亞將軍巴龍·巴克萊·德·托利,曾一直是俄主要兵力第一軍的指揮官,直至8月才被67歲的“獨眼龍”俄國親王庫圖佐夫取代。高傲的漢諾瓦將軍本尼格森曾在艾勞以及弗裏蘭德與拿破崙交戰,盡管目前不得聖彼得堡的寵信,遲早會被其召見,普魯士將軍富爾負責參與了1812年俄國作戰計劃的製訂,沙皇的王牌還包括由最有能耐的基恩·馬帝夫·伊萬諾維奇·普拉托夫統領的令人生畏的哥薩克騎兵團。其他即將出戰的將軍還包括了巴格拉吉昂、威特根斯頓、米諾拉多維奇以及奧斯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