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中國宣戰,意味著一個以美日韓三國為軸心的戰略同盟初步形成。由韓國提供了陸地攻擊基地,日本充當急先鋒,美國則由前台退至幕後,提供軍事保護和軍備供給,當然這些武器不是無償供應的,這都需要日本拿億萬的美金來購買。盡管日本也知道這是在為美國火中取栗,將來也許有一天會被美國掏空國庫,但是對於大陸的狂熱占有欲和身處島國的強烈危機感還是讓日本政府作出了出兵中國的決策。日本知道隻有打敗中國這個巨人,日本在亞洲地區才有發展的空間,否則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日益強盛,日本隻能淪落為中國的附庸。而這一悲慘的未來,日本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長久以來日本對支那人的那種蔑視和敵視,像遺傳因子一樣牢牢刻在某些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骨子裏。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百年夢想,走出日本列島,建立一個大東亞日本帝國。為了實現這一夢想,日本國民以驚人的速度重新從二戰失敗後的廢墟中站起來,由一個戰爭武士搖身一變成為經濟武士,當日本的經濟實力達到繁榮的頂峰時,那顆不安分的戰爭野心又重新復甦膨脹。在一次又一次小心謹慎的試探冒進後,日本軍隊的軍事實力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二戰期間的水平,隻是它很巧妙的掩飾了這一切,以日本民族特有的韌性和耐心,默默積蓄力量,苦苦等待時機,它也知道以自己目前的狀況再也輸不起一場戰爭了。但就像風險從來不能阻止一個賭徒的狂熱一樣,當中美戰爭爆發之後,賭徒的最後一絲顧慮也被打消了。在一次秘密會議中,日本政府內閣成員多數人通過了對中國宣戰的提案,全力以赴爭霸大陸。


    封藏已久的菊刀終於再次出鞘,這一次它又將用鮮血染紅那悽美的菊瓣……


    第四十章 海上奇蹟


    在世界軍事史上,最燦爛的智慧火花往往都是迸發於不可能之中,從西方的木馬計,到東方的暗渡陳倉;從堅不可摧的馬奇諾防線,到風急浪高的仁川港;從坦克集團軍的閃電戰,到宇宙空間的太空戰。每當將軍的頭腦裏出現“不可能”這三個字時,往往接踵而至的就是敵人來自不可能方向的沉重打擊,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孫子所講的“出敵不意,攻其不備”的軍事原則,淋漓盡致的表達了這種攻擊敵軍思維盲區的戰爭思想,而中日之戰初期中國方麵之所以遭受慘重失敗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忘記了這一基本的軍事原則。


    盡管日本對征服中國抱有狂熱的野心,但所麵臨的巨大困難也是現實的。首先,中日之間那波濤洶湧的大海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鴻溝,假如日軍從海上發起攻擊,也許前期突襲一時可以得逞,但登陸部隊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支援很快就會後繼乏力被中國軍隊趕下大海。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日本統帥部一開始打算借道韓國,先協助美軍在朝鮮戰場同中國軍隊作戰,然後穩紮穩打由東北攻入中國本土,一步步實現昔日的夢想。然而日本和美國幾番勸說誘導,韓國方麵對日軍派軍隊協同作戰的建議始終抱有強烈的敵意,韓國人可以容忍美軍的統治,但絕不允許日軍的皮靴再一次踏上朝鮮半島的土地,歷史上朝鮮民族被日本殘暴壓榨的苦難記憶時刻銘記在全體韓國人的心中,在對日本人的態度上,韓國始終保持一種高度的民族警惕性和競爭心理,任何有損韓國民族的事情堅決不做,任何與日本競爭的事情則要以命相搏。相比韓國人的堅硬民族骨氣,中國人則遠遠不如。也許是天朝大國培養出來的懶散氣質,中國人不論什麽事情都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是民族的血海深仇,在某些人看了也是過去的事情,對於像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民族恥辱中國人也都表現得非常淡漠,甚至有學者和官員提議將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改為世界和平中心。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過去,而背叛過去就意味著重溫歷史的恥辱。”第二次中日戰爭的炮火再一次用血淋淋的事實印證了這一名言。


    “菊花的刺”是日本統帥部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製定的一個冒險計劃——建立一條海上通道,從海上突襲中國。這一軍事計劃雖然要冒巨大的風險,但其戰略效益也是豐厚的。首先它可以達成戰爭的突然性,中國軍方不可能會想到日本會從海上大舉登陸,因為小小的台灣海峽就使他們一籌莫展,彷徨無計,他們萬萬不會料到日本敢於和有能力跨越十幾個台灣海峽的距離,攻擊大陸本土。中國軍方的這種思維定勢和思維盲區恰恰為日軍的奇襲提供了戰略掩護。其次,如果首戰能夠切入中國最富裕的江浙地區,攻占上海,從戰略上看這將為日後挺進中國內地建立一個出海口,將來日軍進可攻,退可守,無後顧之憂,而海軍一直是中國軍隊的弱項,不足以形成戰略優勢。從經濟上看這將動搖中國的經濟根本,有利於就食於敵,使戰爭的物資人員消耗在最短時間得到補充。最後一點是,江南地區河道交錯,不利於機械化大兵團部隊作戰,日軍可以利用空中優勢,通過對公路、鐵路、橋樑、水利設施採取破襲戰遲滯中國軍隊在這一地區的集結,為日軍鞏固後方陣線贏得戰略時間。


    基於上述優點,最後日本統帥部批準了“菊花的刺”這一軍事方案。在這個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是如何架起一條跨越大海鴻溝的海上通道,日本軍部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日本海軍工程技術部門,軍方技術部門會同民間企業經過多次實驗和攻關,最後終於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用無數個人工海上浮台架起進攻大陸的橋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海臥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海臥龍並收藏龍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