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3月1日,由日本人一手策劃、完全控製的“滿洲國”成立。3月9日,溥儀就任“執政”。中國東三省成為與朝鮮性質相同的日本“獨立殖民地”。
——1932年夏秋,日本關東軍加緊入侵熱河省的備戰。1933年1月1日,日軍炮擊臨榆縣城(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部奮起抗擊。1月3日,日軍攻占山海關。3月4日,日軍占領熱河省會承德。3月上旬,占領熱河全境。至此,日本軍隊已強占了中國四個省的領土。
——1933年3月上旬,日軍向長城一線中國守軍發起攻擊。中國軍隊人數占優,武器低劣,堅持抗敵八十多天,長城東線各隘口盡失。日軍入侵冀東、察東、綏東,並於5月31日迫使中國簽訂《塘沽協定》。該協定不但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省的“合法性”,而且將冀東十九縣劃為“非武裝區”,這便為日本人下一步侵略華北清除了障礙。
——1935年6月10日及6月27日,日本迫使中國分別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這兩個協定的實質是以“華北自治”而實現“華北割離”,造成中國領土的進一步喪失。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京郊盧溝橋向中國守軍開火,挑起全麵侵華戰爭。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損失慘重。7月30日,日軍侵占北平與天津,隨後組建“華北派遣軍”,分兵略地,擴大戰果。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一線向中國軍隊發起突然襲擊,中國軍隊堅決回擊。雙主投入百萬兵力,血火鏖戰八十九天,上海淪陷。
回溯到此打住,相信每一個具備常識思維的朋友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都會有一個感性認識。再看本節標題,那一個“賊”字的定性就顯得過於輕飄,過於世俗了。
“賊”的德行,大抵局限於“偷”與“搶”。不論如何猖狂,總免不了心虛膽怯的。
這個“賊”的不同尋常在於除了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密謀策劃外,他還慣於手持兇器,破門而入,大肆搶掠之後,還要將這房、這院的一切物權,以及這家、這戶的一切人權,統統“過戶”給自己。所以中國人稱他為“寇”,倒是比“賊”準確。
第一次鴉片戰爭讓中國人領教了何謂帝國主義侵略。延續百年,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一大群,其中,日本帝國主義最為兇惡而貪婪,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重而慘烈。
可以作一個印象性比較。如英、法、美、德諸國,也欺負過中國,也剝削過中國,但沒有哪一個國家要徹底地毀滅中國。日本是個例外,它以肢解中國、吞噬中國、滅亡中國為戰略目標。
如從時間上考察,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是季節性、陣發性、間隔性的;在矛盾緩和期,中國還可以在國際法(盡管這個國際法更多地體現著強梁的意誌)的框架內與他們和平共處。日本人又是個例外。自中日甲午戰爭醞釀階段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五六十年期間,日本軍、政首腦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圖謀與侵害,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無所不用其極。
“大和”民族的瘋狂化、妖魔化是一個自為的過程。
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似乎都還不能代其受過。
這讓我們事後猜測:一個局限於狹隘生存空間的民族,難道就必然誘發邪惡的膨脹欲、無度的占有欲、陰暗的毀滅欲嗎?
二、民國綜合症:黨爭、內戰與割據
在結撰上一節文字時,我的內心一直喚不起清算侵略的自豪與自尊。結論大部分都有寫在各種版本的教科書裏,作者隻是稍稍梳理一下順序,自認並無發明和創造。複述的期待,或許僅僅是想從徹頭徹尾、徹裏徹外的民族麻木中尋找一點被侵略的“疼”,以及“疼”後的自知或自悟。
我們受過侵略,因而我們有權譴責侵略。譴責侵略,讓人義憤填膺,理直氣壯,好不痛快!
當“被侵略”也異化為一種“榮耀”時,譴責侵略的哲學反諷很自然就是一場用今天的鉛粉、塗抹昨日麵龐的化妝舞會。
上節追記,我曾努力恢復日本帝國主義“賊”的麵目,這一節文字,我則盡力恢復中國人“慢藏誨盜”的“誘惑者”麵目。
“誨盜”的判定,寫在中國最古老的智慧書《易》中:
子曰:作《易》者知其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伐淫。《易》曰:“負且乘,致盜至。”盜之招也。6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誰“負且乘”?是誰“上慢下暴”?是誰“慢藏誨盜”?這才招致了日本人的侵略呢?
與中國人的不識盜,不防盜,甚至認盜為友,串通自盜相反,日本人則以他們極端的聰明,選準時機,測準路徑,或瞞天過海,或翻雲覆雨,在中國“小人”的配合下,手眼神通,探囊取物,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洗劫式的搶掠。
如果你認為這種表述太玄虛,那就讓我們一同看看歷史的實在。
——1932年夏秋,日本關東軍加緊入侵熱河省的備戰。1933年1月1日,日軍炮擊臨榆縣城(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部奮起抗擊。1月3日,日軍攻占山海關。3月4日,日軍占領熱河省會承德。3月上旬,占領熱河全境。至此,日本軍隊已強占了中國四個省的領土。
——1933年3月上旬,日軍向長城一線中國守軍發起攻擊。中國軍隊人數占優,武器低劣,堅持抗敵八十多天,長城東線各隘口盡失。日軍入侵冀東、察東、綏東,並於5月31日迫使中國簽訂《塘沽協定》。該協定不但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三省和熱河省的“合法性”,而且將冀東十九縣劃為“非武裝區”,這便為日本人下一步侵略華北清除了障礙。
——1935年6月10日及6月27日,日本迫使中國分別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這兩個協定的實質是以“華北自治”而實現“華北割離”,造成中國領土的進一步喪失。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京郊盧溝橋向中國守軍開火,挑起全麵侵華戰爭。中國軍隊英勇抗擊,損失慘重。7月30日,日軍侵占北平與天津,隨後組建“華北派遣軍”,分兵略地,擴大戰果。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一線向中國軍隊發起突然襲擊,中國軍隊堅決回擊。雙主投入百萬兵力,血火鏖戰八十九天,上海淪陷。
回溯到此打住,相信每一個具備常識思維的朋友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都會有一個感性認識。再看本節標題,那一個“賊”字的定性就顯得過於輕飄,過於世俗了。
“賊”的德行,大抵局限於“偷”與“搶”。不論如何猖狂,總免不了心虛膽怯的。
這個“賊”的不同尋常在於除了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密謀策劃外,他還慣於手持兇器,破門而入,大肆搶掠之後,還要將這房、這院的一切物權,以及這家、這戶的一切人權,統統“過戶”給自己。所以中國人稱他為“寇”,倒是比“賊”準確。
第一次鴉片戰爭讓中國人領教了何謂帝國主義侵略。延續百年,侵略過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一大群,其中,日本帝國主義最為兇惡而貪婪,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最為深重而慘烈。
可以作一個印象性比較。如英、法、美、德諸國,也欺負過中國,也剝削過中國,但沒有哪一個國家要徹底地毀滅中國。日本是個例外,它以肢解中國、吞噬中國、滅亡中國為戰略目標。
如從時間上考察,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是季節性、陣發性、間隔性的;在矛盾緩和期,中國還可以在國際法(盡管這個國際法更多地體現著強梁的意誌)的框架內與他們和平共處。日本人又是個例外。自中日甲午戰爭醞釀階段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五六十年期間,日本軍、政首腦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圖謀與侵害,得寸進尺,變本加厲,無所不用其極。
“大和”民族的瘋狂化、妖魔化是一個自為的過程。
軍國主義、帝國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似乎都還不能代其受過。
這讓我們事後猜測:一個局限於狹隘生存空間的民族,難道就必然誘發邪惡的膨脹欲、無度的占有欲、陰暗的毀滅欲嗎?
二、民國綜合症:黨爭、內戰與割據
在結撰上一節文字時,我的內心一直喚不起清算侵略的自豪與自尊。結論大部分都有寫在各種版本的教科書裏,作者隻是稍稍梳理一下順序,自認並無發明和創造。複述的期待,或許僅僅是想從徹頭徹尾、徹裏徹外的民族麻木中尋找一點被侵略的“疼”,以及“疼”後的自知或自悟。
我們受過侵略,因而我們有權譴責侵略。譴責侵略,讓人義憤填膺,理直氣壯,好不痛快!
當“被侵略”也異化為一種“榮耀”時,譴責侵略的哲學反諷很自然就是一場用今天的鉛粉、塗抹昨日麵龐的化妝舞會。
上節追記,我曾努力恢復日本帝國主義“賊”的麵目,這一節文字,我則盡力恢復中國人“慢藏誨盜”的“誘惑者”麵目。
“誨盜”的判定,寫在中國最古老的智慧書《易》中:
子曰:作《易》者知其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伐淫。《易》曰:“負且乘,致盜至。”盜之招也。6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誰“負且乘”?是誰“上慢下暴”?是誰“慢藏誨盜”?這才招致了日本人的侵略呢?
與中國人的不識盜,不防盜,甚至認盜為友,串通自盜相反,日本人則以他們極端的聰明,選準時機,測準路徑,或瞞天過海,或翻雲覆雨,在中國“小人”的配合下,手眼神通,探囊取物,對中國進行了一次洗劫式的搶掠。
如果你認為這種表述太玄虛,那就讓我們一同看看歷史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