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印範聽後,連連說:“好典故,好典故。詩中用了這兩的典故,使得這首詩非常感人。”
他們把寫好的詩放在瓷瓶裏,瓷瓶外邊用綢子裹好,再裝到兩個精製的木箱裏。木箱外邊再用舊布包好,放到兩個花簍裏。又買了一些桃裝到花簍裏,上邊用桃樹葉一苫,往車上一裝,就同兩花簍桃一樣,不會引起人們注意。
當天,梁萬祿在一個小村莊找到縣委領導,做了匯報,並說了爭取鄒維新的想法。縣委領導聽了梁萬祿的想法,告訴他,鄒維新那裏有我們的同誌在做工作,不過,去看看也好,讓他感覺到冀東民眾和他的同行都期待著他舉暴動旗共同抗日。說話要把握好這個分寸。那裏人員複雜,要見機行事,要注意自己安全,也要注意保護鄒維新的安全。讓他到灤縣找到陸威,帶陸威一起去,有事情好商量。第二天,梁萬祿趕車來到灤縣縣城,找到陸威,把到鄒維新那裏去送禮和試探說服鄒維新抗日的事都告訴了他。陸威聽了,問,什麽時候去?梁萬祿說想上午就去。陸威說,等一個時辰再去,自己先到警防隊找一個哥們,做相應準備,以便保證安全。一個時辰不到陸威回來了,說盡管去,保證安全。
梁萬祿和陸威兩個人趕著車來到灤縣警防隊找鄒維新。不過是陸威趕車,梁萬祿換上長衫,像個有身份的人,坐到車前邊右車耳板子上,來到警防隊鄒維新分隊。大車停到院子外邊,梁萬祿對大門口站崗的警察一拱手,說:“這位兄弟,請問周隊長在嗎?”站崗的問,有什麽事?梁萬祿說:“如果周隊長在,就說榛子鎮朱隊長的一個朋友帶來一封信,請交給周隊長。”站崗的進崗樓用電話聯繫,一會兒出來說:“你把信交給我,一會兒有人出來取。”果然,從裏邊出來一個人,把信拿了進去。時候不大,一個警官出來了,手裏拿著那封信,問站崗的:“來的朋友呢?”站崗的用手一指,“大門外邊的那位就是。”
警官來到大門口,看見梁萬祿站在大車旁,走過來問道:“您是從朱隊長那裏來的梁先生?”
“是我,梁萬祿。您是周隊長?這裏有朱隊長給您帶來的兩花簍水果。”梁萬祿說著,用手指了指車上的花簍。
警官正是鄒維新,“朱隊長真是費心了。那就到家裏坐一會兒,喝杯茶。”
一個親隨警察跑過來說,隊長,我同您一起回去吧,有啥事要辦,方便。鄒維新帶上這個親隨,同梁萬祿和大車一同往家走。路上,鄒維新問梁萬祿在哪裏發財?梁萬祿說,在趙各莊王泰腳行櫃上混飯吃。人們都知道,櫃上做事,就不是一般的夥計,可能是掌櫃的或帳房先生,有一定地位,但又不是東家老闆。
鄒維新家不遠,轉了幾個彎就到了。大車趕進院子裏,把兩花簍水果抬進屋子裏。鄒維新進屋把武裝帶解開,連同手槍掛到正麵牆上。牆的正中央是一個大鏡框,裏麵是鄒維新夫妻的放大的照片。照片中,鄒維新一身警服,腰別手槍,顯得格外威武。家裏人送上茶來,放到地八仙桌子上。梁萬祿和陸威把花簍輕輕搬到炕上,解開捆綁花簍的繩子,拿出水果樹葉,再輕輕把水果一個一個拿出來。慢慢的,露出精製的木箱。把木箱取出來,放到桌子上,打開上蓋,用雙手捧出用綢子包裹著的瓷瓶。把瓷瓶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瓷瓶一尺多高,白底藍花,瓷質細膩清爽,花紋精美秀氣,一件稀有的古玩。鄒維新眼睛立刻顯得特別明亮,貪婪地看著,手輕輕摸撫著精美的瓷瓶,嘴裏不斷發出嘖嘖的讚嘆聲,連說好瓶好瓶。說著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把瓶拿起來,看看瓶底的印章,有康熙廿五年景德鎮製幾個字。
鄒維新說:“我這個朋友就是知道我的心思。知我者,朱隊長也。我別的什麽也不喜好,就是喜好收集點古董什麽的。”
梁萬祿說:“要不怎麽說是深交摯友呢。”說著,把另外一個瓷瓶也拿了出來,立到鄒維新麵前。
鄒維新看著這個瓷瓶又是一番嘖嘖稱讚,說:“你看,你看,兩個瓶的圖案一模一樣,就是花紋相反。這麽精細這麽複雜的花紋,做的完全對稱,不是能工巧匠是絕對做不出來的。這肯定是真品,贗品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步。”
梁萬祿嘴說著:“還是周隊長有眼力”,心裏想,不懂還冒充內行。明明是贗品,還當真品收了,好呀,那你就當真品保存著吧。如今什麽都能仿製,更不用說這麽個瓷瓶了。
說話的時候,陸威悄悄掏出香菸,給鄒維新的親隨遞了一個眼神,兩人出去到屋外抽菸說話去了。鄒維新和梁萬祿都沒有在意,繼續說他們的話。
你到底是幹什麽的?
接連三天唱《王佐斷臂》(5)
鄒維新邊說話,邊摸撫瓷瓶。又把第二的瓷瓶拿了起來,倒過來,看瓷瓶底上的印記,還是康熙廿五年景德鎮製幾個字。鄒維新正看著,從瓷瓶裏掉出一張紙來。打開一看,上麵是一首詩,《嘆瓷器之國》。鄒維新開始有點納悶,怎麽有人在瓷瓶裏放了一首詩呢?不過他對詩詞有些雅興,就順口小聲慢慢讀了起來。讀到後邊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時候,眉頭就皺了起來,讀到第七句和第八句的時候,兩道眉擰到一起。過一會兒,眉頭又慢慢舒展開來。梁萬祿坐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看著鄒維新的表情變化,也看著放到桌子上的紙上的詩。鄒維新重讀第二遍,讀到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時候,停住了,問:“梁先生,你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梁萬祿笑了一下說:“說來也巧了,這事我還真知道個一知半解。這是兩個典故。”鄒維新說:“是嗎?說來聽聽。”梁萬祿就把這兩個典故說了一遍。鄒維新聽著,輕輕拍著腿說:“好典故,好典故。梁先生真是博學呀。”說完,用眼睛斜看了一下樑萬祿,說:“這首詩怕不是梁先生寫的吧?不然怎麽會知道這麽詳細?”
他們把寫好的詩放在瓷瓶裏,瓷瓶外邊用綢子裹好,再裝到兩個精製的木箱裏。木箱外邊再用舊布包好,放到兩個花簍裏。又買了一些桃裝到花簍裏,上邊用桃樹葉一苫,往車上一裝,就同兩花簍桃一樣,不會引起人們注意。
當天,梁萬祿在一個小村莊找到縣委領導,做了匯報,並說了爭取鄒維新的想法。縣委領導聽了梁萬祿的想法,告訴他,鄒維新那裏有我們的同誌在做工作,不過,去看看也好,讓他感覺到冀東民眾和他的同行都期待著他舉暴動旗共同抗日。說話要把握好這個分寸。那裏人員複雜,要見機行事,要注意自己安全,也要注意保護鄒維新的安全。讓他到灤縣找到陸威,帶陸威一起去,有事情好商量。第二天,梁萬祿趕車來到灤縣縣城,找到陸威,把到鄒維新那裏去送禮和試探說服鄒維新抗日的事都告訴了他。陸威聽了,問,什麽時候去?梁萬祿說想上午就去。陸威說,等一個時辰再去,自己先到警防隊找一個哥們,做相應準備,以便保證安全。一個時辰不到陸威回來了,說盡管去,保證安全。
梁萬祿和陸威兩個人趕著車來到灤縣警防隊找鄒維新。不過是陸威趕車,梁萬祿換上長衫,像個有身份的人,坐到車前邊右車耳板子上,來到警防隊鄒維新分隊。大車停到院子外邊,梁萬祿對大門口站崗的警察一拱手,說:“這位兄弟,請問周隊長在嗎?”站崗的問,有什麽事?梁萬祿說:“如果周隊長在,就說榛子鎮朱隊長的一個朋友帶來一封信,請交給周隊長。”站崗的進崗樓用電話聯繫,一會兒出來說:“你把信交給我,一會兒有人出來取。”果然,從裏邊出來一個人,把信拿了進去。時候不大,一個警官出來了,手裏拿著那封信,問站崗的:“來的朋友呢?”站崗的用手一指,“大門外邊的那位就是。”
警官來到大門口,看見梁萬祿站在大車旁,走過來問道:“您是從朱隊長那裏來的梁先生?”
“是我,梁萬祿。您是周隊長?這裏有朱隊長給您帶來的兩花簍水果。”梁萬祿說著,用手指了指車上的花簍。
警官正是鄒維新,“朱隊長真是費心了。那就到家裏坐一會兒,喝杯茶。”
一個親隨警察跑過來說,隊長,我同您一起回去吧,有啥事要辦,方便。鄒維新帶上這個親隨,同梁萬祿和大車一同往家走。路上,鄒維新問梁萬祿在哪裏發財?梁萬祿說,在趙各莊王泰腳行櫃上混飯吃。人們都知道,櫃上做事,就不是一般的夥計,可能是掌櫃的或帳房先生,有一定地位,但又不是東家老闆。
鄒維新家不遠,轉了幾個彎就到了。大車趕進院子裏,把兩花簍水果抬進屋子裏。鄒維新進屋把武裝帶解開,連同手槍掛到正麵牆上。牆的正中央是一個大鏡框,裏麵是鄒維新夫妻的放大的照片。照片中,鄒維新一身警服,腰別手槍,顯得格外威武。家裏人送上茶來,放到地八仙桌子上。梁萬祿和陸威把花簍輕輕搬到炕上,解開捆綁花簍的繩子,拿出水果樹葉,再輕輕把水果一個一個拿出來。慢慢的,露出精製的木箱。把木箱取出來,放到桌子上,打開上蓋,用雙手捧出用綢子包裹著的瓷瓶。把瓷瓶小心翼翼地放到桌子上。瓷瓶一尺多高,白底藍花,瓷質細膩清爽,花紋精美秀氣,一件稀有的古玩。鄒維新眼睛立刻顯得特別明亮,貪婪地看著,手輕輕摸撫著精美的瓷瓶,嘴裏不斷發出嘖嘖的讚嘆聲,連說好瓶好瓶。說著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把瓶拿起來,看看瓶底的印章,有康熙廿五年景德鎮製幾個字。
鄒維新說:“我這個朋友就是知道我的心思。知我者,朱隊長也。我別的什麽也不喜好,就是喜好收集點古董什麽的。”
梁萬祿說:“要不怎麽說是深交摯友呢。”說著,把另外一個瓷瓶也拿了出來,立到鄒維新麵前。
鄒維新看著這個瓷瓶又是一番嘖嘖稱讚,說:“你看,你看,兩個瓶的圖案一模一樣,就是花紋相反。這麽精細這麽複雜的花紋,做的完全對稱,不是能工巧匠是絕對做不出來的。這肯定是真品,贗品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步。”
梁萬祿嘴說著:“還是周隊長有眼力”,心裏想,不懂還冒充內行。明明是贗品,還當真品收了,好呀,那你就當真品保存著吧。如今什麽都能仿製,更不用說這麽個瓷瓶了。
說話的時候,陸威悄悄掏出香菸,給鄒維新的親隨遞了一個眼神,兩人出去到屋外抽菸說話去了。鄒維新和梁萬祿都沒有在意,繼續說他們的話。
你到底是幹什麽的?
接連三天唱《王佐斷臂》(5)
鄒維新邊說話,邊摸撫瓷瓶。又把第二的瓷瓶拿了起來,倒過來,看瓷瓶底上的印記,還是康熙廿五年景德鎮製幾個字。鄒維新正看著,從瓷瓶裏掉出一張紙來。打開一看,上麵是一首詩,《嘆瓷器之國》。鄒維新開始有點納悶,怎麽有人在瓷瓶裏放了一首詩呢?不過他對詩詞有些雅興,就順口小聲慢慢讀了起來。讀到後邊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時候,眉頭就皺了起來,讀到第七句和第八句的時候,兩道眉擰到一起。過一會兒,眉頭又慢慢舒展開來。梁萬祿坐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看著鄒維新的表情變化,也看著放到桌子上的紙上的詩。鄒維新重讀第二遍,讀到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時候,停住了,問:“梁先生,你知道這兩句的意思嗎?”梁萬祿笑了一下說:“說來也巧了,這事我還真知道個一知半解。這是兩個典故。”鄒維新說:“是嗎?說來聽聽。”梁萬祿就把這兩個典故說了一遍。鄒維新聽著,輕輕拍著腿說:“好典故,好典故。梁先生真是博學呀。”說完,用眼睛斜看了一下樑萬祿,說:“這首詩怕不是梁先生寫的吧?不然怎麽會知道這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