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馬公司正是這些私人軍事公司中的佼佼者,它的總部設在倫敦,在世界各地都設有辦事處,三個月前魯特突然接到倫敦總部指令,要求他全力協助這個中國人向印度方麵推銷一份“雙頭蛇”計劃並命令他一切聽從該人的指揮。剛開始他還有點不以為然,但隨著他對“雙頭蛇”計劃的深入了解,眼見這個沉默的中國人如何迅速地建立各種上層關係,巧妙地一步一步誘導印度方麵接受該計劃,如何在戰爭模擬對局中挫敗印度軍方的那些挑戰者們,詳盡論證“雙頭蛇計劃”的可行性,這時候他不禁對這個中國人產生了一種敬佩的感覺,他甚至懷疑他就是“雙頭蛇計劃”的設計者,否則一個人不可能麵麵俱到想得那麽周全,會有那麽多的奇思妙想來應付層出不窮的難題。但這個人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愛說話,尤其是與工作無關的話更是很少說,他想走進這個人的心中窺探一下他的內心世界,可是總是很難接近他。
但他知道一點,雖然坐在身邊的這個中國人一言不發,但他的內心世界並不像他的表情那樣平靜,在那裏血與火的戰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3月1日,在中印邊境克什米爾地區和迪布魯格爾地區集結數周的印度30萬大軍開始了代號為“雙頭蛇”的軍事演習。
3月3日淩晨5時,印度航空兵偷襲仰光,印緬戰爭爆發……
第五十五章 爭霸南亞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國家,本土呈圓錐形楔入印度洋2600多公裏,是通向海灣、非洲和經紅海、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的必經之路。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印度才開始經濟改革,注重市場經濟。尤其是一九九三年印度國大黨第一次失去權力之後,印度的經濟政策更加開放,經濟迅速成長。英國當年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留下額外後果,印度知識階層普遍都會英文,這使印度得以趕上網絡新經濟這班列車,成為全球唯一電腦軟體輸出連續每年增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國家。在美國科技重地矽穀,印籍工程師竟占百分之四十之多,有三十萬人,其年收入達六百億美元(平均年薪二十萬美元)。美國近年從海外“進口”人才,每年簽發的h─1b簽證,其中印度占百分之四十六最高(中國占百分之十居次)。大批在美印度人開始回國投資,這對印度經濟騰飛具有重要意義。印度政府為鼓勵僑民返國,通過的新政策規定:印僑隻要繳納一千美元,可以獲得二十年內無數次返印不需簽證的優惠。印度有僑民一千五百萬人,其投資現已占印度外資的四分之一。而且印度政府通過法案,允許印僑擁有雙重國籍。印度經濟迅速增長,國力越來越強大,其國際地位越來越受到西方看重。
經濟實力的增長必然帶來擴張野心的迅速膨脹,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印度海軍就已經開始嚐試向海外拓展活動空間了。印度政府以維護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廣大範圍內的戰略利益為藉口,大力發展海上軍事力量,提出所謂的“東方海洋戰略”,而且還要在孟加拉灣東部的安達曼群島設立東方海軍司令部,使其成為印度海軍的第3個作戰中樞,用以保證更有效地向太平洋地區拓展勢力。尤其是自一九九三年人民黨執政以來,印度一直實行積極擴軍備戰的政策,軍力迅速加強——陸軍:一百六十萬軍隊,規模僅次於中國。海軍:三個艦隊,擁有二艘航空母艦。空軍:擁有俄製米格三十、法國幻象二零零零等戰機組成的三十五個中隊。印度還自行開發研製了核打擊力量,試射了可攜核彈頭的“火焰二號”長程飛彈,射程可達北京、上海。
印度不僅加強軍備,發展核武器,還一直把中國視為“頭號對手”。前印度國防部長喬治.費南德斯是批評北京的著名鷹派人物,並是達賴喇嘛的支持者。在印度進行了五次核試驗之後一個月,費南德斯曾在印度電視上公開宣稱,“中國才是我們印度潛在的第一號威脅。”當時的美國《紐約時報》評價說,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的國防部長都沒有膽量這樣挑戰紅色中國。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在印度洋地區則全麵推行“印度洋控製戰略”,重點發展遠洋進攻力量,力圖實現“有效控製”。向東,印度海軍已把其活動範圍擴大並前伸到南中國海及太平洋邊緣;向西,穿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波及地中海;向南,其遠洋兵力將前伸到印度洋最南端邊緣,甚至繞過好望角遠達大西洋。為此,印度雙管齊下:一是建立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絕對軍事優勢,遏製它們向印度洋擴展;二是對印度洋外部的海軍大國實施威懾戰略,爭取達成海上力量均勢,限製它們在印度洋上的行動自由。
中美戰爭爆發後,美國千方百計拉攏印度出兵中國,印度高層決策者們也就此進行了多次討論,但懾於中國強大的陸軍,印度方麵遲遲沒有動作始終保持著中立,當日軍登上中國大陸耀武揚威時,印度軍方強硬派也開始有些按耐不住,恰恰在這時候美國向印度提出分割中國大陸的方案,許諾將來西藏的全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可以由印度方麵實行國際託管,同時答應向印度方麵提供全麵的軍事援助和價值150億美金的無息經濟貸款。在各方麵的誘惑下,印度內部對中國宣戰的呼聲漸漸占了上風,印度人始終忘不了當年他們被中國陸軍打得丟盔卸甲的恥辱,現在麵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和國際環境,配合美國出兵中國的大後方,印度不僅可以一雪當年的戰敗的記錄,而且有希望將西藏囊括在懷裏,對於那片雪地高原印度一直是魂牽夢繞,垂涎不已。
但他知道一點,雖然坐在身邊的這個中國人一言不發,但他的內心世界並不像他的表情那樣平靜,在那裏血與火的戰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3月1日,在中印邊境克什米爾地區和迪布魯格爾地區集結數周的印度30萬大軍開始了代號為“雙頭蛇”的軍事演習。
3月3日淩晨5時,印度航空兵偷襲仰光,印緬戰爭爆發……
第五十五章 爭霸南亞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沿岸最大的國家,本土呈圓錐形楔入印度洋2600多公裏,是通向海灣、非洲和經紅海、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的必經之路。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印度才開始經濟改革,注重市場經濟。尤其是一九九三年印度國大黨第一次失去權力之後,印度的經濟政策更加開放,經濟迅速成長。英國當年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留下額外後果,印度知識階層普遍都會英文,這使印度得以趕上網絡新經濟這班列車,成為全球唯一電腦軟體輸出連續每年增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國家。在美國科技重地矽穀,印籍工程師竟占百分之四十之多,有三十萬人,其年收入達六百億美元(平均年薪二十萬美元)。美國近年從海外“進口”人才,每年簽發的h─1b簽證,其中印度占百分之四十六最高(中國占百分之十居次)。大批在美印度人開始回國投資,這對印度經濟騰飛具有重要意義。印度政府為鼓勵僑民返國,通過的新政策規定:印僑隻要繳納一千美元,可以獲得二十年內無數次返印不需簽證的優惠。印度有僑民一千五百萬人,其投資現已占印度外資的四分之一。而且印度政府通過法案,允許印僑擁有雙重國籍。印度經濟迅速增長,國力越來越強大,其國際地位越來越受到西方看重。
經濟實力的增長必然帶來擴張野心的迅速膨脹,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印度海軍就已經開始嚐試向海外拓展活動空間了。印度政府以維護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廣大範圍內的戰略利益為藉口,大力發展海上軍事力量,提出所謂的“東方海洋戰略”,而且還要在孟加拉灣東部的安達曼群島設立東方海軍司令部,使其成為印度海軍的第3個作戰中樞,用以保證更有效地向太平洋地區拓展勢力。尤其是自一九九三年人民黨執政以來,印度一直實行積極擴軍備戰的政策,軍力迅速加強——陸軍:一百六十萬軍隊,規模僅次於中國。海軍:三個艦隊,擁有二艘航空母艦。空軍:擁有俄製米格三十、法國幻象二零零零等戰機組成的三十五個中隊。印度還自行開發研製了核打擊力量,試射了可攜核彈頭的“火焰二號”長程飛彈,射程可達北京、上海。
印度不僅加強軍備,發展核武器,還一直把中國視為“頭號對手”。前印度國防部長喬治.費南德斯是批評北京的著名鷹派人物,並是達賴喇嘛的支持者。在印度進行了五次核試驗之後一個月,費南德斯曾在印度電視上公開宣稱,“中國才是我們印度潛在的第一號威脅。”當時的美國《紐約時報》評價說,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的國防部長都沒有膽量這樣挑戰紅色中國。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在印度洋地區則全麵推行“印度洋控製戰略”,重點發展遠洋進攻力量,力圖實現“有效控製”。向東,印度海軍已把其活動範圍擴大並前伸到南中國海及太平洋邊緣;向西,穿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波及地中海;向南,其遠洋兵力將前伸到印度洋最南端邊緣,甚至繞過好望角遠達大西洋。為此,印度雙管齊下:一是建立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絕對軍事優勢,遏製它們向印度洋擴展;二是對印度洋外部的海軍大國實施威懾戰略,爭取達成海上力量均勢,限製它們在印度洋上的行動自由。
中美戰爭爆發後,美國千方百計拉攏印度出兵中國,印度高層決策者們也就此進行了多次討論,但懾於中國強大的陸軍,印度方麵遲遲沒有動作始終保持著中立,當日軍登上中國大陸耀武揚威時,印度軍方強硬派也開始有些按耐不住,恰恰在這時候美國向印度提出分割中國大陸的方案,許諾將來西藏的全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可以由印度方麵實行國際託管,同時答應向印度方麵提供全麵的軍事援助和價值150億美金的無息經濟貸款。在各方麵的誘惑下,印度內部對中國宣戰的呼聲漸漸占了上風,印度人始終忘不了當年他們被中國陸軍打得丟盔卸甲的恥辱,現在麵臨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和國際環境,配合美國出兵中國的大後方,印度不僅可以一雪當年的戰敗的記錄,而且有希望將西藏囊括在懷裏,對於那片雪地高原印度一直是魂牽夢繞,垂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