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事與願違。燕耳很快發現在戰場之上,有時候常識並不能決定現實,至少今天的戰場,實在是和常識有著太多的違背。
蒙璿的進攻出人意料的猛烈,長纓所指無人是她的一合之敵,有若天神一般的在陣營中來回衝突,所向披靡。
很顯然,這位女戰神雖然身處戰場之上,但是在揮灑著戰士的熱血之際,同時也盡責的承擔著主帥的冷靜。她的位置就是進攻和突破的道標,“跟上蒙將軍”已經成為所有基層軍官斥責士兵的口號。
銀馬銀盔銀甲銀槍銀麵具的女傑,總是在第一時間敏銳的捕捉到對手的弱點,在她鮮明的旗幟下,碧蛇軍匯聚一團的直擊燕家軍的軟腹,攻其所必救,給燕家軍製造了大量的傷亡,迫使這些一直衛戍聖龍東北、仗劍悲歌的燕趙健兒不得不疲於奔命,來阻止女戰神的可怕殺傷力,避免被風雨軍擴大戰果。
而在這員罕見的女將麾下,風雨軍的戰士也表現出意料之外的勇猛和頑強,盡管是以寡敵眾,但是卻沒有絲毫的膽怯和退縮,仿佛毫不在意生與死的考驗,更加無視肉體的疼痛和疲憊,發揮出超越人體極限的能量,在如此長時間的絞殺中始終爆發著驚人的力量和鬥誌,士氣高昂而不容輕辱。
風雨軍的戰法更是非常新穎的,取名為鴛鴦陣,這是李中慧讓蘇倫仿效當年一代名將秦鳴元帥抗倭時的戰法,刻意訓練出來的。每個鴛鴦陣的單位由兩個十人隊組成,兩個戰牌並列在陣前,手持狼牙棒的士兵各跟一個戰牌,每個戰牌兩邊都有兩支長槍保護,持有短兵器的士兵在後邊緊緊跟隨。
這支風雨軍唯一先在戰場之外受過係統訓練、然後再投入戰鬥的軍隊,如今表現出來的是正規軍絕對的嚴密和紀律,每個戰士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和任務,並且毫不顧惜生命的堅守自己的崗位。
打仗的時候,十夫長拿著戰牌勇往直前,如果聽到鼓聲還不向前衝鋒,就按軍法斬首;其他士兵則都跟隨戰牌上前與敵戰鬥,不得退縮。遇到危險的時候,手持狼牙棒的士兵重點保護戰牌,使用長槍的士兵掩護手持狼牙棒的士兵,使用短兵器的士兵掩護長槍隊。如果拿戰牌的十夫長陣亡了,那麽這一隊的士兵就全部斬首。
這樣紀律嚴明乃至近乎嚴苛的陣形,確保了軍隊整體的戰鬥力,杜絕了怯懦退縮的現象;而與此同時,碧蛇軍戰鬥的形式卻又是靈活機動的。
隻見風雨軍的戰士聽到鼓聲就聚集在一起,聽到鑼聲就分散開去。每當燕家鐵騎呼嘯而來的時候,風雨軍主陣的鑼聲便會響起,風雨軍便會以兩隊組成一個鴛鴦陣,分散了開去,猶如撒出的黃豆漫山遍野;而當燕家軍同樣分散兵力作戰的時候,卻又會聽見漫天的鼓聲震耳欲聾,風雨軍的戰士卻又聚攏在了一起,集中兵力攻擊一處,讓那些幽燕的健兒防不勝防,不勝其擾。
麵對這樣的對手,一向驕悍的燕家軍大感頭疼,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的作戰方式,雖然人數占據了優勢,然而卻如同大象驅蚊,有力無處使,始終無法把握住戰場的主動權,隻能機械的將激烈的絞殺繼續下去。
慢慢的,交戰的兩支洪流交雜在了一起,猶如舞動的兩條巨蟒,糾纏的如此緊密,盤錯有致,渾然一體,成為了一個用鮮血、兵戈、屍骨匯聚起來的怪物。
戰場上,很難再分清是碧蛇軍還是燕家軍的陣列了,所有的戰鬥逐漸的變成了單位的廝殺,如果用西方作戰的標準來看,這樣的戰鬥早就已經成為了不成章法的混戰了。但是和西方龐大、嚴明但是遲緩的陣形不同,東方的將領更喜歡靈活與機動,在戰場之上隨機應變,戰鬥方麵依賴基層軍官指揮素質和士兵們的忠勇的盡情發揮,統帥則努力去捕捉住戰略上的機會和大局上的進退,看上去混亂的戰鬥卻始終在正確和鮮明的戰略戰術的布局下進行。
而燕家軍和蒙璿的碧蛇軍無異都是這種類型軍隊的典型。
因此,戰鬥展開半個時辰之後,盡管看上去一片散亂,已經沒有成團的完整陣形了,然而實際上雙方的軍隊卻依舊聽命於各自主帥的調度,整體上仍然努力的在完成戰場指揮官的戰略和戰術目標,進行著看似混亂實則有條不紊的戰鬥。
“果然不愧是讓呼蘭大軍也為之震撼的女戰神!”
麵對如此的戰局,燕耳不由搖頭苦笑。在戰鬥一開始,他就發覺蒙璿統率下的風雨軍有著非同一般的攻擊力,因此立刻轉而變成了謹慎的防守反擊,試圖退避風雨軍的鋒芒,然後再一舉擊之。
所以,不同於蒙璿的身先士卒,擁有充裕兵力的燕耳,則騎馬立於侍衛環立的山崗之上,冷靜的旁觀著戰局,總是及時的把軍隊調集到最迫切的地方,挽回戰線的動搖,同時又技巧的讓處於劣勢的風雨軍不斷的放血,逐漸衰弱這支仿佛被注入了強心劑的軍隊。
作為燕字世家當代最為傑出的子弟之一,燕耳一向都很有分寸。在自付沒有蒙璿那麽勇猛之後,這位年輕的大將沒有半點出於自尊而欲圖爭勇鬥狠的企圖,而是很理智的選擇了後發製人。
在他看來,獲取戰鬥的最終勝利遠遠比那些可笑的尊嚴來得重要百倍。風雨軍如此強度的攻擊力是維繫不了多久的,而一旦戰士的體力和士氣開始衰竭的時候,也就是他燕耳打破風雨軍這兩軍不敗神話的開始。與其現在和一個女人在戰場上進行“勝之不武、敗了更糟”的決鬥,還不如到時候輕輕鬆鬆的摘取榮譽的桂冠。
蒙璿的進攻出人意料的猛烈,長纓所指無人是她的一合之敵,有若天神一般的在陣營中來回衝突,所向披靡。
很顯然,這位女戰神雖然身處戰場之上,但是在揮灑著戰士的熱血之際,同時也盡責的承擔著主帥的冷靜。她的位置就是進攻和突破的道標,“跟上蒙將軍”已經成為所有基層軍官斥責士兵的口號。
銀馬銀盔銀甲銀槍銀麵具的女傑,總是在第一時間敏銳的捕捉到對手的弱點,在她鮮明的旗幟下,碧蛇軍匯聚一團的直擊燕家軍的軟腹,攻其所必救,給燕家軍製造了大量的傷亡,迫使這些一直衛戍聖龍東北、仗劍悲歌的燕趙健兒不得不疲於奔命,來阻止女戰神的可怕殺傷力,避免被風雨軍擴大戰果。
而在這員罕見的女將麾下,風雨軍的戰士也表現出意料之外的勇猛和頑強,盡管是以寡敵眾,但是卻沒有絲毫的膽怯和退縮,仿佛毫不在意生與死的考驗,更加無視肉體的疼痛和疲憊,發揮出超越人體極限的能量,在如此長時間的絞殺中始終爆發著驚人的力量和鬥誌,士氣高昂而不容輕辱。
風雨軍的戰法更是非常新穎的,取名為鴛鴦陣,這是李中慧讓蘇倫仿效當年一代名將秦鳴元帥抗倭時的戰法,刻意訓練出來的。每個鴛鴦陣的單位由兩個十人隊組成,兩個戰牌並列在陣前,手持狼牙棒的士兵各跟一個戰牌,每個戰牌兩邊都有兩支長槍保護,持有短兵器的士兵在後邊緊緊跟隨。
這支風雨軍唯一先在戰場之外受過係統訓練、然後再投入戰鬥的軍隊,如今表現出來的是正規軍絕對的嚴密和紀律,每個戰士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和任務,並且毫不顧惜生命的堅守自己的崗位。
打仗的時候,十夫長拿著戰牌勇往直前,如果聽到鼓聲還不向前衝鋒,就按軍法斬首;其他士兵則都跟隨戰牌上前與敵戰鬥,不得退縮。遇到危險的時候,手持狼牙棒的士兵重點保護戰牌,使用長槍的士兵掩護手持狼牙棒的士兵,使用短兵器的士兵掩護長槍隊。如果拿戰牌的十夫長陣亡了,那麽這一隊的士兵就全部斬首。
這樣紀律嚴明乃至近乎嚴苛的陣形,確保了軍隊整體的戰鬥力,杜絕了怯懦退縮的現象;而與此同時,碧蛇軍戰鬥的形式卻又是靈活機動的。
隻見風雨軍的戰士聽到鼓聲就聚集在一起,聽到鑼聲就分散開去。每當燕家鐵騎呼嘯而來的時候,風雨軍主陣的鑼聲便會響起,風雨軍便會以兩隊組成一個鴛鴦陣,分散了開去,猶如撒出的黃豆漫山遍野;而當燕家軍同樣分散兵力作戰的時候,卻又會聽見漫天的鼓聲震耳欲聾,風雨軍的戰士卻又聚攏在了一起,集中兵力攻擊一處,讓那些幽燕的健兒防不勝防,不勝其擾。
麵對這樣的對手,一向驕悍的燕家軍大感頭疼,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的作戰方式,雖然人數占據了優勢,然而卻如同大象驅蚊,有力無處使,始終無法把握住戰場的主動權,隻能機械的將激烈的絞殺繼續下去。
慢慢的,交戰的兩支洪流交雜在了一起,猶如舞動的兩條巨蟒,糾纏的如此緊密,盤錯有致,渾然一體,成為了一個用鮮血、兵戈、屍骨匯聚起來的怪物。
戰場上,很難再分清是碧蛇軍還是燕家軍的陣列了,所有的戰鬥逐漸的變成了單位的廝殺,如果用西方作戰的標準來看,這樣的戰鬥早就已經成為了不成章法的混戰了。但是和西方龐大、嚴明但是遲緩的陣形不同,東方的將領更喜歡靈活與機動,在戰場之上隨機應變,戰鬥方麵依賴基層軍官指揮素質和士兵們的忠勇的盡情發揮,統帥則努力去捕捉住戰略上的機會和大局上的進退,看上去混亂的戰鬥卻始終在正確和鮮明的戰略戰術的布局下進行。
而燕家軍和蒙璿的碧蛇軍無異都是這種類型軍隊的典型。
因此,戰鬥展開半個時辰之後,盡管看上去一片散亂,已經沒有成團的完整陣形了,然而實際上雙方的軍隊卻依舊聽命於各自主帥的調度,整體上仍然努力的在完成戰場指揮官的戰略和戰術目標,進行著看似混亂實則有條不紊的戰鬥。
“果然不愧是讓呼蘭大軍也為之震撼的女戰神!”
麵對如此的戰局,燕耳不由搖頭苦笑。在戰鬥一開始,他就發覺蒙璿統率下的風雨軍有著非同一般的攻擊力,因此立刻轉而變成了謹慎的防守反擊,試圖退避風雨軍的鋒芒,然後再一舉擊之。
所以,不同於蒙璿的身先士卒,擁有充裕兵力的燕耳,則騎馬立於侍衛環立的山崗之上,冷靜的旁觀著戰局,總是及時的把軍隊調集到最迫切的地方,挽回戰線的動搖,同時又技巧的讓處於劣勢的風雨軍不斷的放血,逐漸衰弱這支仿佛被注入了強心劑的軍隊。
作為燕字世家當代最為傑出的子弟之一,燕耳一向都很有分寸。在自付沒有蒙璿那麽勇猛之後,這位年輕的大將沒有半點出於自尊而欲圖爭勇鬥狠的企圖,而是很理智的選擇了後發製人。
在他看來,獲取戰鬥的最終勝利遠遠比那些可笑的尊嚴來得重要百倍。風雨軍如此強度的攻擊力是維繫不了多久的,而一旦戰士的體力和士氣開始衰竭的時候,也就是他燕耳打破風雨軍這兩軍不敗神話的開始。與其現在和一個女人在戰場上進行“勝之不武、敗了更糟”的決鬥,還不如到時候輕輕鬆鬆的摘取榮譽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