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地記者湯姆森在自己的戰地日記中寫道:那些被驅趕的中國人像牲口一樣被憲兵塞上悶罐火車或貨櫃卡車拉走,在十幾個小時的苦難旅程中,他們得不到食品、得不到飲用水,甚至連一條禦寒的毯子都沒有。在寒冷的冬夜,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車廂的縫隙仰望明亮的星空,乞求初升的太陽早日到來,因為那樣他們會感到暖和一些。當他們到達集中營或隔離地區時,多數已經是半死之人,這時候人們才能分到可憐的一點飲用水,食物是沒有的,完全要靠自己解決。其現狀慘不忍睹,不由得令人想起當年猶太人在納粹德國集中營的情景。
在日軍有計劃高效率的清洗下,首先是沿海被占領城市中沒有日本國籍又不願自動離開家園的中國人被迅速清洗一空,他們或是被運往集中營,或是直接被投入隔離區不聞不問。他們的住房和財產立刻被來自日本的移民接受,緊接著清洗範圍不斷向內地擴大,大批的中國人不得不開始逃離被占領區淪為難民,對於那些自願離開占領區的難民日軍也不刁難,相反還提供種種交通便利,一開始人們還以為日本人是良心發現,但當他們進入隔離區時才知道自己是大錯特錯了。在綿延數百裏的隔離區內密集的擠滿了百萬計的難民,無數缺衣少食的難民們在曠野瑟瑟的寒風中木然呆坐饑寒交迫。
中國政府對日本這種大規模清洗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在聯合國大會上指責日本是在製造人道主義災難,日本代表則反唇相稽指責是中國首先對日威脅使用核武器,製造了日本的人道主義災難,迫使大批日本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避戰亂。兩國代表說到傷心激憤之處最後竟大打出手,把聯合國大會聽證會便成了一場東方功夫對抗賽,最後還是在各國代表的拉扯下才結束了這場激烈的外交之戰。
對於洶湧而來的難民大潮,中國政府事先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剛開始對於那些逃難過來的被占領區居民各級地方政府還能夠提供妥善的安置,但很快就發現力不從心了,一開始難民人數每天隻有幾萬人,後來迅速激增到幾十萬,很快又突破了一天百萬難民入境的記錄,到這時候中國政府才開始警覺日本方麵這是在有意識把被占領區的人口包袱轉嫁給中國,但這已經為時已晚, 短短十天內超過700萬的難民湧入了大後方。
這些難民的到來打亂了中國政府原定的反擊計劃,為安置他們的食宿和取暖問題,軍方不得不動用軍用物資儲備救濟難民,但即使這樣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每天仍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洶湧而至,他們要吃飯、要穿衣、要治病、要住宿,這些在往常看來非常簡單的問題今天卻讓所有的地方官員頭痛不已。人以食為天,當幾百萬吃不飽穿不暖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如同是一座將要爆發的火山,各種刑事案件偷盜搶劫案件層出不窮,好在絕大多數人能夠向以政府的號召,有秩序的向內陸轉移,但即使這樣,有限的火車汽車交通運輸能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的難民運往內地,許多人因此不得不仍待在隔離區苦受煎熬。
截止到1月20日共計有約五千萬的難民被日軍驅逐出被占領區,這幾乎相當於整個法國的總人口,日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為接納這些被占領區的同胞,中國政府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甘肅、新疆、西藏、內蒙古興建了大批臨時居民區,為了使難民早日得到安置,中國政府還鋪設搶修了幾條快速通道,火車、軍車、民用汽車晝夜不停的奔波於內地和前線之間搶運難民,支撐如此龐大的運輸行動僅靠民間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國家不得不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和糧食物資儲備。
在運送難民的同時,中國方麵也相應的作了一些戰略部署調整,把大西北的開發建設提高的大戰略後方的高度,在以往的西北開發的基礎上又按照“戰時需要,百年大計”的標準搶建了大量軍事基地、兵工企業、新興城市,全國各地大批軍事科技人員、物資、機器也開始向西北方麵疏散。
在此期間日軍利用其空中優勢經常對內地進行騷擾,但沒有再發動什麽大規模的進攻,因為日本方麵也在抓緊時間向占領區搶送軍用物資,同時向海外轉移國民。中國方麵盡管無力展開大反攻但還是派遣了大批小部隊滲透入日軍占領區進行遊擊作戰,千方百計破環日軍在占領區的統治。就總體戰局而言,中日兩國在這一階段都在謹慎地積蓄力量,積極備戰,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後方的基礎工作上。
因此,也有人說中日之戰的第二階段打的是一場運輸能力戰,在這一局中雙方打了個平手。
第四十八章 孤城?危城!
上海,素有東方明珠的美譽,然而自日軍對中國發動大規模入侵以來,上海這顆明珠便墜入了苦難的深淵。
從軍事方麵來看,上海的守備力量不可謂不強,多年的戰略經營使上海具有遠勝於其他城市的空中防禦體係和地麵防禦體係,當日軍對上海地區形成合圍之勢後,駐上海守軍司令譚成還是滿懷信心讓上海成為第二個史達林格勒,打一場驚天動地的上海保衛戰,挫日軍於堅城之下。中央軍委給他的命令也是死守上海,寧可打爛也不能讓日軍得到上海。
五十多歲的譚成是一個用兵厚重的高級將領,雖然有些古板,但在防守方麵的確無懈可擊,在接到軍委命令後他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工程,按片劃區修建了無數的路障、街道堡壘、屯兵營、狙擊點,同時他還組建了100萬的民兵後備役部隊。當然他也不是一個隻知道被動挨打的軍人,“無攻不守”的道理他也很清楚,因此,他在上海市郊構築了了三道野戰防線,為自己建立了寬大的緩衝區,準備充分發揮自己的火炮和飛彈力量,在郊區大量殺傷敵人,力爭在城外消耗掉日軍的大部分攻城能量。
在日軍有計劃高效率的清洗下,首先是沿海被占領城市中沒有日本國籍又不願自動離開家園的中國人被迅速清洗一空,他們或是被運往集中營,或是直接被投入隔離區不聞不問。他們的住房和財產立刻被來自日本的移民接受,緊接著清洗範圍不斷向內地擴大,大批的中國人不得不開始逃離被占領區淪為難民,對於那些自願離開占領區的難民日軍也不刁難,相反還提供種種交通便利,一開始人們還以為日本人是良心發現,但當他們進入隔離區時才知道自己是大錯特錯了。在綿延數百裏的隔離區內密集的擠滿了百萬計的難民,無數缺衣少食的難民們在曠野瑟瑟的寒風中木然呆坐饑寒交迫。
中國政府對日本這種大規模清洗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在聯合國大會上指責日本是在製造人道主義災難,日本代表則反唇相稽指責是中國首先對日威脅使用核武器,製造了日本的人道主義災難,迫使大批日本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逃避戰亂。兩國代表說到傷心激憤之處最後竟大打出手,把聯合國大會聽證會便成了一場東方功夫對抗賽,最後還是在各國代表的拉扯下才結束了這場激烈的外交之戰。
對於洶湧而來的難民大潮,中國政府事先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剛開始對於那些逃難過來的被占領區居民各級地方政府還能夠提供妥善的安置,但很快就發現力不從心了,一開始難民人數每天隻有幾萬人,後來迅速激增到幾十萬,很快又突破了一天百萬難民入境的記錄,到這時候中國政府才開始警覺日本方麵這是在有意識把被占領區的人口包袱轉嫁給中國,但這已經為時已晚, 短短十天內超過700萬的難民湧入了大後方。
這些難民的到來打亂了中國政府原定的反擊計劃,為安置他們的食宿和取暖問題,軍方不得不動用軍用物資儲備救濟難民,但即使這樣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每天仍有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洶湧而至,他們要吃飯、要穿衣、要治病、要住宿,這些在往常看來非常簡單的問題今天卻讓所有的地方官員頭痛不已。人以食為天,當幾百萬吃不飽穿不暖的人聚集在一起,那如同是一座將要爆發的火山,各種刑事案件偷盜搶劫案件層出不窮,好在絕大多數人能夠向以政府的號召,有秩序的向內陸轉移,但即使這樣,有限的火車汽車交通運輸能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所有的難民運往內地,許多人因此不得不仍待在隔離區苦受煎熬。
截止到1月20日共計有約五千萬的難民被日軍驅逐出被占領區,這幾乎相當於整個法國的總人口,日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為接納這些被占領區的同胞,中國政府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甘肅、新疆、西藏、內蒙古興建了大批臨時居民區,為了使難民早日得到安置,中國政府還鋪設搶修了幾條快速通道,火車、軍車、民用汽車晝夜不停的奔波於內地和前線之間搶運難民,支撐如此龐大的運輸行動僅靠民間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國家不得不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和糧食物資儲備。
在運送難民的同時,中國方麵也相應的作了一些戰略部署調整,把大西北的開發建設提高的大戰略後方的高度,在以往的西北開發的基礎上又按照“戰時需要,百年大計”的標準搶建了大量軍事基地、兵工企業、新興城市,全國各地大批軍事科技人員、物資、機器也開始向西北方麵疏散。
在此期間日軍利用其空中優勢經常對內地進行騷擾,但沒有再發動什麽大規模的進攻,因為日本方麵也在抓緊時間向占領區搶送軍用物資,同時向海外轉移國民。中國方麵盡管無力展開大反攻但還是派遣了大批小部隊滲透入日軍占領區進行遊擊作戰,千方百計破環日軍在占領區的統治。就總體戰局而言,中日兩國在這一階段都在謹慎地積蓄力量,積極備戰,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後方的基礎工作上。
因此,也有人說中日之戰的第二階段打的是一場運輸能力戰,在這一局中雙方打了個平手。
第四十八章 孤城?危城!
上海,素有東方明珠的美譽,然而自日軍對中國發動大規模入侵以來,上海這顆明珠便墜入了苦難的深淵。
從軍事方麵來看,上海的守備力量不可謂不強,多年的戰略經營使上海具有遠勝於其他城市的空中防禦體係和地麵防禦體係,當日軍對上海地區形成合圍之勢後,駐上海守軍司令譚成還是滿懷信心讓上海成為第二個史達林格勒,打一場驚天動地的上海保衛戰,挫日軍於堅城之下。中央軍委給他的命令也是死守上海,寧可打爛也不能讓日軍得到上海。
五十多歲的譚成是一個用兵厚重的高級將領,雖然有些古板,但在防守方麵的確無懈可擊,在接到軍委命令後他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工程,按片劃區修建了無數的路障、街道堡壘、屯兵營、狙擊點,同時他還組建了100萬的民兵後備役部隊。當然他也不是一個隻知道被動挨打的軍人,“無攻不守”的道理他也很清楚,因此,他在上海市郊構築了了三道野戰防線,為自己建立了寬大的緩衝區,準備充分發揮自己的火炮和飛彈力量,在郊區大量殺傷敵人,力爭在城外消耗掉日軍的大部分攻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