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提供給大家的不是答案,隻是問題。
鄭軍雜文集 科幻作品中生態主義者的悲劇性解析
幾乎從科幻文藝肇始之際,“科學狂人”的形象就出現在科幻作品裏,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凡爾納塑造的“征服者羅比爾”,威爾斯塑造的“隱身人一世”,別利亞耶夫塑造的“大獨裁者施蒂納”等等,都是“科學狂人”的代表。不過,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類藝術形象的原形。由道德狂人和宗教狂人製造的災難和浩劫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而科學狂人卻隻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恐怖片中,(清華大學趙南元)
不過,晚近時期,卻有一種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形的“科學狂人”出現在科幻作品裏,並且越來越多,那就是激進的生態主義者。生態主義是和人類中心主義相對應的一種思想價值體係。它認為生態的價值高於人的價值。生態主義於二戰後誕生於西方,六、七十年代開始升溫、逐漸擴大社會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西方社會中的一隻重要力量。對這種思想本身,筆者不作評論,僅介紹一下科幻作品中出現的生態主義者形象。
就是在生態主義始為人知之際,藝術家們便敏感地抓到這個新思想,將其引入科幻作品。以冷戰為特色的《007係列電影》,在1977年推出了一部與冷戰無關的劇集:《the spy who loved me》(直譯《愛我的間諜》,一般譯作《007大破海底城》):航業大亨史登堡反感人類社會,隱士般地移居海底城,在那裏找到內心的寧靜。他進一步試圖用核彈摧毀美蘇兩國,在深海裏重建生態文明。在這部電影裏,史登堡對海洋生物充滿深愛,而對人類社會十分冷漠。雖然還不是明顯的生態主義者,但史登堡這個形象上已經開始具有生態主義的萌芽了。
到了八十年代以後,現實中生態主義立場變得十分明確,而科幻中的生態主義者形象也鮮明起來。《蝙蝠俠》第四集《蝙蝠俠與羅賓》中,編導刻意設置了“毒藤女”這樣一個人物,已經是完全的生態主義者了。“毒藤女”原本是一個女學者——埃斯麗博士。她醉心於基因工程,以保護植物不被滅絕為己任。雖然熱愛自然,思想偏激,但畢竟還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形象。後來,埃斯麗被人暗害,因為吸取植物毒素僥倖生還,從此性情大變,自稱“自然之母”,要代表整個植物界向人類抗爭,建立一個植物稱王的世界。
在這部電影裏,編導安排了一場內容簡單,卻堪稱提綱挈領的辯論。辯論雙方是毒藤女和蝙蝠俠。不過,不是身著蝙蝠裝、駕駛蝙蝠車大打出手的蝙蝠俠,而是億萬富翁布魯斯——蝙蝠俠的公開身份。而毒藤女也恢復了她以前的身份,以埃斯麗博士的麵貌,當著公眾的麵,質問布魯斯為什麽捐贈天文望遠鏡,而卻削減喬木保護計劃的捐款,並且開列了一個名單,指控布魯斯的企業破壞環境。
毒藤女:忘掉那些星星,看看我們的地球吧。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發源處,它值得你保護,值得你付出忠誠。而你卻毀掉它的手臂、毒害了它的海洋、侵蝕了它的天空,你在慢慢地殺害它……
蝙蝠俠:你的用意是高尚的,但沒有加熱用的柴油,沒有致冷劑來保存食物,那麽成千上萬的人會死去的。
毒藤女:這是為了保護地球而必須付出的。
蝙蝠俠:第一要保護的是人民……
看到這些對話,你一定會想到不久前那場要不要“敬畏自然”的爭論吧。實際上,從藝術角度而言,這段對話完全遊離於電影的情節之外。可以說是編導克製不住表現欲,借兩個人的對話來直抒胸臆。
電影雖然影響大,畢竟信息容量少。在科幻小說《大海溝》(法國菲力蒲克拉梅著)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徹底的生態主義者形象——路德維希拜爾。他在深海裏建立秘密基地,試圖通過改變海流方向來影響地球氣候,將世界帶入冰川期,滅絕人類,恢復生態平衡。這個與全人類為敵的計劃自然需要很多科學家共同努力,而又不能公開招聘他們。於是,這個生態恐怖組織便通過網絡聊天的形式,秘密吸收擁有類似思想的“同誌”誌願參與。他們事先設計好一些問題,在聊天時提出來,試探對方是真正的生態主義者,還是人類中心主義者。而主人公塞思為了打入這個極端組織,必須掌握他們的思想脈絡。
當有人問他是否認為生態學是個為人類服務的武器時,他馬上明白這是個圈套。如果他回答“是”,那麽一切就都結束了。他知道對方想得到什麽回答,便在鍵盤上敲出如下回答:
“我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們很多人吃驚,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福利沒有什麽直接關聯,這兩點甚至通常是背道而馳的……”《大海溝》126頁,海天出版社出版。
可以說,整部小說就是在以藝術手法來描述極端生態主義思想。
在中國,描寫生態主義的科幻作品不多。(《引力的深淵》《智慧樹》1981年第二期。)是一篇典型。這篇作品發表在“科學的春天”時代,殊為難能可貴。當時,作者和其他中國人一樣,未必聽到過“生態主義”這個名字。但其塑造的反麵人物伊利鑫,就是典型的生態主義者:一位無名的科學家伊立鑫,通過多年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整個科學史的考察(他引證了陶寅博士所作的許多統計學資料),舉出不少真實證據,特別是近一二百年來人類破壞自然界生態係統平衡的現象,提出:人類的生存,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個極其偶爾的情況。在長期的發展中,它的生產力將愈來愈高,而對自然界平衡的破壞將愈來愈嚴重,直至自焚滅亡。為了使其悲慘的結局不致出現,今天就應該著手製造一種毀滅性武器,消滅全人類,使歷史的進程繼續下去,演化出更高等的生命來代替人類。《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四卷518頁。為了實現這個極端目標,伊立鑫研製引力波武器,與全人類為敵。直到今天,在已經出版的大陸科幻作品裏,筆者尚未找到比“伊立鑫”更鮮明的生態主義者形象。
鄭軍雜文集 科幻作品中生態主義者的悲劇性解析
幾乎從科幻文藝肇始之際,“科學狂人”的形象就出現在科幻作品裏,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凡爾納塑造的“征服者羅比爾”,威爾斯塑造的“隱身人一世”,別利亞耶夫塑造的“大獨裁者施蒂納”等等,都是“科學狂人”的代表。不過,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類藝術形象的原形。由道德狂人和宗教狂人製造的災難和浩劫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在現實中也比比皆是。而科學狂人卻隻出現在好萊塢的科幻恐怖片中,(清華大學趙南元)
不過,晚近時期,卻有一種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形的“科學狂人”出現在科幻作品裏,並且越來越多,那就是激進的生態主義者。生態主義是和人類中心主義相對應的一種思想價值體係。它認為生態的價值高於人的價值。生態主義於二戰後誕生於西方,六、七十年代開始升溫、逐漸擴大社會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西方社會中的一隻重要力量。對這種思想本身,筆者不作評論,僅介紹一下科幻作品中出現的生態主義者形象。
就是在生態主義始為人知之際,藝術家們便敏感地抓到這個新思想,將其引入科幻作品。以冷戰為特色的《007係列電影》,在1977年推出了一部與冷戰無關的劇集:《the spy who loved me》(直譯《愛我的間諜》,一般譯作《007大破海底城》):航業大亨史登堡反感人類社會,隱士般地移居海底城,在那裏找到內心的寧靜。他進一步試圖用核彈摧毀美蘇兩國,在深海裏重建生態文明。在這部電影裏,史登堡對海洋生物充滿深愛,而對人類社會十分冷漠。雖然還不是明顯的生態主義者,但史登堡這個形象上已經開始具有生態主義的萌芽了。
到了八十年代以後,現實中生態主義立場變得十分明確,而科幻中的生態主義者形象也鮮明起來。《蝙蝠俠》第四集《蝙蝠俠與羅賓》中,編導刻意設置了“毒藤女”這樣一個人物,已經是完全的生態主義者了。“毒藤女”原本是一個女學者——埃斯麗博士。她醉心於基因工程,以保護植物不被滅絕為己任。雖然熱愛自然,思想偏激,但畢竟還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形象。後來,埃斯麗被人暗害,因為吸取植物毒素僥倖生還,從此性情大變,自稱“自然之母”,要代表整個植物界向人類抗爭,建立一個植物稱王的世界。
在這部電影裏,編導安排了一場內容簡單,卻堪稱提綱挈領的辯論。辯論雙方是毒藤女和蝙蝠俠。不過,不是身著蝙蝠裝、駕駛蝙蝠車大打出手的蝙蝠俠,而是億萬富翁布魯斯——蝙蝠俠的公開身份。而毒藤女也恢復了她以前的身份,以埃斯麗博士的麵貌,當著公眾的麵,質問布魯斯為什麽捐贈天文望遠鏡,而卻削減喬木保護計劃的捐款,並且開列了一個名單,指控布魯斯的企業破壞環境。
毒藤女:忘掉那些星星,看看我們的地球吧。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發源處,它值得你保護,值得你付出忠誠。而你卻毀掉它的手臂、毒害了它的海洋、侵蝕了它的天空,你在慢慢地殺害它……
蝙蝠俠:你的用意是高尚的,但沒有加熱用的柴油,沒有致冷劑來保存食物,那麽成千上萬的人會死去的。
毒藤女:這是為了保護地球而必須付出的。
蝙蝠俠:第一要保護的是人民……
看到這些對話,你一定會想到不久前那場要不要“敬畏自然”的爭論吧。實際上,從藝術角度而言,這段對話完全遊離於電影的情節之外。可以說是編導克製不住表現欲,借兩個人的對話來直抒胸臆。
電影雖然影響大,畢竟信息容量少。在科幻小說《大海溝》(法國菲力蒲克拉梅著)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徹底的生態主義者形象——路德維希拜爾。他在深海裏建立秘密基地,試圖通過改變海流方向來影響地球氣候,將世界帶入冰川期,滅絕人類,恢復生態平衡。這個與全人類為敵的計劃自然需要很多科學家共同努力,而又不能公開招聘他們。於是,這個生態恐怖組織便通過網絡聊天的形式,秘密吸收擁有類似思想的“同誌”誌願參與。他們事先設計好一些問題,在聊天時提出來,試探對方是真正的生態主義者,還是人類中心主義者。而主人公塞思為了打入這個極端組織,必須掌握他們的思想脈絡。
當有人問他是否認為生態學是個為人類服務的武器時,他馬上明白這是個圈套。如果他回答“是”,那麽一切就都結束了。他知道對方想得到什麽回答,便在鍵盤上敲出如下回答:
“我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們很多人吃驚,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福利沒有什麽直接關聯,這兩點甚至通常是背道而馳的……”《大海溝》126頁,海天出版社出版。
可以說,整部小說就是在以藝術手法來描述極端生態主義思想。
在中國,描寫生態主義的科幻作品不多。(《引力的深淵》《智慧樹》1981年第二期。)是一篇典型。這篇作品發表在“科學的春天”時代,殊為難能可貴。當時,作者和其他中國人一樣,未必聽到過“生態主義”這個名字。但其塑造的反麵人物伊利鑫,就是典型的生態主義者:一位無名的科學家伊立鑫,通過多年的深入研究,以及對整個科學史的考察(他引證了陶寅博士所作的許多統計學資料),舉出不少真實證據,特別是近一二百年來人類破壞自然界生態係統平衡的現象,提出:人類的生存,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個極其偶爾的情況。在長期的發展中,它的生產力將愈來愈高,而對自然界平衡的破壞將愈來愈嚴重,直至自焚滅亡。為了使其悲慘的結局不致出現,今天就應該著手製造一種毀滅性武器,消滅全人類,使歷史的進程繼續下去,演化出更高等的生命來代替人類。《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四卷518頁。為了實現這個極端目標,伊立鑫研製引力波武器,與全人類為敵。直到今天,在已經出版的大陸科幻作品裏,筆者尚未找到比“伊立鑫”更鮮明的生態主義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