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之交,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上升起了一顆耀眼的新星。”《文學編輯四十年》何啟治,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五月出版。被著名編輯何啟治如此稱道的這顆新星,就是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而1997年、1998年之交這段時間,正是它的作者,藏族作家阿來剛剛進入《科幻世界》雜誌社的日子。當時,長期從事主流文學創作的阿來對科幻文學並不熟悉,他曾經在《科幻世界畫刊》作編輯、兼從事腳本創作。後以“策劃總監”身份進入《科幻世界》編輯部。阿來大量閱讀科技與科普書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發掘科幻文學的魅力,探討它和主流文學之間的關係。從九九年開始,阿來在《科幻世界》上開設“科學故事”專欄,介紹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在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科肓群體”的主流文學作家裏,此舉極其罕見。如今,阿來接任《科幻世界》主編一職。在他的主持下,《科幻世界》在藝術上更為專業化,對科幻作品藝術價值的要求越來越高。
如今,《科幻世界》雜誌在市場上的成功有目共睹。筆者每遇主流文學刊物的編輯,提到《科幻世界》幾十萬份的發行量,總會引來驚羨之聲。但卻從未有人對它的成功作過深入地分析。出版界、科幻界許多人想複製這份成功,創辦了一份又一份科幻刊物,到現在也從有人辦到過。這說明,他們隻是看到一些表麵現象。以筆者所見,《科幻世界》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在中國書刊市場份額上,整個九十年代,書的比例大大下降,刊的比例急劇提升。而《科幻世界》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科幻世界》雜誌本身也在作科幻圖書,十年下來,它與各出版社合作出書幾乎有百餘種。其中既有中國一線科幻作家的作品,也有國外科幻名家的譯作。但直到2004年長篇科幻小說《天意》之前,幾乎沒有一本書超越萬冊大關。這充分說明,即使同在科幻這個類型市場裏,即使由同一個企業在運作,雜誌的興旺和圖書的衰弱也涇渭分明。
其次,整個九十年代,是“二渠道”興起,“一渠道”衰弱的十年。所謂“一渠道”,就是國營新華書店和郵局這兩個渠道。二渠道就是指民間書刊發行商。幾乎所有壟斷性國企的蔽病,“一渠道”都存在。對雜誌社而言,郵局在九十年代之前都是他們唯一的發行渠道,折扣低,效率差,官商作風嚴重。最大的問題是雜誌銷售與個人收益無關,使得郵局發行人員沒有熱情推銷這些刊物。
《科幻世界》的相當一部分讀者都有這個印象:自己從郵局訂閱這本雜誌,到貨時間要比在報亭裏買慢得多。許多時候,訂刊者發現其他人已經買了新刊,自己又想看,又怕訂閱的雜誌到了浪費,心情矛盾重重。筆者當年曾經作為書刊零售商,從《科幻世界》在天津的發行商那裏批發過這本雜誌。親身體驗過這些民營書商的積極性。那位發行商從數百冊開始,幾年之間將《科幻世界》在天津的發行量提高到數千冊。一、二渠道之間的區別,從這些小例子上便可以看出來。
而在整個九十年代,各雜誌社便與郵局鬥智鬥法,爭取自己的有利地位,希望通過二渠道擁擁有更多的份額。期間產生過許多不與外人知曉的秘密。但最終結果是令期刊完成了大洗牌。好多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刊物,現在或者壽終正寢,或者勉強維持。除了刊物本身的定位外,在一、二渠道間的過渡不利,是一個重要的,不為讀者熟知的原因。凡是眼下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雜誌,幾乎都是當年和一渠道“鬥法”的勝利者。而那些市場上已經見不到蹤影,隻存在於郵局訂閱名錄上的刊物,幾乎都是當年的失敗者。這是出版界公認的秘密。《科幻世界》上出現過的主力作者,幾乎沒有人不在其它地方發表過作品。但那些作品就和它們發表於其上的雜誌一樣,泥牛入海,沒有反響。這充分說明,創作水平、作品風格早已不是一家刊物成敗的關鍵了。
當然,2000年左右,“一渠道”也開始引入競爭機製。一些省級的新華書店或郵局發行部自主經營,多少有了一些積極性。但這已經是幾十家大型雜誌立足市場後的錦上添花了。而《科幻世界》早已從這場鬥爭中勝出。
第三,“大陸唯一的一家專門刊登成人科幻小說的雜誌《科幻世界》,從1993年起已經改為麵向中學生的刊物。《台灣科幻小說大全》前言,福建少兒出版社1993年出版。”這是該雜誌作的最重要的定位變化。他們從當時的讀者來信中,發現中學生已經成了該刊的主要讀者,於是放棄了高端作品,專攻中學生市場。當然,為了保證在大學低年級學生中還有一定市場份額,保證以前的讀者能夠憑慣性購買一段時間,該雜誌社也從未想過要將其命名為《中學生科幻世界》,或者類似的明確名稱。
而恰恰也是在九十年代,國內圖書市場開始下移,青少年成為消費主力。《科幻世界》與這個大潮不謀而合。而爭奪青少年市場,絕不僅僅在於把版式設計得花俏一些,將文字搞得短簡一些,以適應青少年閱讀能力的不足。出版商更要要瞄準青少年的反叛心理。青少年不同於兒童,他們渴求與成人平起平坐,卻沒有相應的競爭力,於是,各種高揚反叛心理,或者許諾提供某種成功捷徑的文學作品大行其道。有的書商們在徵稿時,就點明要“寫壞小孩的作品”。把“反叛”製造成為消費賣點。當然,為了保證過審查關,這些作品還必須加上某些光明麵,進行平衡。這種走鋼絲的技巧,實非圈外人能體會到的。
如今,《科幻世界》雜誌在市場上的成功有目共睹。筆者每遇主流文學刊物的編輯,提到《科幻世界》幾十萬份的發行量,總會引來驚羨之聲。但卻從未有人對它的成功作過深入地分析。出版界、科幻界許多人想複製這份成功,創辦了一份又一份科幻刊物,到現在也從有人辦到過。這說明,他們隻是看到一些表麵現象。以筆者所見,《科幻世界》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在中國書刊市場份額上,整個九十年代,書的比例大大下降,刊的比例急劇提升。而《科幻世界》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科幻世界》雜誌本身也在作科幻圖書,十年下來,它與各出版社合作出書幾乎有百餘種。其中既有中國一線科幻作家的作品,也有國外科幻名家的譯作。但直到2004年長篇科幻小說《天意》之前,幾乎沒有一本書超越萬冊大關。這充分說明,即使同在科幻這個類型市場裏,即使由同一個企業在運作,雜誌的興旺和圖書的衰弱也涇渭分明。
其次,整個九十年代,是“二渠道”興起,“一渠道”衰弱的十年。所謂“一渠道”,就是國營新華書店和郵局這兩個渠道。二渠道就是指民間書刊發行商。幾乎所有壟斷性國企的蔽病,“一渠道”都存在。對雜誌社而言,郵局在九十年代之前都是他們唯一的發行渠道,折扣低,效率差,官商作風嚴重。最大的問題是雜誌銷售與個人收益無關,使得郵局發行人員沒有熱情推銷這些刊物。
《科幻世界》的相當一部分讀者都有這個印象:自己從郵局訂閱這本雜誌,到貨時間要比在報亭裏買慢得多。許多時候,訂刊者發現其他人已經買了新刊,自己又想看,又怕訂閱的雜誌到了浪費,心情矛盾重重。筆者當年曾經作為書刊零售商,從《科幻世界》在天津的發行商那裏批發過這本雜誌。親身體驗過這些民營書商的積極性。那位發行商從數百冊開始,幾年之間將《科幻世界》在天津的發行量提高到數千冊。一、二渠道之間的區別,從這些小例子上便可以看出來。
而在整個九十年代,各雜誌社便與郵局鬥智鬥法,爭取自己的有利地位,希望通過二渠道擁擁有更多的份額。期間產生過許多不與外人知曉的秘密。但最終結果是令期刊完成了大洗牌。好多七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刊物,現在或者壽終正寢,或者勉強維持。除了刊物本身的定位外,在一、二渠道間的過渡不利,是一個重要的,不為讀者熟知的原因。凡是眼下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雜誌,幾乎都是當年和一渠道“鬥法”的勝利者。而那些市場上已經見不到蹤影,隻存在於郵局訂閱名錄上的刊物,幾乎都是當年的失敗者。這是出版界公認的秘密。《科幻世界》上出現過的主力作者,幾乎沒有人不在其它地方發表過作品。但那些作品就和它們發表於其上的雜誌一樣,泥牛入海,沒有反響。這充分說明,創作水平、作品風格早已不是一家刊物成敗的關鍵了。
當然,2000年左右,“一渠道”也開始引入競爭機製。一些省級的新華書店或郵局發行部自主經營,多少有了一些積極性。但這已經是幾十家大型雜誌立足市場後的錦上添花了。而《科幻世界》早已從這場鬥爭中勝出。
第三,“大陸唯一的一家專門刊登成人科幻小說的雜誌《科幻世界》,從1993年起已經改為麵向中學生的刊物。《台灣科幻小說大全》前言,福建少兒出版社1993年出版。”這是該雜誌作的最重要的定位變化。他們從當時的讀者來信中,發現中學生已經成了該刊的主要讀者,於是放棄了高端作品,專攻中學生市場。當然,為了保證在大學低年級學生中還有一定市場份額,保證以前的讀者能夠憑慣性購買一段時間,該雜誌社也從未想過要將其命名為《中學生科幻世界》,或者類似的明確名稱。
而恰恰也是在九十年代,國內圖書市場開始下移,青少年成為消費主力。《科幻世界》與這個大潮不謀而合。而爭奪青少年市場,絕不僅僅在於把版式設計得花俏一些,將文字搞得短簡一些,以適應青少年閱讀能力的不足。出版商更要要瞄準青少年的反叛心理。青少年不同於兒童,他們渴求與成人平起平坐,卻沒有相應的競爭力,於是,各種高揚反叛心理,或者許諾提供某種成功捷徑的文學作品大行其道。有的書商們在徵稿時,就點明要“寫壞小孩的作品”。把“反叛”製造成為消費賣點。當然,為了保證過審查關,這些作品還必須加上某些光明麵,進行平衡。這種走鋼絲的技巧,實非圈外人能體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