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侏羅紀公園》中,戈德布拉姆出演數學家馬爾科姆。又向銀幕上專業科學家邁進一大步。在續集《失落的世界》中,他更成為故事主角。在戰火紛飛的《獨立日》中,惟一一個有智慧的角色——電腦專家也由戈德布拉姆出演。是影片裏惟一有智慧而不是有武力的角色。到這個時候,出演科學家似乎已經是他固定的類型了。
雖然筆者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其實就在匯全世界電影精英於一處的好萊塢,能夠成功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演員也微乎其微,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拿些帥哥和靚妹來充數。比如在科幻電影《透明人》裏,我們看到的科學家隻是一群嬉皮士青年。
科學家角色有什麽特點呢?首先,現實生活中一流的科學家不可能太年輕,現代科學是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已經很難象一、兩個世紀以前那樣出現少年英雄了。香港科幻動作片《幻影特攻》曾讓鄭伊健去主演一個科學家角色,更多地是讓他展現武打技巧和男歡女愛,結果搞得不倫不類。《哥魯達》裏麵過於青春麗質的“李娜”,也很難讓觀眾信服。
其次,他(她)必須擁有一種大知識分子氣質。深思熟慮、超然、內向、有洞察力,這些內在的東西是模仿不來的。上述大部分科學家形象都是相貌平平,在扮相上更不時尚。突出的就是他們的學者氣質。
當然,科學家角色並非就不能從很帥的演員裏找。在現實題材電影《火山》中,皮爾斯布魯斯南就成功出演了地質學家。他把眼鏡一戴,立刻就是一個標準的科學家形象。那是多年積累的素質,而並不是單純的外表優勢。
再次,科學家在科幻片中就象節目主持人。他需要作的,不是把觀眾的視線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它集中到片中的科幻創意上。具體到表演,需要演員更多地展示驚訝、關注、震驚,等等。可以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巨人,福賓項目》中的福賓。他是個失敗者。由他主持研製的電腦“巨人”最終反叛了人類。但福賓在大部分情節裏,風度翩翩,鎮定自若,宛如007。麵對“巨人”的種種變故毫無驚異之感。這是演員想單純展示自己的魅力,導致的失敗。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視的表演藝術(2)
第二節: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在第四卷《科幻藝術基本規律》中,筆者主要以科幻小說為素材,分析了科幻作品裏的“非人角色”。所謂非人角色,指具有智慧,是故事情節的參與者,但又不是正常意義上的人的角色。包括外星人、機器人、變異人等等。
不是每部科幻影視裏都有非人角色。擁有非人角色的科幻片,也不一定要由演員來扮演。模型或者電腦特技都能塑造一定的非人角色。但是,那些由真人扮演的非人角色,既是科幻片在表演領域的重要特色,也是對傳統表演理論的有力挑戰。因為傳統理論根本不包含這個內容。
演員應具有對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刻的內心體驗。《表演詩學》197頁,彭萬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表演活動的金科玉律。問題在於,如果角色根本就不是人,演員如何去具有“他”的內心體驗呢?
這個難題並非隻有科幻片演員才遇到。魔幻電影、魔幻戲劇也是一樣。集神性、人性和動物性於一身的孫悟空、豬八戒,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演員曾經扮演過。可惜,很少有研究表演理論的專家去分析,演員如何去體驗這些非人角色的“內心世界”。對理論家來說,出演非人角色,畢竟是現實主義之外微不足道的特例。
如今,當理論家們麵對那些由演員扮演的超人、特異功能人、外星人和機器人時,他是要視而不見,還是把它們當成無足輕重的雜技?或者根本就看不到這些在銀幕上征服億萬觀眾的非人角色?筆者不得而知。隻能夠在此,將非人角色的扮演問題粗略梳理一下。當作問題來提出吧。
中國觀眾接觸到的最早的非人角色,要數麥克哈裏斯了。在《大西洋底來的人》中,麥克哈裏斯是個“魚人”,能夠在水中呼吸。他來歷不明,自己也失去了記憶。麥克隻要進入深海,便有無窮的潛能。神秘感和力量感都是他的魅力。當然,這些都可以由化妝、特技等手段來表現。但他另有一處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天真無邪。因為他從外部世界進入人類社會,於是成為人類社會的鏡子。
這個關鍵之處,必須由演員的表演來體現。哈裏斯初入人類社會,什麽都不知道。他的疑問包括:人為什麽要流淚?為什麽有隱私?怎麽能夠知道一個人在撒謊?錢是什麽?電話機裏為什麽有聲音?快餐店為什麽要開許多家?等等。甚至到了最後,仍然不知道推銷商為什麽要白送他東西,不明白接吻是怎麽一回事。用片中嘉年華會一個女演員的話就是,你長著一張完全無邪的臉。
當然,麥克也在不斷地學習,成熟。開始,觀眾除了擔心他被長時間困在陸地上,就是擔心他被人欺騙。到後來,他已經能夠騙倒騙子,和陰謀家鬥心機,成為“海鯨號”事實上的船長。而且,麥克也學會拿同事們開涮。但那份天真無邪始終未變。
與麥克一樣,當時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小觀眾們也同樣天真無邪,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麥克的視野,用孩子般的純真觀察成人世界。雖然和大千世界相比,成人並不比孩子多懂多少。但人到了成年,總不免失去提問的習慣,而習慣於回答問題。
雖然筆者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但其實就在匯全世界電影精英於一處的好萊塢,能夠成功塑造科學家形象的演員也微乎其微,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拿些帥哥和靚妹來充數。比如在科幻電影《透明人》裏,我們看到的科學家隻是一群嬉皮士青年。
科學家角色有什麽特點呢?首先,現實生活中一流的科學家不可能太年輕,現代科學是複雜的社會係統工程,已經很難象一、兩個世紀以前那樣出現少年英雄了。香港科幻動作片《幻影特攻》曾讓鄭伊健去主演一個科學家角色,更多地是讓他展現武打技巧和男歡女愛,結果搞得不倫不類。《哥魯達》裏麵過於青春麗質的“李娜”,也很難讓觀眾信服。
其次,他(她)必須擁有一種大知識分子氣質。深思熟慮、超然、內向、有洞察力,這些內在的東西是模仿不來的。上述大部分科學家形象都是相貌平平,在扮相上更不時尚。突出的就是他們的學者氣質。
當然,科學家角色並非就不能從很帥的演員裏找。在現實題材電影《火山》中,皮爾斯布魯斯南就成功出演了地質學家。他把眼鏡一戴,立刻就是一個標準的科學家形象。那是多年積累的素質,而並不是單純的外表優勢。
再次,科學家在科幻片中就象節目主持人。他需要作的,不是把觀眾的視線集中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它集中到片中的科幻創意上。具體到表演,需要演員更多地展示驚訝、關注、震驚,等等。可以舉一個失敗的例子,《巨人,福賓項目》中的福賓。他是個失敗者。由他主持研製的電腦“巨人”最終反叛了人類。但福賓在大部分情節裏,風度翩翩,鎮定自若,宛如007。麵對“巨人”的種種變故毫無驚異之感。這是演員想單純展示自己的魅力,導致的失敗。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十一章:科幻影視的表演藝術(2)
第二節:科幻片中的“非人角色”
在第四卷《科幻藝術基本規律》中,筆者主要以科幻小說為素材,分析了科幻作品裏的“非人角色”。所謂非人角色,指具有智慧,是故事情節的參與者,但又不是正常意義上的人的角色。包括外星人、機器人、變異人等等。
不是每部科幻影視裏都有非人角色。擁有非人角色的科幻片,也不一定要由演員來扮演。模型或者電腦特技都能塑造一定的非人角色。但是,那些由真人扮演的非人角色,既是科幻片在表演領域的重要特色,也是對傳統表演理論的有力挑戰。因為傳統理論根本不包含這個內容。
演員應具有對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深刻的內心體驗。《表演詩學》197頁,彭萬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表演活動的金科玉律。問題在於,如果角色根本就不是人,演員如何去具有“他”的內心體驗呢?
這個難題並非隻有科幻片演員才遇到。魔幻電影、魔幻戲劇也是一樣。集神性、人性和動物性於一身的孫悟空、豬八戒,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演員曾經扮演過。可惜,很少有研究表演理論的專家去分析,演員如何去體驗這些非人角色的“內心世界”。對理論家來說,出演非人角色,畢竟是現實主義之外微不足道的特例。
如今,當理論家們麵對那些由演員扮演的超人、特異功能人、外星人和機器人時,他是要視而不見,還是把它們當成無足輕重的雜技?或者根本就看不到這些在銀幕上征服億萬觀眾的非人角色?筆者不得而知。隻能夠在此,將非人角色的扮演問題粗略梳理一下。當作問題來提出吧。
中國觀眾接觸到的最早的非人角色,要數麥克哈裏斯了。在《大西洋底來的人》中,麥克哈裏斯是個“魚人”,能夠在水中呼吸。他來歷不明,自己也失去了記憶。麥克隻要進入深海,便有無窮的潛能。神秘感和力量感都是他的魅力。當然,這些都可以由化妝、特技等手段來表現。但他另有一處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天真無邪。因為他從外部世界進入人類社會,於是成為人類社會的鏡子。
這個關鍵之處,必須由演員的表演來體現。哈裏斯初入人類社會,什麽都不知道。他的疑問包括:人為什麽要流淚?為什麽有隱私?怎麽能夠知道一個人在撒謊?錢是什麽?電話機裏為什麽有聲音?快餐店為什麽要開許多家?等等。甚至到了最後,仍然不知道推銷商為什麽要白送他東西,不明白接吻是怎麽一回事。用片中嘉年華會一個女演員的話就是,你長著一張完全無邪的臉。
當然,麥克也在不斷地學習,成熟。開始,觀眾除了擔心他被長時間困在陸地上,就是擔心他被人欺騙。到後來,他已經能夠騙倒騙子,和陰謀家鬥心機,成為“海鯨號”事實上的船長。而且,麥克也學會拿同事們開涮。但那份天真無邪始終未變。
與麥克一樣,當時圍坐在電視機前的小觀眾們也同樣天真無邪,很容易把自己代入麥克的視野,用孩子般的純真觀察成人世界。雖然和大千世界相比,成人並不比孩子多懂多少。但人到了成年,總不免失去提問的習慣,而習慣於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