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是哪一類人,在這一片燒殺擄掠不但無罪反而是英雄行徑的富饒土地上,都毫無例外的表現了人性的貪婪與兇殘。
而作為最高長官的李逸如,雖然由於軍人的潔癖對這樣的行為並不以為然,但是出於戰略方麵的考慮和需要士兵的效忠,因此也就眼看眼閉的默許甚至鼓勵著。
「喪失了尚武精神和反抗精神的民族,是可憐卑微並且可悲的!」
這是李逸如這段時間以來,最為深刻的感受。
表麵上和平的半島,實際上不過是種姓製度中,上層階級對於下層階級肆無忌憚的剝削與欺壓。
這種體製、思想和傳統,在半島關起門來自得其樂的時候,最多也不過是歷史記載的紊亂、科技文明發展的遲緩,倒不見得有什麽顯而易見的危害,甚至可以讓印月人以自己的文明中遠沒有聖龍或者其他文明那樣遍布戰火而自豪。
但是一旦麵臨外族的入侵,這種危害卻頓時立竿見影的顯現出來--偌大的國家龐大的人口,居然普遍的缺少反抗與鬥爭的意識,無論是對國家內壓迫自己的貴族還是對侵略自己的外敵。
也正是因為如此,和自己偶像兼導師風雨對於印月的政策略有不同,身為印月戰場實際的最高指揮官李逸如,已經不再把印月底層的*民奴隸當作了解放的對象,也改變了原先風雨設定的爭取印月民眾支持的策略,遠征軍因此徹徹底底成為了一支由各國強壯有力的壯丁組成的侵略軍,雖然有著孤軍深入地方腹地的危險,卻也由此完全放開了束縛,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為所欲為。
而這種為所欲為的自由,如今便完全體現在了對於平原裏不分貧*的掠奪之上,以至於相比較之下,風雨第一次遠征對於當地所帶來的苦難以及災禍,簡直可以用「仁慈」來形容。
忘戰必危啊!
親眼目睹著如此一個大國淪喪的歷程,李逸如的內心卻是充滿著警惕,因為自己的國家雖然狀況好一些,卻也同樣經歷了輝煌文明之後,在歷史的溫床之上開始沉淪。
「為了聖龍不至於有這樣的亡國之危,聖龍的百姓不至於慘遭外寇的屠戮,就絕對有必要通過血腥的戰爭,來激發民眾已經逐漸喪失的尚武精神和大國榮譽!」
這是七五五年風雨在遠征印月之前,對於李逸如私下疑問風雨軍為何要在後方不穩的情況下遠征異國的回答。
如果說當初的少年還不能夠體會到一代名將內心的良苦用意的話,那麽經歷了戰火荼毒的年輕都尉,卻已經感悟良多了。
「下一步,該是逼迫阿育王停戰,簽訂城下之盟的時候了!」
當李逸如最終從錫克教的情報體係獲知,阿育王朝的軍隊之所以沒有尾隨追擊,完全是因為原本想重振雄風、禦駕親征的阿育王在檢閱三軍的時候,縱慾體虛而墜馬受傷,以至於朝中主戰主和兩派爭吵得不可開交,權力鬥爭更是呈現白熱化,根本無心也無力對付遠征軍的時候,年輕的都尉做出了這場戰爭應該可以結束了的預測。
唯一美中不足的,隻有褚頻對於居薩羅城的奇襲,至今還沒有消息。
不過鑑於阿育王朝高官們如此拙劣的表現,李逸如倒是對自己好朋友完成任務的前景大有信心。
因此李逸如目前的心神完全放在了逼迫阿育王朝做出怎樣讓步的計畫上,至於談判的人選也已經毫不猶豫的確定--年輕都尉不懷好意的盤算,讓遠處新近歸降的阿育王朝前任大臣韋朗達,多少感覺到了嗖嗖的涼意。對於韋朗達來說,所謂的樂極生悲實在很有些道理。從去年一直到今年,人生的起伏對於已經中年發福的印月大官來說,未免也太大了一些。先是作為阿育王朝頗有清名前途似錦的名臣,滲透高唐時成為了風雨軍血衣衛的客人,險些性命難保。
緊接著毫不容易放棄自己多年的名譽投*寵妃、爭取停戰和平而重新在政壇上開始有望大展宏圖之際,卻又因為極多的慘敗而再次心不甘情不願的作客風雨軍。
既然都已經因為被俘和主持停戰而承受了叛徒、*臣的種種罵名,那麽倒不如索性良禽擇木而棲,投*如今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勝利一方,賭一把印月半島未來會改天換地的命運!
--這就是韋朗達在麵對李逸如時候的心態。
近一個月以來的發展,似乎驗證了這位名臣的眼光,遠征軍的節節勝利,和相形之下阿育王朝的昏聵無能,讓韋朗達自己也不知道該為同胞的苦難憂傷,還是為自己賭博的成功喜悅,但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實是,自己的前途應該更為光明了。
可惜,這樣的心情和想法一直持續到這一天,李逸如差人來叫自己去會談為止。應該是派自己去同阿育王談判吧!畢竟宦海沉浮多年,發福的中年人心中如此的猜測,倒也八九不離十。
如果阿育王無心再戰,那麽自己此次回朝就會被待為貴賓;如果阿育王還想再打一仗的話,就可能殺了這個胖子祭旗。
--也許,此時那個年輕的聖龍將領心中,正準備把老子作為試探阿育王朝作戰決心的試金石吧!韋朗達有些懊喪的揣測著,不過卻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多的不安。
一方麵,是因為發福的中年人原本就是見風使舵的高手,雖然有些害怕,卻已經打定主意到時候見勢不妙,就把自己描繪成深入虎穴的孤膽英雄,反正忠義節烈都是給那些準備成仁成義的白癡準備的,和他韋朗達無關。
而作為最高長官的李逸如,雖然由於軍人的潔癖對這樣的行為並不以為然,但是出於戰略方麵的考慮和需要士兵的效忠,因此也就眼看眼閉的默許甚至鼓勵著。
「喪失了尚武精神和反抗精神的民族,是可憐卑微並且可悲的!」
這是李逸如這段時間以來,最為深刻的感受。
表麵上和平的半島,實際上不過是種姓製度中,上層階級對於下層階級肆無忌憚的剝削與欺壓。
這種體製、思想和傳統,在半島關起門來自得其樂的時候,最多也不過是歷史記載的紊亂、科技文明發展的遲緩,倒不見得有什麽顯而易見的危害,甚至可以讓印月人以自己的文明中遠沒有聖龍或者其他文明那樣遍布戰火而自豪。
但是一旦麵臨外族的入侵,這種危害卻頓時立竿見影的顯現出來--偌大的國家龐大的人口,居然普遍的缺少反抗與鬥爭的意識,無論是對國家內壓迫自己的貴族還是對侵略自己的外敵。
也正是因為如此,和自己偶像兼導師風雨對於印月的政策略有不同,身為印月戰場實際的最高指揮官李逸如,已經不再把印月底層的*民奴隸當作了解放的對象,也改變了原先風雨設定的爭取印月民眾支持的策略,遠征軍因此徹徹底底成為了一支由各國強壯有力的壯丁組成的侵略軍,雖然有著孤軍深入地方腹地的危險,卻也由此完全放開了束縛,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為所欲為。
而這種為所欲為的自由,如今便完全體現在了對於平原裏不分貧*的掠奪之上,以至於相比較之下,風雨第一次遠征對於當地所帶來的苦難以及災禍,簡直可以用「仁慈」來形容。
忘戰必危啊!
親眼目睹著如此一個大國淪喪的歷程,李逸如的內心卻是充滿著警惕,因為自己的國家雖然狀況好一些,卻也同樣經歷了輝煌文明之後,在歷史的溫床之上開始沉淪。
「為了聖龍不至於有這樣的亡國之危,聖龍的百姓不至於慘遭外寇的屠戮,就絕對有必要通過血腥的戰爭,來激發民眾已經逐漸喪失的尚武精神和大國榮譽!」
這是七五五年風雨在遠征印月之前,對於李逸如私下疑問風雨軍為何要在後方不穩的情況下遠征異國的回答。
如果說當初的少年還不能夠體會到一代名將內心的良苦用意的話,那麽經歷了戰火荼毒的年輕都尉,卻已經感悟良多了。
「下一步,該是逼迫阿育王停戰,簽訂城下之盟的時候了!」
當李逸如最終從錫克教的情報體係獲知,阿育王朝的軍隊之所以沒有尾隨追擊,完全是因為原本想重振雄風、禦駕親征的阿育王在檢閱三軍的時候,縱慾體虛而墜馬受傷,以至於朝中主戰主和兩派爭吵得不可開交,權力鬥爭更是呈現白熱化,根本無心也無力對付遠征軍的時候,年輕的都尉做出了這場戰爭應該可以結束了的預測。
唯一美中不足的,隻有褚頻對於居薩羅城的奇襲,至今還沒有消息。
不過鑑於阿育王朝高官們如此拙劣的表現,李逸如倒是對自己好朋友完成任務的前景大有信心。
因此李逸如目前的心神完全放在了逼迫阿育王朝做出怎樣讓步的計畫上,至於談判的人選也已經毫不猶豫的確定--年輕都尉不懷好意的盤算,讓遠處新近歸降的阿育王朝前任大臣韋朗達,多少感覺到了嗖嗖的涼意。對於韋朗達來說,所謂的樂極生悲實在很有些道理。從去年一直到今年,人生的起伏對於已經中年發福的印月大官來說,未免也太大了一些。先是作為阿育王朝頗有清名前途似錦的名臣,滲透高唐時成為了風雨軍血衣衛的客人,險些性命難保。
緊接著毫不容易放棄自己多年的名譽投*寵妃、爭取停戰和平而重新在政壇上開始有望大展宏圖之際,卻又因為極多的慘敗而再次心不甘情不願的作客風雨軍。
既然都已經因為被俘和主持停戰而承受了叛徒、*臣的種種罵名,那麽倒不如索性良禽擇木而棲,投*如今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勝利一方,賭一把印月半島未來會改天換地的命運!
--這就是韋朗達在麵對李逸如時候的心態。
近一個月以來的發展,似乎驗證了這位名臣的眼光,遠征軍的節節勝利,和相形之下阿育王朝的昏聵無能,讓韋朗達自己也不知道該為同胞的苦難憂傷,還是為自己賭博的成功喜悅,但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實是,自己的前途應該更為光明了。
可惜,這樣的心情和想法一直持續到這一天,李逸如差人來叫自己去會談為止。應該是派自己去同阿育王談判吧!畢竟宦海沉浮多年,發福的中年人心中如此的猜測,倒也八九不離十。
如果阿育王無心再戰,那麽自己此次回朝就會被待為貴賓;如果阿育王還想再打一仗的話,就可能殺了這個胖子祭旗。
--也許,此時那個年輕的聖龍將領心中,正準備把老子作為試探阿育王朝作戰決心的試金石吧!韋朗達有些懊喪的揣測著,不過卻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多的不安。
一方麵,是因為發福的中年人原本就是見風使舵的高手,雖然有些害怕,卻已經打定主意到時候見勢不妙,就把自己描繪成深入虎穴的孤膽英雄,反正忠義節烈都是給那些準備成仁成義的白癡準備的,和他韋朗達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