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科幻講什麽? 第三編:時空探險(4)
第四章:未來時代
c四章簡介
第一節:烏托邦式未來
第二節:悲觀的未來
第三節:現實的未來
c四章簡介
描寫未來時代,恐怕是科幻作品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除了科幻作品,還沒有哪種文藝類型,可以讓它的人物們在未來時代冒險。
其實,早期科幻作家對描寫未來多有顧慮,他們小心翼翼地把時代背景放在當代。象凡爾納,一生中絕大部分小說的背景都不超過其出版的年份,隻是在晚年大膽了一把,創作了《公元的亞眠城》。
當然,科幻作家們很快就學會了直接描寫未來。現在,將一部作品放到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成千上萬年後,已經司空見慣。在本章中,筆者介紹的,是專門描寫某種未來的科幻作品,不包括那些僅以背景的方法描繪的未來。
最初,科幻作品裏出現的是烏托邦式未來,完美無瑕。很快,悲觀的未來就出現了。不過,這兩種未來時代多有哲學和寓言色彩,大範圍地扭曲現實,往往作者本人也不認不它們真會出現。所以,科幻小說大部分未來時代都是肯定比今天進步,然而也有許多問題的未來,可以叫作現實的未來。
第一節:烏托邦式未來
“烏托邦”曾經是寄託作者理想的地方。慢慢地,預言家們不再寫並存於同時代的“不可知的地方”。地理大發現使得他們藏匿“烏托邦”的地方越來越少。但是他們發現了探險家們永遠無法涉足的地方——未來。
1770年,一個名叫塞巴斯蒂恩默西埃的法國人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2440年》。成為最早的未來預言小說。在這本書中,奴隸製被廢除了。死對頭英國和法國成了同盟,巴黎已經按照科學的計劃重建,所有的學校都不再教授已經死去的經典文字——希臘文和拉丁文。當然,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科學還隻是極少數人作坊裏的秘密,所以書中關於科學的未來發展預想的並不多。
1888年,由貝拉米創作的名著《回顧》,成為“未來烏托邦”的顛峰之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韋斯特由於催眠作用沉睡了一百多年,在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醒來。而那時的美國已經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社會。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這部小說內容乏味,情節緩慢,充滿麵說教意味。但在那個時代,它卻是改造世界的宣言書,發行了上百萬冊。在美國和歐洲,超過一百個團體受其影響成立起來,其中還組成了一個國家主義的政黨。《回顧》在空想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位置。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12——1916、11、12)也發表了一篇關於未來的幻想小說——《鐵蹄》。小說描寫在二十一世紀人類大同的時代,發現了一份二十世紀美國工人運動領袖之妻的回憶錄。記載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位叫埃弗哈特的工人領袖與“鐵蹄”鬥爭的經歷。一生傾向社會主義的傑克倫敦用這部作品表達了他的政治態度。
第二節:悲觀的未來
到了二十世紀,科幻作家們開始描寫悲觀的未來時代。科幻小說界為世人貢獻了三大反烏托邦作品:1920年,俄羅斯作家紮米亞京創作了《我們》,描寫了一個千年後的世界,人們在完全機械化的環境下,過著機器般統一的生活。在那個社會裏,沒有“我”,隻有“我們”。反叛者在公眾集會上被氣化掉。
第二部是英國作家赫胥黎的《美麗的新世界》,於1932年出版,虛構了“福特紀元”七百年後的世界,那時,人類象產品一樣被製造出來,生活在虛幻的文明中。
1948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了《1984》。是三大作品中最接近現實的一部。小說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成了西方社會中“獨裁者”的代名詞。《1984》的時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虛構了一個獨裁政權統治下的“大洋國”。主人公是政府“真理部”中專門偽造歷史的下級官員。雖然在嚴酷的現實中產生了些許反叛意識,但最後也在洗腦中屈服,懷著對老大哥的敬意接受死刑。小說中的許多情節令人想到文革之類的社會災難。而作品卻是在悲劇產生前十幾年創作的。
台灣作者宋澤萊在《廢墟台灣》中,創造了一個小範圍的悲觀未來:一個被環境汙染毀滅的台灣。一批外國探險家來到一片廢墟的台灣島,發現了一本日記,是台灣獨裁政黨“不黨”的一個黨員寫的。小說便是這個黨員的自述,描寫了台灣毀滅前最後一段時間的故事。
第三節:現實的未來
無論烏托邦式未來,還是悲劇未來,多是作者的寓言。他們並不真的以為未來會是那樣。現實地講,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也會有許多問題存在。
“《未來的故事》可能是有關未來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說。”《科幻之路一卷》244頁。作者愛倫坡在這篇故事裏,用恢諧筆法提出了極為嚴肅的問題:我們真的了解歷史嗎?小說的背景是2848年,一位乘坐巨大飛艇旅行的人給同事寫信,非常自負地談論歷史問題:從亞裏士多德到華盛頓,從歐幾裏德到康德。不過,內容錯誤百出:許多人的名字都拚錯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被認為是皮貨商,哲學家邊沁被當成磨房主的馬,美國獨立戰爭時的英國將領康華裏被子認為是給野人吃掉了。讀者捧腹之餘,不得不去聯想,我們對於一千年前的歷史,是否和這位仁兄一樣充滿誤解。這或許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第四章:未來時代
c四章簡介
第一節:烏托邦式未來
第二節:悲觀的未來
第三節:現實的未來
c四章簡介
描寫未來時代,恐怕是科幻作品最明顯的特徵之一。除了科幻作品,還沒有哪種文藝類型,可以讓它的人物們在未來時代冒險。
其實,早期科幻作家對描寫未來多有顧慮,他們小心翼翼地把時代背景放在當代。象凡爾納,一生中絕大部分小說的背景都不超過其出版的年份,隻是在晚年大膽了一把,創作了《公元的亞眠城》。
當然,科幻作家們很快就學會了直接描寫未來。現在,將一部作品放到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成千上萬年後,已經司空見慣。在本章中,筆者介紹的,是專門描寫某種未來的科幻作品,不包括那些僅以背景的方法描繪的未來。
最初,科幻作品裏出現的是烏托邦式未來,完美無瑕。很快,悲觀的未來就出現了。不過,這兩種未來時代多有哲學和寓言色彩,大範圍地扭曲現實,往往作者本人也不認不它們真會出現。所以,科幻小說大部分未來時代都是肯定比今天進步,然而也有許多問題的未來,可以叫作現實的未來。
第一節:烏托邦式未來
“烏托邦”曾經是寄託作者理想的地方。慢慢地,預言家們不再寫並存於同時代的“不可知的地方”。地理大發現使得他們藏匿“烏托邦”的地方越來越少。但是他們發現了探險家們永遠無法涉足的地方——未來。
1770年,一個名叫塞巴斯蒂恩默西埃的法國人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了《2440年》。成為最早的未來預言小說。在這本書中,奴隸製被廢除了。死對頭英國和法國成了同盟,巴黎已經按照科學的計劃重建,所有的學校都不再教授已經死去的經典文字——希臘文和拉丁文。當然,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科學還隻是極少數人作坊裏的秘密,所以書中關於科學的未來發展預想的並不多。
1888年,由貝拉米創作的名著《回顧》,成為“未來烏托邦”的顛峰之作。小說中的主人公韋斯特由於催眠作用沉睡了一百多年,在二十世紀末的美國醒來。而那時的美國已經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社會。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這部小說內容乏味,情節緩慢,充滿麵說教意味。但在那個時代,它卻是改造世界的宣言書,發行了上百萬冊。在美國和歐洲,超過一百個團體受其影響成立起來,其中還組成了一個國家主義的政黨。《回顧》在空想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位置。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12——1916、11、12)也發表了一篇關於未來的幻想小說——《鐵蹄》。小說描寫在二十一世紀人類大同的時代,發現了一份二十世紀美國工人運動領袖之妻的回憶錄。記載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位叫埃弗哈特的工人領袖與“鐵蹄”鬥爭的經歷。一生傾向社會主義的傑克倫敦用這部作品表達了他的政治態度。
第二節:悲觀的未來
到了二十世紀,科幻作家們開始描寫悲觀的未來時代。科幻小說界為世人貢獻了三大反烏托邦作品:1920年,俄羅斯作家紮米亞京創作了《我們》,描寫了一個千年後的世界,人們在完全機械化的環境下,過著機器般統一的生活。在那個社會裏,沒有“我”,隻有“我們”。反叛者在公眾集會上被氣化掉。
第二部是英國作家赫胥黎的《美麗的新世界》,於1932年出版,虛構了“福特紀元”七百年後的世界,那時,人類象產品一樣被製造出來,生活在虛幻的文明中。
1948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創作了《1984》。是三大作品中最接近現實的一部。小說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成了西方社會中“獨裁者”的代名詞。《1984》的時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虛構了一個獨裁政權統治下的“大洋國”。主人公是政府“真理部”中專門偽造歷史的下級官員。雖然在嚴酷的現實中產生了些許反叛意識,但最後也在洗腦中屈服,懷著對老大哥的敬意接受死刑。小說中的許多情節令人想到文革之類的社會災難。而作品卻是在悲劇產生前十幾年創作的。
台灣作者宋澤萊在《廢墟台灣》中,創造了一個小範圍的悲觀未來:一個被環境汙染毀滅的台灣。一批外國探險家來到一片廢墟的台灣島,發現了一本日記,是台灣獨裁政黨“不黨”的一個黨員寫的。小說便是這個黨員的自述,描寫了台灣毀滅前最後一段時間的故事。
第三節:現實的未來
無論烏托邦式未來,還是悲劇未來,多是作者的寓言。他們並不真的以為未來會是那樣。現實地講,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也會有許多問題存在。
“《未來的故事》可能是有關未來的第一篇真正的小說。”《科幻之路一卷》244頁。作者愛倫坡在這篇故事裏,用恢諧筆法提出了極為嚴肅的問題:我們真的了解歷史嗎?小說的背景是2848年,一位乘坐巨大飛艇旅行的人給同事寫信,非常自負地談論歷史問題:從亞裏士多德到華盛頓,從歐幾裏德到康德。不過,內容錯誤百出:許多人的名字都拚錯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被認為是皮貨商,哲學家邊沁被當成磨房主的馬,美國獨立戰爭時的英國將領康華裏被子認為是給野人吃掉了。讀者捧腹之餘,不得不去聯想,我們對於一千年前的歷史,是否和這位仁兄一樣充滿誤解。這或許是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