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洪、楊之流的超級墮落,誰還能再用“小節無害”為其辯護?
比之於“革命尚未成功,同誌已經犧牲”的巨大創痛,洪秀全與楊秀清們的享樂,是一種背叛。洪秀全與楊秀清是太平天國的領袖人物,“領袖的背叛”,被他們發展到了極致。背叛了追隨者,背叛了他們的革命;當他們徹底背叛了原初鼓吹的“革命”時,他們個人的“革命”隨即宣布成功。還有比這再大的諷刺嗎?還有比這再大的真實嗎?套用《紅樓夢》“好了歌”形式,我們可以對洪秀全們的革命作如下詠嘆:“世人都說‘天國’好,隻有‘享受’忘不了。千人萬人搭天梯,誰見一人上淩霄?”
或許真的知道上不了“天國”,洪秀全們才抓緊安排自己塵世的享受。
領袖人物的享受,是由崇拜領袖的庸眾侍候的。所以在洪秀全一歌兩訓這批神學教材的薰陶下,太平軍戰士意誌裏多了一份“神性”使命。相比之下,“太平軍”比“八旗兵”、“綠營兵”更具戰鬥狂熱。
“神性”也罷,“狂熱”也罷,都屬於意識形態,看不見,抓不著,洪秀全們不全放心。因而,除意識形態的灌輸外,太平天國領袖的治軍之道還強調“置之死地”這一招。至於能否“後生”,那要看兵士們的福分造化。
毀家相從,斷絕後路,這是第一招。初期尤甚。那時的“團營”成員,都是先放火燒了自家房舍,賣了田產,赤身赤心投向“拜上帝會”的。無恆產,無恆業,哪裏還會有恆心?有的,隻是奴才心、流氓心、僥倖心。
留滿發,變“長毛”,以示區別,這是第二招。獨特的體貌特徵,讓“太平軍”戰士與清朝的百姓勢如冰火,即使士兵開了小差,也逃無可逃。
嚴軍紀,濫誅殺,以苛治兵,這是第三招。太平軍軍紀極嚴,“如十人出戰,八人皆死,其二人亦繼進不敢退,退者立斬”。 兵士如奴隸,人人自危,隻有服從與賣命。再如排單行行軍,有出行者即殺。
關鍵時刻,施以小惠,這是第四招。極端放縱的例子是允許屠城,允許強掠,允許逼良為妻。全州屠城,見於前文;武昌陷,太平軍亦屠城三日,殺軍民逾十萬人。 天國中期,“天京”被圍,楊秀清為了激勵鬥誌,便強令“天京”15至50歲的女性嫁給太平軍戰士為妻,有不從者即殺。單是為抗拒這種變相姦淫而自殺的“天京”婦女即在萬人以上。起事初,洪秀全曾表白:“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妻。”結果是縱殺縱淫,這“革命”如何讚美?
總之,太平天國的領袖仿效田單驅火牛入陣的戰法,仿效項羽破釜沉舟的戰術,將太平軍戰士視若會說話的戰具,任意使用;因而,太平軍戰士真的為他們創造了勢如破竹的戰爭神話,神話隻哄騙幼稚者。本節,僅就太平軍戰士的前期犧牲作些提示,而在後期,“神話”破滅,“權威”消失,太平軍土崩瓦解。西進,北伐,全部送死,守衛天京,一律喪命,這又與洪天王的“太平”許諾背道而馳。
太平軍“造反”,清軍“鎮壓”,各自立場不同,所以對戰爭的定性亦不相同。“正義度”的評判如果以“人民利益”和“國家興亡”為基本參照,相信還有商討的餘地。歷史事變既不能保證每一個“造反者”都將“造反”兌換成個人及家族幸福,又不能保證每一個“鎮壓者”都靠“鎮壓”實現權力及權力體係的永久安定。這正像矛與盾,不能兩立,不能兩全。太平天國與大清王朝,經過“造反”與“鎮壓”的一輪較量,滅者自滅,衰者自衰,何止是兩敗俱傷呢!這呼應了那個延續兩千多年的改朝換代的誘惑,這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在處理內部矛盾、構建社會平等上的簡單化與非理性。一場內亂,絞殺了強梁,成全了英傑,而普遍的“尚武精神”則被割草機碾壓一遍。如果進入時光遂道,重回六朝故都當一名天國戰士或天京臣民,腥風血雨,感同身受,我相信任何人也不會重蹈迷誤。
二、“書生”立功,“民兵”救國
這是一個悖論性的題目。疆場立功,本是武將的事,濟難救國,本是英豪的事。在此,我們推崇“書生”與“民兵”,且提高到為國立功的極限,確乎是有其名而又有其實的。
“太平天國”史的研究者中,不少人為洪秀全們遺憾。他們設想太平軍占領南京後全力北伐,便極有可能一掃淮北,再渡黃河,直搗幽燕,將滿族統治者趕出長城,而宣告清朝亡而“天國”興。可惜的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沒有發揚不斷革命的精神,到了金陵這六朝香粉之地便撲倒身子開始享受,坐失戰機,導致失敗。
“半力北伐”與“全力北伐”結果當然不一樣。
但不論如何,太平天國皆無勝局可言。
這一判斷,已經落在歷史事實的後麵,因而從理論的預見性上看,它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在歷史的事變之後,特別指出這一點,其實是基於民心向背的分析。長話短說,即太平天國的北伐,是缺乏人民支持與人民響應的。有一個階段性的比較: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隊伍驟增,“破江華縣,招得湖南道州、江華、永明之眾,足有二萬之數”;“後移師到郴州,入郴州亦招二三萬眾”。·輥·輵·訛 粗粗匡算,一入湖南,太平軍便擴編十倍!由湖南入湖北,兵力又強,武昌東下時,太平軍揚言已有五十萬眾。這大抵是太平天國的軍民隊伍總數。而北伐之戰,部隊越打越少。這對太平天國的全國性勝利,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民心障礙”。這話題,暫放下,許容後補。
比之於“革命尚未成功,同誌已經犧牲”的巨大創痛,洪秀全與楊秀清們的享樂,是一種背叛。洪秀全與楊秀清是太平天國的領袖人物,“領袖的背叛”,被他們發展到了極致。背叛了追隨者,背叛了他們的革命;當他們徹底背叛了原初鼓吹的“革命”時,他們個人的“革命”隨即宣布成功。還有比這再大的諷刺嗎?還有比這再大的真實嗎?套用《紅樓夢》“好了歌”形式,我們可以對洪秀全們的革命作如下詠嘆:“世人都說‘天國’好,隻有‘享受’忘不了。千人萬人搭天梯,誰見一人上淩霄?”
或許真的知道上不了“天國”,洪秀全們才抓緊安排自己塵世的享受。
領袖人物的享受,是由崇拜領袖的庸眾侍候的。所以在洪秀全一歌兩訓這批神學教材的薰陶下,太平軍戰士意誌裏多了一份“神性”使命。相比之下,“太平軍”比“八旗兵”、“綠營兵”更具戰鬥狂熱。
“神性”也罷,“狂熱”也罷,都屬於意識形態,看不見,抓不著,洪秀全們不全放心。因而,除意識形態的灌輸外,太平天國領袖的治軍之道還強調“置之死地”這一招。至於能否“後生”,那要看兵士們的福分造化。
毀家相從,斷絕後路,這是第一招。初期尤甚。那時的“團營”成員,都是先放火燒了自家房舍,賣了田產,赤身赤心投向“拜上帝會”的。無恆產,無恆業,哪裏還會有恆心?有的,隻是奴才心、流氓心、僥倖心。
留滿發,變“長毛”,以示區別,這是第二招。獨特的體貌特徵,讓“太平軍”戰士與清朝的百姓勢如冰火,即使士兵開了小差,也逃無可逃。
嚴軍紀,濫誅殺,以苛治兵,這是第三招。太平軍軍紀極嚴,“如十人出戰,八人皆死,其二人亦繼進不敢退,退者立斬”。 兵士如奴隸,人人自危,隻有服從與賣命。再如排單行行軍,有出行者即殺。
關鍵時刻,施以小惠,這是第四招。極端放縱的例子是允許屠城,允許強掠,允許逼良為妻。全州屠城,見於前文;武昌陷,太平軍亦屠城三日,殺軍民逾十萬人。 天國中期,“天京”被圍,楊秀清為了激勵鬥誌,便強令“天京”15至50歲的女性嫁給太平軍戰士為妻,有不從者即殺。單是為抗拒這種變相姦淫而自殺的“天京”婦女即在萬人以上。起事初,洪秀全曾表白:“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妻。”結果是縱殺縱淫,這“革命”如何讚美?
總之,太平天國的領袖仿效田單驅火牛入陣的戰法,仿效項羽破釜沉舟的戰術,將太平軍戰士視若會說話的戰具,任意使用;因而,太平軍戰士真的為他們創造了勢如破竹的戰爭神話,神話隻哄騙幼稚者。本節,僅就太平軍戰士的前期犧牲作些提示,而在後期,“神話”破滅,“權威”消失,太平軍土崩瓦解。西進,北伐,全部送死,守衛天京,一律喪命,這又與洪天王的“太平”許諾背道而馳。
太平軍“造反”,清軍“鎮壓”,各自立場不同,所以對戰爭的定性亦不相同。“正義度”的評判如果以“人民利益”和“國家興亡”為基本參照,相信還有商討的餘地。歷史事變既不能保證每一個“造反者”都將“造反”兌換成個人及家族幸福,又不能保證每一個“鎮壓者”都靠“鎮壓”實現權力及權力體係的永久安定。這正像矛與盾,不能兩立,不能兩全。太平天國與大清王朝,經過“造反”與“鎮壓”的一輪較量,滅者自滅,衰者自衰,何止是兩敗俱傷呢!這呼應了那個延續兩千多年的改朝換代的誘惑,這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在處理內部矛盾、構建社會平等上的簡單化與非理性。一場內亂,絞殺了強梁,成全了英傑,而普遍的“尚武精神”則被割草機碾壓一遍。如果進入時光遂道,重回六朝故都當一名天國戰士或天京臣民,腥風血雨,感同身受,我相信任何人也不會重蹈迷誤。
二、“書生”立功,“民兵”救國
這是一個悖論性的題目。疆場立功,本是武將的事,濟難救國,本是英豪的事。在此,我們推崇“書生”與“民兵”,且提高到為國立功的極限,確乎是有其名而又有其實的。
“太平天國”史的研究者中,不少人為洪秀全們遺憾。他們設想太平軍占領南京後全力北伐,便極有可能一掃淮北,再渡黃河,直搗幽燕,將滿族統治者趕出長城,而宣告清朝亡而“天國”興。可惜的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沒有發揚不斷革命的精神,到了金陵這六朝香粉之地便撲倒身子開始享受,坐失戰機,導致失敗。
“半力北伐”與“全力北伐”結果當然不一樣。
但不論如何,太平天國皆無勝局可言。
這一判斷,已經落在歷史事實的後麵,因而從理論的預見性上看,它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在歷史的事變之後,特別指出這一點,其實是基於民心向背的分析。長話短說,即太平天國的北伐,是缺乏人民支持與人民響應的。有一個階段性的比較: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隊伍驟增,“破江華縣,招得湖南道州、江華、永明之眾,足有二萬之數”;“後移師到郴州,入郴州亦招二三萬眾”。·輥·輵·訛 粗粗匡算,一入湖南,太平軍便擴編十倍!由湖南入湖北,兵力又強,武昌東下時,太平軍揚言已有五十萬眾。這大抵是太平天國的軍民隊伍總數。而北伐之戰,部隊越打越少。這對太平天國的全國性勝利,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民心障礙”。這話題,暫放下,許容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